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皇宫大内,御书房内。
大夏的皇帝陈丹江、老臣高奇、翰林学士徐衍三个人正在聊着天,内侍石磨盘则是站在旁边为几位大人物伺候着茶水。
“磨盘,他出发了吗?给我们说说。”皇帝最近心情还是不错的,连带着做为内侍的石公公也总是被叫出绰号。
“回陛下,亲王已经出发了三日了,每日里皆有沿途的驿站传讯来,按照现在的脚力来看,预计五日晚上或是六日早,就可以回到上京城了。”
“六日早?陛下,这可是真的让老臣出乎意料啊。”做为臣子兼亲戚的高奇,此时颇有些惊讶,想不到这个陈时练兵还真是有点意思。
“有什么可意外的?他那些人吃了多少银子?前后训练了大半年的时间,还有四个是宗府的人手。老祖宗对他,多偏心呢。”皇帝一副不咋样的口气,可是脸上的笑容却是遮盖不住的。
“按照前卫营的脚力,这些人的时间上缩短了接近一半啊。平常也要七天吧,如今却是五六天。亲王真是不一般的年轻人啊!”徐衍做为陈时的座师,一直都是看皇帝眼色行事的,皇帝夸自己的儿子,那就必须狠狠的夸。
“这账算的,少了一两天的脚力,怎么就出来差一半的说法了?莫要夸张啊。”喜笑颜开的皇帝陛下在拍马屁方面很是严谨。
“可不是吗?这些人按照平时算差不多要八天多的路程,因为里面有一半的步军呢,不过,如今这个脚力应该还没发挥全力吧。”高奇当然也会拍马屁,但他和徐衍那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风格。
“这倒是。”一直在旁边斟茶递水的磨盘今日也很喜气,见皇帝高兴,便也大胆的聊的起来。几人听到他这么说,便朝他看来,示意他继续往下说。
“陛下,驿站在报着消息,老奴的手下也在传着消息,虽说亲王的护卫,一直走的比较快,可是他们很多人都是背着背包回来的。”
“背包?都有些什么?”皇帝有些不解的问道,他还是第一次听磨盘说这个呢。
“亲王命每个军卒都自己背着棉被,还有越州时候睡的竹席,还有定做的竹水壶,沿途行军的时候,除了辎重的马车走的大路之外,所有人都是走的小路。所以,这样的脚程,自然就会是不是绕了远。”
“就是他们背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皇帝的脸色终于带了些严肃之色。
“对!沿途都是照那个章程执行的!绝无二样!”石磨盘认真的回答。
“什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高奇已经听明白了石公公的意思,但是对皇帝的话,有些不明白,所以不免好奇的问道。皇帝见此便朝着石磨盘扬了扬下巴,那意思就是可以问他。
“回高大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亲王给亲卫军订的规矩。三大纪律第一条、一切行动听指挥;二、不拿百姓一针一线;三、一切缴获要归公。八项注意第一条、说话和气;二、买卖公平;三、借东西要还;四、损坏东西要赔;五、不打人骂人;六、不损坏庄稼;七、不调戏妇女;八、不虐待俘虏。”磨盘细致的为眼前的老伙计解释着,这些都是他从手下汇报的消息里得来的。
“这么说来,这治军之策还是很严格的啊。”徐衍一直在旁边听着几人的对话,他自然知道陈时喜欢带着一群人热闹干事,却没想到认真起来,却有如此出人意料的成效。
“可不是!都说千难万难,治军最难。却没想到,读书最多的亲王,反而治军之事,易如反掌,臣恭贺陛下啊!”高奇一直以来都对陈时很看好,起初多半是因为这孩子老实、质朴,他是出于怜悯之心,渐渐地,却是觉得这孩子脚踏实地,三人之中,也就这孩子经历的磨难最多。
“朕本来一直希望大哥能把老二、老四带一带,可是,如今的情况,老二的兵部还在熟悉、吏部呢,在办‘京察’,人手都很忙,这个家伙自己请缨要出去赚钱,如今,钱没赚到多少,倒是像出去练兵了。”
“练就练呗,上京城里勋贵家的小子们,那一个个的,不成器的都还招猫逗狗呢。成器的,也比不得三皇子的坚毅果敢啊!”
“好了,咱们啊说回正事。找你们来呢,是有事情要说的,一个内阁辅臣,一个翰林待诏,你们各自回去研究一下,再商量商量,这个三傻子还没个封号呢。总不能叫‘傻子’亲王啊。所以,还得想想办法,给个号,给块地,不能没个样子。”皇帝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喝了口茶,便望向坐在下首的两位重臣。
“陛下可有指点?”翰林徐衍是陈时的座师,自然希望陛下能先给个方向,方便他名正言顺的给自己的学生弄点便利。
“朕还真没有。其实朕也想了很久,郁儿封在晋地,琢儿虽小一些,但封在楚地,这也是定了的。如今,就难在他这了。若是封在西边呢,就是去蜀地,封在南边呢,就剩滇南了,滇南侯老了,朕本也打算让他回来养老,让他那个不成器的儿子去历练一下,总赖在上京,也不是个事儿啊。”
“越地呢?不是刚刚从越地往回来吗?”高奇见皇帝数着手指说,不禁问了一句。
“越地太小了,高大人,双桂亲王啊,封在越地,那才多大啊,虽然富庶,可是比楚地还小呢。”做为翰林,徐衍深知朝廷封王爵号的方面,不禁规矩多,而且规矩大。
“祖宗有没有成法?”此时高奇已经明白了,皇帝估计是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了,让两人来当参谋。他这话是问身边的徐衍。
“若是问祖宗成法,我倒没听过。不过,这个用不上啊。双桂亲王,那是老祖宗皇帝实打实的亲自定下的,怎么封,这就是前无古人的事儿啊。高大人,出于慎重,咱俩还是回去研究研究吧。”徐衍的意思是,两人还是要回去仔细的查证一下。
此时,从外面进来小太监禀报,内阁首辅吕端正求见。于是,很快的,二人头疼变成三人头疼,互相你一言,我一语的,都想不出办法来。皇帝见此,不由得内心得意,小样的,看朕整不整你们。
突然,首辅吕端正似乎想到了什么,他大胆的提出了一个想法。
“几位,可还记得渤海郡?”
