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内家拳演义 > 第19章 《易筋经》解

第19章 《易筋经》解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易筋经总论

    开篇一句佛祖大意,为了证明《易筋经》的佛家的。这是般刺密谛的私心,佛家从来不研究人体以及丹道之术。

    佛祖大意,想修成正果者,其修炼的基础有二:一个是清虚,一个是脱换。能清虚、脱换的人,就能无障碍地修成正果。无障无碍,才可能出入于禅定之中。知道这些道理,则才有了修炼的基础。所谓清虚者,就是洗髓,就是荡涤五脏六腑的后天之气而获得先天之气;所谓脱换者,就是易筋,就是荡涤筋骨、四肢百骸的后天之气而返璞归真。

    洗髓之说,说的是人的生命来源于情欲,人体从母体落地后,脏腑肢骸都被滓秽所染而失去先天状态,所以必须要洗涤净尽,没有一丝一毫的瑕疵,才可能步入超凡入圣之门。如果不如此则没有入道的基础。

    洗髓就是清虚体内里的五脏六腑,易筋就是坚固体外的四肢百骸。如果能够内清静外坚固,则能够轻而易举地长寿,能够成功入道。

    为什么要易筋?筋就是人体内联络周身、沟通表里、通行血脉的经络,是经络将周身内外连成一体,让五脏六腑与四肢百骸相连。人体生病,都是由于内外联络不通所致。

    人身的经络在娘胎里已经形成,在先天是为胎禀;在后天,则被后天的血气之力(肌肉紧张收缩发力)所染、阻塞,导致内里五脏六腑与四肢百骸的联系不畅通,所以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禀。如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

    如果内里五脏六腑被滓秽所染,体外不坚固,则有障碍而不能入道。所以,想要入道就要先用易筋之法以坚固其体,让五脏六腑强壮以通过经络帮助外部四肢百骸坚固,否则就难以入道。

    易筋之易,其内容包含很广。易,是阴阳转换之道。易就是变化。易的变化,虽然存在于阴阳转换之中,而阴阳转换,实际上存在于人体之中。

    人体内里如一壶,心肾为日月;人之手掌正背即为阴阳。无论是内里心肾交合,还是手掌阴阳的变化,都是存在于人体内的阴阳。

    二竖(疾病)是由人体的阴阳变化生成的,都可以改变。所以,体虚,用实者易之;体刚,用柔者易之;体静,用动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后先者易其缓急,顺逆者易其往来,危者易之安,乱者易之治,祸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气数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都可以扭转反覆变化,都是易的功劳。至于人体之筋骨,岂能不可以变化。

    筋,就是人身之经络。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都是经络存在的地方。经络能够联络周身,沟通表里,通行血脉,是人体精神的外辅助。

    一个人肩膀能负重,手能拿物,脚能走路,通身活拨灵动,都是由于筋挺然的缘故。岂能让筋弛、挛、靡、弱哉!而人体如果病、瘦、痿、懈者,又岂能允许其入道。

    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让人易筋。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即便是绵泥之身,也可以易成铁石之身,都是易之功劳也。

    身体之坚固,才是入圣之基础,此其一端耳。故阴阳为人所掌握,而阴阳不得自为阴阳而不能让人掌握。人各成其人,就不能被阴阳所掌握,而是要掌握阴阳。要将血气之驱,而易为金石之体。内无障,外无碍,始可入得定去,出得定来。

    然此易筋之功夫,亦非容易。但是功有渐次,法有内外,气有运用,行有起止,至药物器制,节候岁月,饮食起居,始终各有习练易筋之功的征验。

    想入此门者,宜先立信心,次立虔诚之心,奋勇坚往,精进如法,行持而不懈,自然无不进入圣域。

    印度高僧般刺密谛说,以上这段文字就是达摩祖师的本意,说的是易筋的大概意思,现在丝毫不加臆见或创造地翻译出来。以后的内容是行功的法门,是根据原来的经文翻译过来的。如果再能遇到印度高僧,再请仔细琢磨。

    膜论

    膜。就是内家拳中的四梢,尤其是血梢,位于周身皮毛之下,是身体的最外层。

    不要以肌肉紧张收缩发力来衡量内家拳。内家拳内里五脏六腑生成的心肾交合的能量要在经络中运行到身体的最外层而生成打击力量。所以膜和四梢的概念在内家拳中非常重要。如果不能涨筋腾膜,那么内里五脏六腑的能量就无法形成打击力量。

