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党争再起
曹嵩被任命为京兆尹后并没有急于赴任,而是将曹操与丁夫人一并接来京师,留次子曹德看护谯县老家。
曹操抵达洛阳后,昔日的旧友便邀请其赴宴畅谈。曹操虽然不在京中,但与父亲书信不断,因此对于朝中局势也略知一二,因此借故推脱不曾赴宴。
这番态度与表现让灵帝很是满意,便暗中授意以恭谨自谦,不慕奢华为由再次启用曹操,令其担任议郎。
议郎官阶六百石,在满朝文武中算不得尊贵,但却是皇帝近臣,有顾问奏对,守卫门户的权力,简单来说议郎这个官职能够一定程度上影响皇帝的决策与人事任命等重要事宜。
而这个官职是轮流值休,并不局限于一人,实际上扮演着各个派系的喉舌。
曹操担任这个官职不久,就主动上书奏对。奏折内容也很简单——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皆是忠正之士,有拥立从龙之功,只不过是之前被小人所害,导致后来朝政被奸佞把持,现在应该为其昭雪平反。
寥寥数十字,内容简练却瞬间掀起朝堂风暴。
窦武和陈蕃皆是当初力促皇帝登基的重臣,后来谋划诛杀宦官,事情泄露而死于非命,窦武以外戚入仕,陈蕃以清流闻名。
替此二人鸣不平,毫无疑问就是替清流和外戚派系举大旗。
那么这封奏折的矛头直指哪些人就不用多说了。当初劫持灵帝诛杀窦武等人的宦官头目王甫、曹节已死,但是宦官集团仍然把持朝政,其他派系对此多有不满。
曹操这封奏折无异于指桑骂槐。
不得不说此时的曹孟德当真是忠正为国的有志青年,言辞激烈,手段激进,大有几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势。
至于曹嵩怎么看?这是自己寄予厚望的儿子,哪怕他把天给捅个窟窿,哪怕父子二人政见不同,自己也要给儿子兜底。
曹操的奏折送入宫中不久,便没了声响。灵帝还是采用那套屡试不爽的老办法应对——留中不发。
皇帝的态度很明确,现在相对平稳的局势很好,无意大动干戈。
或许灵帝很清楚,宦官集团就如同附骨之蛆不断侵蚀着朝廷与国家的肌理,但是贸然动手很有可能玩火自焚,只能视如罔闻拖置之不顾,就好比饮鸩止渴一般,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对于这些清流而言,他们追求最好的结果——攘除奸佞,肃清寰宇,但作为皇帝刘宏必须避免最坏的结果发生——宦官狗急跳墙,发动政变,血流成河。
清流一派见皇帝无心处置奸佞,决定另辟蹊径。
首先他们联合外戚何进积极拥立何皇后上位。何皇后生育长子刘辩,在清流眼中嫡长子继位乃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只要何皇后上位,刘辩便是合理合法的继承人。太子乃是储君,有了确定的继承人,国家也就有了未来。
毕竟当初灵帝上位正是因为桓帝无后,朝局不稳才给了宦官可乘之机,以至于后来王甫,曹节二人把持朝政,为了防止历史重演,提前确定储君之位很有必要。
但是灵帝却不喜刘辩,认为其行为轻佻,所以在确立刘辩太子之位这项决议上迟迟不肯松口,朝中的能吏清流自然也不敢逼迫太狠,选择了妥协。
接着以司徒杨赐为先锋,卢植,黄婉等人奏请裁撤洛阳城外的皇家宫苑,将土地归还给农夫用于耕织,但宦官张让等人却进言道。“昔日文王之囿百里,与民同乐人以为之小,陛下圣明之君,与百姓共享,对于国家怎么会有害呢?”
于是这项谏言就被灵帝搁置放弃。
这样大大小小的争锋从朝堂到宫中,持续近一年,虽然没有再出现陈球,刘郃那样的惨案,但其中的火药味任谁都能闻到。
值得一提的是光和三年九月庐江郡,江夏郡出现叛乱,农民起义军联合蛮族攻破郡县,甚至高呼汉祚将终的口号,灵帝本欲募兵征伐,刚好朱俊那里传来捷报,交州五郡已平其四,贼首梁龙伏诛,叛臣孔芝生擒帐下。
皇帝龙颜大悦,下旨封朱俊为都亭候,食邑一千五百户,赐黄金五十斤,兼任谏议大夫,同时令其抽调统率兵马七千人,前往庐江平叛。
至于其余兵马留守交址,朝廷派遣卢植负责统领并兼顾屯田事宜。
曹操经过一年的冷落,越发觉得洛阳不是久驻之地,因此上书请求跟随卢植一同平叛。
灵帝早就被曹操的谏言搞得心烦意乱,一想把这个家伙踢出去,但考虑到诸多要素并没有下旨,现在曹操自请离京从军,就顺水推舟批准了曹操的奏请。
曹操简单收拾一番行囊,便直接到了北军报道,跟随大军先行一步。
父亲和恩师先后准备离京,曹昂也不愿在这锅热油中坐以待毙,但他乃是皇帝钦点的太学监生,近年来还被皇帝两次下旨褒奖学业与品行。
虽说曹昂也不太明白为什么皇帝如此看重自己,但毫不夸张的说他一直都在皇帝的监视之下,想要离京脱身怕不是那么容易,必须得到皇帝的首肯。
几经思量,他决定去请教恩师卢植。
卢植闲居太学,和蔡邕、何顒等一众好友自得其乐,编写东林汉记,期间数次被清流一派推举担任尚书仆射,少府令,户曹上书等要职,但是心灰意冷的卢植不愿再卷入党争。
此次接任朱俊东中郎将之职平叛,是因为卢植那份赤诚爱国之心终究还是占据上风,这才同意担任统帅。
卢植办事干练效率,接下旨意后近来便准备收拾行囊,不日之后便会出发,却不想曹昂突然请求拜见。
对于这个弟子卢植十二分满意,此前也曾想过自己走后曹昂如何自处?将其托付何人。
但是思来想去,却觉得将其留置京师甚为不妥,京师洛阳若是没有背景和地位的庇佑,常人进入其中必然会被吃的连渣都不剩。
曹嵩如今远在西京长安,曹操和自己也要跟随大军出征,京中无人庇护曹昂。再加上他们都得罪过不少权贵,曹昂一人在京师很有可能不自觉地被算计,最后强行将其裹挟进政治漩涡。
所以安全起见,最好还是将曹昂送离京师。
问题是曹昂如何取得皇帝的首肯?曹昂并无官职属于清白之身,按理说来去自若,不受拘束,但曹昂入太学是皇帝钦点,若是不过问皇帝意见便擅自离开,绝对会被有心人扣上大不敬的帽子。
所以必须找到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最好是皇帝于情于理都无法拒绝的那种。
其实卢植也曾设想带着曹昂随军出征,增长曹昂的见识和军事能力,但是交州蚊虫蛇鼠丛生,湿热瘴气北人难以承受,曹昂似乎身有隐疾,前往交州水土不服恐怕会对身体不利。
再加上刀剑无眼,兵戈无情,大军征伐,乱军之中,卢植也无暇他顾,曹昂年幼若是伤了性命,悔之晚矣。
师徒两人商议一番后,卢植决定将曹昂送往颍川,颍川乃是荀陈两家的地盘,旁人插不去手,荀爽与卢植私交甚笃,也十分看中曹昂,曹昂到了颍川必然能得到很好的庇护。
而且颍川学风兴盛,曹昂可以在那里继续研习学业,可以说是最佳选择。
那么该用什么理由离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