“你是说渤海郡国?渤海郡国乃是昔年因为征战所立,当时封在此地的乃是“渤海郡王”,此人虽为外族,却战功屡屡,先大成皇帝加授‘汗州都督’,是外姓封王,朝廷后诏令将渤海升格为国。”做为翰林的徐衍自然是熟读经史子集,所以,他最先想到了渤海国。
“渤海都城初驻旧国,后迁至中京,几年后迁至宁京,再后来再迁东京,后来,复迁宁京,虽然几次迁都,却始终享有“海东明珠”的美誉啊。”同样饱读诗书的高奇,也毫不逊色的接龙说道。
“渤海国全盛之时辖境有五京,分别是中京、宁京、东京、南京、西京;辖有怀远、安远、东平等十五府、郢、同、涑等六十二州、一百三十多个县。其版图广大,有户十万,这些人尽皆是当年‘汗州都督’渤海王的属下后人。”做为首辅的吕端正也开始给皇帝介绍‘渤海国’的一些情况。
“如此看来,渤海地域广阔,确实是个好选择啊。可是朕记得这渤海国一直在和咱们闹别扭吧,带头的就是当年‘汗州都督’渤海王的后人,是吧?”皇帝似乎也想起了渤海国的情况,回忆起了不少事情。
“是啊。一直以来,朝廷都是册封‘汗州都督’后系为渤海王的,直到先帝时期,停了册封,朝廷这些年一直给他们一些金银的封赏,这才消停了。不过,因为是异族,所以,纵然给了金银,却始终不曾彻底归化。”吕端正站起身来,像皇帝躬身行礼。毕竟,拿了金银给人家,却没彻底收服,这事情说着有点打脸,还是打的皇帝和朝廷的脸。
皇帝摆摆手,示意吕端正安心坐下,想了想,便对着几人说道。
“没关系的,朕明白你的意思,咱们今天是论事,又不是论罪,若是论罪,朕当比你们还大呢。你当朕是糊涂虫吗?”见几人都还比较拘谨,皇帝便笑呵呵的对石磨盘说道,
“换点好茶,傻子送来的养生茶。”
说着,便继续对几人说道。
“咱们这是上京,那边的也都是京字辈。先大成皇帝是个明白人,始终用着‘怀柔之策’,可是到了我爹这儿,却不愿意了,为什么?因为有宗府啊,他把很多希望都放宗府身上了。这事情不好说对错,可是如今,渤海郡国的事情的确是麻烦事了,打不得骂不得。有个词,叫隔靴搔痒,是吧。朕一想到渤海那的破事儿,就想到了这个词。”
“两位辅相提的很准,这个渤海郡国确实是个好地方,你们的建议很不错啊。”皇帝陛下一边喝着石磨盘给他端来的新茶,一边夸赞着坐在下首的几位忠臣。
“食君之禄,担君之忧。你们这个办法好,既解决了亲王的封号难题,也解决了渤海郡国一直没有首领的难题。一支穿云箭,两只大鹏鸟!当为汝等论功啊!”石磨盘静静的站在远处不说话,心里则是快要笑开了花。这几位满朝大臣都佩服的拔尖人物,这是着了陛下的道道了。
“皇上,两位辅相确实是大才啊,高!实在是高!”徐衍做为资深马屁精,此时已经完全的明白了皇帝的心思。
“陛下,臣……臣想起一句百姓的俗语。”吕端正此时已经不知道说什么好了,那位亲王,估计是要把他和高奇的门槛子踩破了,打折海鲜,还能有吗?见事情已然如此,他便和眼前的皇帝开起了玩笑。
“小刀捅屁股,看了眼了。”吕端正像是受了委屈的小媳妇,可他偏偏又是一个永远都正直无私的人设。
“哈哈哈。表哥,咱们也开眼了啊。这还是吕相第一次和朕开玩笑吧。”
“既然如此,吾等君臣共饮一盏傻子茶吧。”皇帝一边大笑,一边朝着几人端起了茶盏,轻轻啜饮了一口,三人尽皆轻轻陪饮。
“给你们每人都备了些,带回去尝尝,傻子家的东西,还是不错的。”
“陛下,您可是傻子的亲爹,我也是他的亲戚呢。”高奇见皇帝高兴,不由得也打趣起来。
“唉……表兄啊,百姓养儿不易,咱们皇家养个儿,更他娘的不易啊。”
“陛下,我家那个儿子不成器啊,让他跟着亲王去北边吧,喂马打水都行啊,不然我就要被气死了。老吕那个小的也差不多,他是脸皮薄,我就一并说。您看行不行啊?”高奇见此情景,便主动的大胆提出。
“这个行,出去历练一下,比呆在家里强!这点朕支持!他的事,你们回去研究研究,若是无碍,就抓紧吧。”
几人应答称是,便悄然退出大殿,回值房办公去,皇帝却是仍然坐在龙椅上,右手攥成拳头再伸开,如此反复着练习着手指。
“儿啊,爹没亏待你,你可要做个样子出来啊!”
一直以来,世人都说帝王无情。其实,他只是把情放在了心里,说着最狠的话,做着最严厉的事,可是,藏起深处的,都被小心翼翼的呵护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