    人的身体,内有五脏六腑,外有四肢百骸,内有精气神(五脏六腑的能量),外有筋骨肉,共同组成身体。五脏六腑之外,由筋骨主宰;筋骨之外,由肌肉主宰;肌肉之内,由血脉主宰。周身上下能够动摇活拨,又都是气的能量主宰的。所以要修炼易筋之功,全在培养血气为第一。就好像天下之生物,都是随着阴阳变化而生成的,何况对于人以及人的修炼了。

    精气神为无形无式的能量,筋骨肉为有形之身。有形之身要被无形无式的能量所主宰。

    《易筋经》中的精气神不同于内家拳论中的精气神。内家拳论中的精气神指的是由周身三节折叠拧裹所生成的外部总能量。而《易筋经》中的精气神指的是内里五脏六腑的能量蓄发。《易筋经》成书之时还没有将内家功夫发展到后来内家拳辉煌时期的程度。在《易筋经》中将内里五脏六腑的无形的能量蓄发称之为精气神,而没有提及身体外部的肌肉骨骼如何进行能量蓄发。而在内家拳中则将能量蓄发分出内外,提出内外三合的概念,内里的能量蓄发就是内三合,外部的能量蓄发就是外三合。

    修炼易筋,必须先练有形之身体,为无形的精气神的辅佐;而培养无形的精气神,也是为了成为坚固有形之身的辅佐,实现先天补充后天,后天补充先天,先后天互补,为一而二,二而一的阴阳变化的道理。

    如果只练无形的气的能量而抛弃有形之身,为有体而无用(有能量蓄发的本体而没有实战技击的作用),是不可以的;专练有形之身而抛弃无形之气,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气(即六脉溶下二气),相互依存而不相违背,才可以练成不坏之身体。

    如果有形之身与无形之气相违背而不相依存,则有形之身也会因为疾病等原因化为无形了。

    以上这段文字要说明:练易筋经必须要内外兼修,内里的五脏六腑的能量蓄发与外部的筋骨肌肉的能量蓄发都要练。

    所以要炼筋,必须炼膜(周身皮毛之下的身体最外层),炼膜必须练五脏六腑生成的心肾交合的能量蓄发之气。然而炼筋易而炼膜难,炼膜难而炼气更难也。先从极难,极乱处立定脚根(调息),后向不动、不摇处寻找真法门(心肾交合)。

    心肾交合的能量蓄发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并且没有外形动作的,心肾都在原来位置不动,只是心肾的无形之气动,所以称之为“不动、不摇处”。

    以下这段文字是《易筋经》的精髓。但可惜无人明白而将此段文字弃之无用,只练能似乎看懂(其实也看不懂)的部分,所以就习练不出易筋之功。

    必须要培养元气(在经络中运行的能量为元气)的能量,守住中气(即息,心力)的能量,保住正气(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浩然之气)的能量。护理肾气的能量,滋养肝气的能量,调解肺气的能量,理顺脾气的能量,使得心肝脾肺肾的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一气之起落)。

    此处的清浊不能以字面意识理解,要理解为:上升的能量为清,下降的能量为浊。

    关闭(抛弃)其邪恶不正的后天形成的肌肉紧张收缩之气的能量。

    勿伤于气,勿逆于气,勿忧思悲怒以损其气。指习练时要心平气和,不要做对五脏六腑有害的事。

    使五脏六腑之气清静而平顺,平顺而合一,五脏六腑的能量合一就能在经络中畅达,能行于筋(经络),串于膜(周身皮毛之下的最外层,就是四梢),以至通身灵动(静极生动),五脏六腑之气在经络中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至则膜起(手到力到,身到劲到),气行则膜张(涨筋腾膜)。能起能张,则身体最外层的膜与内里的筋齐坚齐固矣。

    此段文字其实就是《洗髓经》的内容。

    膜的概念,就意味着要把五脏六腑的能量运行到周身皮毛之下的最外层,以在周身最外层形成打击力量。所以膜是一个武学概念,内家拳这种独特的能量蓄发方式导致了必须要把内里五脏六腑的能量运行到周身最外层以形成打击力量,而不像使用肌肉紧张收缩发力那样用抽扯之形蓄发能量和力量。丹道之术只练筋(经络)而根本没有膜的概念。筋为能量蓄发的本体,膜为作用,筋为体膜为用。丹道之术是有体无用。

