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三帝齐聚景泰朝
朱棣也不确定老爹会不会帮自己,但总要试一试。
想起老爹对自己的夸奖,一回想起来朱棣心中还是窃喜不已。
虽然后来因为叫门天子朱祁镇的事情对自己横眉冷对,但那由衷的赞赏是做不得假的。
带兵踏入南京城的时候,他心中就憋着一口气,自己要以唐太宗李世民为目标,甚至超迈他的文治武功,只有这样,他才能在历史上留下一个好名声。
也只有这样,他才能向老爹证明自己是一个好皇帝,大哥当年病逝后,您选择建文就是一个错误,您该选择我的,我是能成为一个好皇帝的。
这么快就得到老爹初步的认同,一时间朱棣觉得那大半年在猪圈的日子和几年鏖战都是值得的。
“尽快把朱瞻基他们带到南京来。”朱棣忽然说了一句。
打仗自然不会把家眷什么的都带在军中,此时朱瞻基还在北平。
父亲一向最喜欢这个孙儿了,朱高炽还以为父亲想朱瞻基了,却没想到朱棣现在心中憋着一口气,想把朱瞻基屁股打烂。
啪!
你生了个好儿子!
啪!
你可真是老子的好孙子啊,生个叫门天子!
至于现在四岁的好圣孙会不会无辜那就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生了个堪比徽钦二帝的猪骑朕,打你还不应该了?
“父王!您找我!”
远远的,朱高煦洪亮的声音就传来了,自从有了父王那句‘世子多病,汝当勉励之’话之后,他现在做什么都干劲十足。
就因为这句话,朱高煦在靖难中作为前锋,身先士卒精骑冲阵,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北方一路打下来,朱棣兵败东昌大将张玉战死,朱高煦率军赶至,击退敌人军,将朱棣救出。
朱棣在浦子口被南军击败,朱高煦率军赶到,终于将敌军击退。
说是战功赫赫一点都不为过。
朱高煦身披甲胄哐当哐当走来,他身材高大魁梧,五官硬朗,浑身上下带着浓烈的杀伐之气。
“嗯。”
朱棣微微颔首,开口道:“去挑选一万精锐。”
“父王,打谁?”
朱棣懒得和这个满脑子都是肌肉的儿子解释太多:“废话少说,挑选好了就禀报于我,要快!”
“诺!!”
………………
景泰朝。
原本虚弱的连坐起来都费劲的朱祁钰猛地睁眼,精神一振直起身来,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浑身无力感觉迅速远去,手脚变的有力起来,脑子也变得清爽起来,他有些激动:
“万历帝说的果然没错,我在今天就会恢复!”
朱祁钰是精神抖擞起来,却把王诚,舒良吓了个够呛,任谁看到一秒钟之前还气若游丝下一秒就精神抖擞都会被吓到,脑子瞬间蹦出一个念头:
回光返照!!
有些人死之前会神志忽然清醒或短暂的兴奋,等这段时间过去,人就会立刻毙命。
一念至此,似乎看到那个可怕的后果,王诚,舒良浑身都颤抖起来,王诚结巴中带着颤音:
“陛下,我……我……我立刻去宣太医,你先躺下。”
“不用!”
朱祁钰大手一挥:“朕现在什么情况自己心里清楚,健康的很,宣什么太医!”
更何况,他现在根本不相信太医。
“随朕去迎接太祖皇帝,太宗皇帝,万历皇帝!”
朱祁钰现在只觉得皇宫里哪哪都不安全,得尽快寻求靠山。
“完了完了完了……”
王诚和舒良对视一眼,均看到对方心中所想。
陛下这是脑子病糊涂了,都看到祖宗了。
然后他们就看到三个身穿皇袍的人一个个出现在自家陛下身边,而自家陛下对他们都是毕恭毕敬,口称太祖爷,太宗爷,万历帝。
看到朱祁钰担心的神色,朱翊钧笑着解释:“放心,兵马我们都带来了,总共三万兵马要和我们在一个地方降临,能把你这乾清宫挤爆,我们率领的兵马可以随意放置在方圆一里之内任意一个位置,已经安排妥当,就等夺门之变那群人冲进来来个瓮中捉鳖。”
朱祁钰这才长吁一口气,万历朝的兵马他不知道战斗力如何,但洪武朝,永乐朝的兵马战斗力放在现在,不说以一敌三,以一敌二还是做得到的吧。
有祖宗做靠山,无虞矣。
“祁钰小子,你放心,这个夺门之变,咱必须给你逆转了,不会有任何变故!”
朱元璋拍拍朱祁钰肩膀。
只有夺门之变任务完成了,朱祁钰才能获得‘大还丹’,到时候他还想厚着脸皮换一两颗呢。
若不是只准带一万兵马,朱元璋都想带十万兵马前来,确保任务万无一失。
“太祖爷,我这身体刚复原呢?您这手劲有点大。”
朱祁钰苦着脸揉肩膀。
“哈哈哈哈,你小子,得多练练,身体弱的跟娘们似的,你问问你老四……呃,你太宗爷,咱以前是怎么操练他们兄弟的。”朱元璋干笑几声话锋一转。
朱棣七岁的时候就和兄弟们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也正因为如此,秦王,晋王,燕王三人军事能力都很出色。
“对了,翊钧小子,你说祁钰小子后来力挽狂澜,是怎么个力挽狂澜法?给我们说说。”朱棣看向朱翊钧。
在王权空间,因为时间不够,朱翊钧没有细说,但后续如何力挽狂澜他们还是很好奇的。
朱翊钧回忆了一下,沉声道:“当时也先率军一路杀到京城之下,当时朝野震惊,京城人人自危,当时朝堂上大部分臣子都建议迁都南京,主战者寥寥无几,时任兵部左侍郎的于谦当即否定这项提议,力主备战!几日后迎立朱祁钰为帝,年号景泰。”
说起于谦,朱翊钧介绍了一下:“这位于谦于少保,后世评价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号称本朝的岳武穆,在景泰帝的信任,支持之下,于谦赢得了京城保卫战的胜利,击退了瓦剌大军,不至于让我大明丢失中原,沦为下一个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