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乾坤已定 > 第2章 晋阳之重(2)

第2章 晋阳之重(2)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就凭赵氏圈养的一干贤士门人就足以成就赵氏霸业,更别说赵鞅心怀野心,宏图壮志。”

    这是第一次,智跞直面赵氏的优势,他没有察觉,自己的语气满含恨意,忌妒不满溢于言表。

    “若论贤人能者,我们府上也不少。若是爹还嫌不够,从现在起广纳志士,何愁比不上赵氏?”

    智申对赵氏是相当的不以为然。

    在他看来,人才天下常有,不进张家门便入李家府,抢来便是。何况父亲现居政要,还怕无人投靠?怕是挤破门槛,任凭智氏挑选。

    “经世之才又岂是朝暮即成?就算有,能否得其尽忠竭力也需天时人事相和,哪是想有便有?”

    智跞语气惋惜,“赵氏对人才的栽培选拔可追溯到赵鞅的爷爷,从他开始,三代之力,日积月累,并非一蹴而就。这是赵氏的传统,也是祖辈遗留的富贵财富,旁人强求不来。”

    照理说两家祖辈走得很近,赵武对智盈又有护持提携,耳濡目染,照搬照抄即可,为何智氏却没有这么做?

    说来也是不由人。智盈去世时还年轻,忙着巩固家业地位,还来不及想这些。到了智跞,十五岁丧父,慌作一团,朝不保夕,哪有闲暇谋划家族的长远发展?事到如今,回头一看,目光短浅的弊端终于暴露却为时已晚。

    许多事,慢了就顺了,顺了就快了。反之,急了看似快了,却于远景无益。所谓欲速则不达,大约便是如此。

    “若论野心,我等不输赵氏,若论人才嘛——”智申仔细想了想,“蔡墨不过一介舞文弄墨的书生,只有三寸之舌,难成大事;至于尹铎、周舍,倒不失为文囊智胆,规谏劝导,可为辅佐;至于其他”

    “偏偏最得力的你却漏掉了。”

    智果轻轻触碰哥哥的手臂,小声提醒。

    “最得力的?”

    智申一会儿睁大眼睛,一会皱着眉头,想了好一会儿,仍是摇头。

    “莫非”智果正要揭晓答案,智申恍然大悟,一脸难以置信,“董安于那个老朽?”

    “千万别小看他,这些年赵氏门下人才济济,大都是他引荐推重的。”

    智跞笑着说道。

    “说来道去,他不过是赵府的一名家臣,擅长文书,做过司马,担任过太守。论其地位资历,平平无奇,何足称道?”

    智申仍是难以认同。

    董安于并非位高爵显的卿士,入不了智申的眼。再说了,此时的董安于已是暮年老者,看起来慈眉善目,毫无威胁,亦无要职在身。智申的眼睛长在头顶,哪会瞧得上他?虽然把他的名字勉强猜出来,自己也是半信半疑。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智跞对长子的不屑表示无奈,“赵鞅丧父后,一路在背后为他谋划的就是董安于。他受赵家三代之恩,感恩铭记。与赵成情如弟兄,与赵鞅亦师亦父亦友。他对赵家的了解,对赵鞅的忠心耿直,无人能敌。若是情势所逼,哪怕性命相倾,他定会义无反顾——”

    “就凭这一点,岂是普通家臣可比?”

    “可是,以结果而论,赵家的实力也在两个大族之后,与我们家族差不多,爹又何必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智申仍百思不得其解。赵氏相比智氏并无优势,更非胜出一筹,何必把董安于说成地上无天上有的大才。

    “众所周知,士氏的封邑最大,中行氏次之,韩、赵、魏与我们不相上下。抛开地域不论,哪家最得人心?”