    如果只习练内里的经络中的能量运行而不让能量达于膜,则膜就没有作用,不能应用到实战。炼膜不炼筋,则膜失去了筋的依靠而无法形成打击力量。练膜而不练五脏六腑之气,则筋和膜都如同泥一样不能坚固挺起。炼气而不炼筋和膜,则五脏六腑之气的能量萎靡而不能宣达流串于筋络,就不能形成打击力量。五脏六腑之气不能在经络中流串,则筋不能坚固,此所谓参互其用,错综其道也。

    以下这段文字是一篇完整的武学论述,说明内家拳一定要内外兼修,否则不能成拳。

    待练到五脏六腑的能量在经络中强大之后(涨筋),必须要倍加功力,务必使得周身之膜皆能腾起(腾膜),将五脏六腑的能量运行到周身最外层以形成打击力量,使得膜与筋一齐坚固,使打击力量存在于皮毛之下,坚固内里,才是子母各当,完成内家拳的作用。否则筋再坚固,但是没有膜的辅助,是不能完成实战技击的。就好像不用土去培养植物,岂能说是易筋之功成就。

    以下这段翻译是完全错误的,是由般刺密谛不懂丹道之术所导致的:“般刺密谛曰:此篇言易筋以炼膜为先,炼膜以炼气为主。然此膜人多不识,不可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则联络肢骸,膜则包贴骸骨。筋与膜较,膜软于筋;肉与膜较,膜劲于肉。膜居肉之内,骨之外。包骨衬肉之物也。其状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气串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合为一体,乃曰全功。”

    就是这段般刺密谛曰,暴露了《易筋经》不是佛家所作。因为这段般刺密谛曰的内容是与《易筋经》原文的本意相悖的。

    《易筋经》的原文明确说明,筋是经络,膜是“着于皮”者,使气行于筋串于膜。即筋膜都是五脏六腑的能量运行的通道。

    而般刺密谛曰则把筋、膜都当成人体的组织结构了,并且还比较了一下筋、膜的软硬程度。筋为沟通内里五脏六腑与四肢百骸的经络,而般刺密谛曰说“筋则联络肢骸,膜则包贴骸骨”。

    我不知道少林寺担心的偷了《易筋经》的人,是不是受骗了去练骨头外层包裹的那层筋膜,我只知道,现在人是肯定受骗了。现在就有人在练包裹骨头的那层筋膜,并且还大肆宣传其理论。我不知道得怎么样才能练到把包裹骨头的那层筋膜“腾”起来,那人不是要散架了吗。

    对于传统武术以及传统文化的谬传,害处极大。

    内壮论

    内与外相对,壮与衰相对,壮与衰比较,体壮可持久也。内与外比较,外不可忽略也。内里五脏六腑壮实了才可以言坚,身体外部壮实了蔡健雅言勇。坚而能勇是真勇也。勇而能坚是真坚也。坚坚勇勇,勇勇坚坚,乃成万劫不化之身,方是金刚之体矣。

    练内壮,就是习练内里心肝脾肺肾的能量蓄发。

    炼内壮有三个原则,一是守中道。守中者,专于感知先天一气之心力,就是内家拳中的调息。

    积气,就是让身体感知先天一气的心力,就要专于眼、耳,鼻、舌、身、意也。

    眼、耳、鼻、舌(口),加上印堂,为人体外五行。心肝脾肺肾被列为人体内五行。我不认为将以上器官列为内外五行是一种科学方法,所以就不向大家介绍五行的学说了。我们只说一下之所以如此的科学道理。

    五行就关键的道理就是相生相克。心肝脾肺肾的能量蓄发就是五行相生之说。当然五行相生是没有科学道理的,所以心肝脾肺肾的能量蓄发需要人体科学界去研究。大家只需要知道,内家拳的一心二气三节四梢五行六合这个能量蓄发系统中的五行就是指心肝脾肺肾这五个脏腑器官就行。

    眼、耳、鼻、舌(口),加上人中被列为人体外五行。此外五行是人体获得外界能量和信息的器官。

    心力是人体先天就有的能量,只是人体在学会了后天的肌肉紧张收缩发力后就掩盖住了先天之气。在调息时,需要让身体去感知先天一气的心力。

    要想让身体感知心力,就需要让身体“全神贯注”,而外五行的眼、鼻、口、耳却会被外界的声色味甘所扰,就会影响身体对心力的感知,所以在调息时,就要将外五行与外界的联系封闭起来,让外五行去感知内五行。这就叫:闭五行。

