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K-means聚类算法
k-means聚类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用于将数据集划分为k个簇。它假设数据中存在k个簇,每个簇内的数据点相似度较高,不同簇间的数据点相似度较低。k-means聚类的目标是最小化每个簇内数据点与其质心的平方误差之和。以下是k-means聚类的主要步骤:
1 初始化质心:从数据集中随机选择k个数据点作为初始质心。
2 分配数据点:将每个数据点分配给距离其最近的质心所对应的簇。
3 更新质心:重新计算每个簇的质心。质心的计算方法为每个簇内所有数据点的均值。
4 迭代优化:重复步骤2和步骤3,直到质心不再发生显著变化或达到最大迭代次数。
5 结果评估:评估聚类效果,例如使用轮廓系数、davies-bouldin指数等指标。
k-means聚类的优缺点:
优点:
- 易于实现和理解,计算效率较高。
- 对大规模数据集表现较好。
- 可伸缩性强,适用于不同大小的数据集。
缺点:
- 需要预先确定簇的数量k,选择不当可能导致聚类效果不佳。
- 对初始质心的选择敏感,不同的初始质心可能导致不同的聚类结果。
- 对噪声和离群点敏感,可能导致簇的不稳定。
- 不适用于非球形或非凸形状的簇。
- 对数据的分布假设较为严格,要求簇内数据点的分布较为一致。
以下是使用python和scikit-learn库实现k-means聚类的示例代码:
```python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numpy as np
读取数据集
data = pdread_csv(&34;datacsv&34;)
预处理数据(例如:缺失值处理、数据转换等)
初始化kmeans模型,设置簇的数量
kmeans = kmeans(n_clusters=3)
拟合模型
kmeansfit(data)
聚类结果:每个数据点所属的簇的标签
cluster_labels = kmeanslabels_
聚类中心:每个簇的质心
cluster_centers = kmeanscluster_centers_
将聚类结果保存到csv文件
clusters_data = pddataframe({&39;data&39;: data, &39;cluster&39;: cluster_labels})
clusters_datato_csv(&34;clustered_datacsv&34;, index=false)
```
这个示例展示了如何使用scikit-learn库中的kmeans方法进行聚类,你可以根据具体问题和数据类型调整簇的数量、距离度量方法等参数。在进行k-means聚类时,需要注意算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如对初始质心和噪声的敏感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