    智跞抛出问题,看向两位儿子。

    “这”智果显然早有答案,只是碍于大哥在前,他犹疑不说。

    “但说无妨。”

    智跞鼓励次子大胆直言。

    “从前,各家都遵循‘百步为亩’,而今,为笼络人心,纷纷扩大亩制。韩、赵、魏三家的措施最为激进,尤以赵氏为甚。”

    “赵氏以百二十步为宽,以二百四十步为长。同样是耕种土地,在赵氏土地上耕耘的比其它家占有的土地多出近三倍。”

    “与此同时,其它家征收税赋均为‘伍税一’,赵氏却免征税赋。地又大,税赋又不收,谁得人心,不言而喻。”

    智果说得头头是道。

    并非智果多么关心土地税收之事,实在是赵氏的措施一实施,震动朝野,举国上下传得沸沸扬扬。除了闭目塞听者,想不知道都难。

    “难道这些举措都是董安于推动的?”

    智申又问。

    “八九不离十。”

    智跞十分肯定。

    “不征赋税又兼田地广大,赵氏土地上的耕作者自是努力耕耘,积极劳作,生怕一不小心没把禾苗侍弄好影响收成。另一方面,广纳人才,不拘一格,连阳虎这样的背逆小人都照收不误,说求才若渴都不足以表达赵氏对贤能者的热切。”

    智果如此点评道。

    “的确,正是这股狠劲令人望而生畏。”

    智跞感慨道:“赵鞅性格强悍,不服输不认命,认准的事情便一头扎进去,非要分出寅卯不可。他肯让利于民,并非他不重利,而是深谋远虑,着眼未来。”

    “他志向远大,绝非池中之物。假以时日,士氏、中行氏都难以与他为敌。到了那天,我们两个家族就不得不各立阵营,角逐第一。”

    “至少在当下,两家仍可维持盟友的交情。毕竟,最大的敌人仍是士氏和中行氏。”

    智申轻声说道。

    “待到最大的敌人消亡之后再做努力,怕是为时晚矣。”

    智果摇头。

    “言之有理。”

    智跞点头表示赞同,“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努力壮大,增强自家实力。否则,强者恒强,弱者愈弱,到时弱肉强食,怕是再无立锥之地。”

    “难道从现在起就对韩、赵、魏三家动手?”

    智申瞪大眼睛问道。

    “事有机缘,不先不后,刚刚凑巧。”

    智跞低头沉思了好一会儿,说道:“必须等待合适的时机,借力使力,方能事半功倍。轻易挑起战火,引起三家反弹,抱团联手,恐怕对我们是大大的不利。”

    “父亲所言极是。”

    智果十分赞成父亲的说法,深以为然,“当务之急是先保住现有的果实,待瞅到机会,伺机而动,争取先发制人,迅速攫取胜利。”

    “那——”智申接过话题,“维持现状即可,至少表面上要做得似模像样。既是如此,邀请各家共享家族荣光岂不正当时?”

    “也对。”

    智跞想了想,似乎也有道理,“本来关系融洽,家有喜事又是双喜临门,怎能不与好友良朋同乐?不但要请,还要把宴会弄得风光盛大,人尽皆知,方显彼此毫无芥蒂,一如既往。”

    达成共识,父子三人开始积极筹划宴请嘉宾名单、宴会规模、宴席礼仪、食物酒馔等等细节,以期借此营造智氏无害敦亲睦邻的“好好先生”形象,在暗潮汹涌的六卿内斗中浑水摸鱼。

    就在智氏父子打着与众人和乐麻痹对手的算盘时,赵府也没闲着。

    赵家倚重的众位谋臣齐聚一堂,正在商讨一项重大决策——兴建晋阳城。

    说到新建城邑,不得不提此时的六卿封邑。若论大小,士氏的疆域最大,中行氏次之,智氏、赵氏、魏氏、韩氏差不多。说起各家封邑,并非界线分明,而是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毕竟,各家拥有的封地都非一时一世所定,而是大鱼吃小鱼,世代累积而得。凭借军功、封赏,或是依据各家势力消长增益减损。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