    按照五行理论,人体内外五行是相通的,舌通心,目通肝,耳通肾,鼻通肺,人中通脾。只有闭五行,才能让内外五行相通相连。因为外五行与内五行相通相连,所以闭五行在丹道之术和内家拳的习练过程中就非常重要。

    让身体感知心力,妙于用揉法。用揉发调息之时,宜解开衣服仰卧,用一手掌置于胸腹之间中脘的位置,此为人体中宫,就是心脏的位置,即名曰中。惟此中(心脏)乃存先天一气之地,应须守之,就是守中。

    注意,“积气者,专于眼、耳,鼻、舌、身、意也”,这句话里面除了外五行,还加了“身”“意”二字,就是说让周身整体各部位的意去感知心力。

    守中之法,在乎含其眼光(闭眼),凝其耳韵,匀其鼻息,缄其口气(闭嘴),逸其身劳(周身放松),锁其意弛(不想其他事情),四肢不动,一念冥心(内外五行关注于心),(内外五行)先存想其中道,后绝其诸妄念,渐至如一不动,内外五行都能够感知中道之先天一气,是名曰守。这种揉法为周身归一的合式(与十二式的动式相对应)。

    如此用手揉在中宫先天一气的位置,辅助内外五行关注守中,则精气神俱注于中,就能够感知到心力。精气神俱注于中,其实就是心力。

    久久积之,自成如入西方极乐世界那样身体舒畅矣。如果不能闭五行而杂念纷纭,弛想俗世事务,神气随之而不凝,则失去揉法的作用了,何益之有。

    揉法是丹道之术的习练方法,对于用外三合调息来说,是很落后的。这就说明在《易筋经》成书之时,虽然我们的武学前辈大师已经将丹道之术与武学融合,但是其中的调息,还是使用丹道之术的老方法的。

    调息后的涨筋腾膜,要练十二式。

    而内家拳经过许多代武学前辈大师的传承发展,发展出外三合的习练方法,比《易筋经》的练法高明了许多。用外三合打拳能够实现从调息到息调直至心肾交合的全过程,并且习练速度还非常快。

    练内壮的第二个原则是勿他想。人身之中,精神气血不能自主运行,悉听于意,意行则行,意止则止。

    习练内家拳的初级过程是形顺、意诚、心正。即用外三合打拳以至形顺,形顺则生成周身三节折叠拧裹之意的外部能量蓄发,这个外部的能量蓄发就能够引带出心力。即在调息之时,打外三合的作用是在以意引带心力,即以意引气,意行则行,意止则止。

    当内家功夫习练到高层次,习练出强大的心力后,就开始颠倒过来,以心行气了。即高层次的内家功夫,心力是主宰,意由心发,心力抽合周身三节生成折叠拧裹。

    守中之时,周身之意归聚于掌下,是为合式。

    如果让身体之意弛于四肢,其所凝积精气与神(心力),随即走散于各肢,即成外壮,而非内壮矣。揉而不积累先天一气,就失去揉的作用,有何益哉。

    切记,守中之意,是身体之意,不是意念。守中是让周身守中,让身体感知心力而调息,绝不是用意念。

    练内壮的第三个原则是待其充周(让心力在经络中运行到周身)。用揉与守的方法,练的是积气(让身体感知先天一气,心力)。练出了心力,精神血脉悉皆依附于心力,守住心力而不让其外驰,揉之且久,心力就会积存于中宫而不旁溢。

    心力积累强大了就自然积累起来力量,心力充满周身就会让力量充满周身。此气即孟子所谓至大至刚,塞乎天地之间者,是吾浩然之气也。即一气之起落所形成的下入地、上冲天、中间是人体的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浩然之气。

    如果还没有让心力充满周神,就让心力散于四肢,随意向外发力,就会不仅外壮不全,而内壮亦属不坚,则两无是处矣。

    这就是内家拳为什么在打拳时不使用拙力,也不发力的原因。练拳的过程是形顺、意诚、心正,只需要打出外三合就行,决不能在还没有习练出心力之前就追求向外发力。没有习练出心力就开始向外发力,则就会把好不容易调息调出来的心力又弄散乱了。

    其实即便内家功夫到了高层次,也是不向外发力的,高层次的内家功夫更是追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让内外合一的能量在周身上下内外运行,拳不发力而力自发,尤其练到太极拳阶段,从外形动作就已经看不到发力了。

    所以,把内家拳打得惊天动地的,恰恰是没有练对的表现。

    般刺密谛曰:人之初生,性情本来是善良的。人长成后被情欲杂念所扰,则失去了一切本来面目,人又为眼、耳、鼻、舌、身、意获得的外界信息和物质分别损害身心、遮蔽其慧性,以致不能悟返璞归真之道,所以达摩大师面壁少林九年,是不放纵耳目之欲望也。耳目不为欲纵,心意自然被锁绊而不外溢。故达摩大师得斯真法,始能只履西归,而登正果也。此篇乃达摩佛祖心印先基,真法在守中一句。其用在含其眼光七句。若能如法行之,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极乐世界,可立而登矣。

    揉法

    揉法的作用,意在磨砺其筋骨也,即用揉法磨砺身体。其功法有三段,每段百日。

    一曰揉有节候。如春月起功,功行之时,恐有春寒,难以裸体,只可解开襟。次行于二月中旬,取天道渐和,方能现身下功,渐暖乃为通便,任意可行也。

    二曰揉有定式。人之一身,右气左血(心脏偏左,故左血;中宫之右为肺,故右气)。凡揉之法,宜用右手从身右推向于左,是取推气入于血之意,令气血通融;又取胃居于左,揉能够让胃宽畅,能多纳气;揉用右掌,因为右手有力,用而不劳。

    三曰揉宜轻浅。揉之法,虽是人的功夫,但取法于天义。天地之生物,渐次出现而不是突然出现,气至则自然出生,节候到了果实自然成熟。揉法也是效法天地,只可推荡,徐徐来往,勿重勿深,久久自得,是为合式。如果揉得太重,必伤皮肤,恐生癍疿;深则伤于肌肉筋膜,恐生热肿,不可不慎。

    揉法主要以手掌之揉的动作辅助周身之意守中,并不是练揉的劲力,所以不可揉得过重。

    采精华法

    太阳之精,太阴之华,二气交融,化生万物。古人善采咽者,久久皆仙。其法秘密,世人莫知。即有知音,苦无坚志,且无恒心,是为虚负,居诸而成之者少也。

    凡行内炼者,自初功始,至于成功,以至终身,勿论闲忙,勿及外事。若采咽之功,苟无间断,则仙道不难于成。其所以采咽者,盖取阴阳精华,益我神智,俾凝滞渐消,清灵自长,万病不生,良有大益。

    其法:日取于朔,谓与月初之交,其气方新,堪取日精。月取于望,谓金水盈满,其气正旺,堪取月华。设朔望日遇有阴雨或值不暇,则取初二、初三、十六、十七,犹可凝神补取。若过此六日,则日昃月亏,虚而不足取也。朔取日精,宜寅卯时,高处默对,调匀鼻息,细吸光华,合满一口,闭息凝神,细细咽下,以意送之,至于中宫,是为一咽。如此七咽,静守片时,然后起行,任从酬应,毫无妨碍。望取月华,亦准前法,于戌亥时,采吞七咽。此乃天地自然之利,惟有恒心者,乃能享用之;亦惟有信心者,乃能取用之。此为法中之一部大功,切勿忽误也。

    太阳之精,太阴之华,为天地之间的阴阳二气,二气交融,化生万物。古人有善于采咽者,时间久了都能成仙。其法的秘密,世人莫知,即便有知道的人,苦无坚志,且无恒心,是为虚负,练成功而成仙之者少也。

    凡是炼内里功夫(洗髓)者,自初功始,至于成功,以至终身,勿论闲忙,勿及外事。若采咽之功,无间断地练,则仙道不难于成。其所以采咽者,盖取阴阳精华,益我神智,将身体里的凝滞消除,清灵自长,万病不生,良有大益。

    其法:于农历每月第一日的朔日,正是月初之时,天地之气方新,正好可以吸取日之精。于月圆满月之时的望月,正好金水盈满,天地之气正旺,正好可以吸取月之华。如果朔望日遇有阴雨或每月空闲时间,则取初二、初三、十六、十七,也可凝神补取。若过此六日,则日昃月亏,日月之精华虚而不足取也。朔日取日精,宜寅卯时,站在高处默对太阳,调匀鼻息,细吸光华,合满一口,闭息凝神,细细咽下,以从口到中宫的身体各部位的向下吞咽之意送之,至于中宫,是为一咽。如此七咽,静守片时,然后起行,任从酬应,毫无妨碍。望月取月华,亦按照前法标准,于戌亥时,采吞七咽。此乃天地自然之利,惟有恒心者,乃能享用之;亦惟有信心者,乃能取用之。此为法中之一部大功,切勿忽误也。

    采精华法是用日月之精华补充先天一气。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