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火坑
卢植与曹昂越聊越投机,师徒二人对于军事问题已经不再局限于最开始军费开支,从排兵布阵到绉夜行军,再到治军练兵,曹昂的眼界与见识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卢植早年师从大儒马融,钻营经学,对于军事不免有些排斥,后来入仕进入官场却发现仅凭那几部儒学经书却不足以为世人开辟太平盛世。
因此卢植开始尝试去涉猎其他学说,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前汉桑弘羊的盐铁均输,再到六韬三略,称得上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熹平四年(175年),卢植被委任为九江郡太守平定九江蛮族叛乱,这是卢植真正意义上第一次执政一方,在平叛过程中他深切地认识到了军事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大汉王朝的风雨飘摇与千疮百孔。
他有预感在不久的将来,大汉王朝会如两百年前的王莽篡汉一般再次迎来倾覆危机。
卢植有心谏言灵帝,却不想自己的政论一入宫闱后便泥沉大海,被皇帝束之高阁。
这让卢植难免有些心灰意冷,这才准备隐退朝堂,转而去校对典籍,编修史书,而曹昂的出现让卢植心中熄灭的烛火再次有了复燃之势。
曹昂早慧,为人谦逊稳重,成熟内敛,最重要的是曹昂没有文人的那种与生俱来的傲慢,对待任何学说流派他都能做到平等对待,他孜孜不倦地渴求着知识,兼容诸子百家。
卢植相信曹昂如果得到精心培养,不出二十年,他完全有潜力成为一名类似太公姜尚那样的千古奇才,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擎天玉柱。
这是卢植对于曹昂的期待。卢植渴望自己能够培养出一名媲美太公留侯的国之柱石,虽然曹昂并不清楚就是了。
于曹昂而言,他对于知识的渴求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更准确的说是他有意识以来就潜移默化产生的一种本能。
在他内心深处有一种搅动风云玩弄乾坤的渴望,这种渴望随着他年岁增长,脑海中的知识不断丰富而不断膨胀 ,就如同一块海绵在不断汲取水分。
曹昂并不能确定这种渴望是好是坏,但他并不抗拒这种感觉。
终有一天欲望的种子会萌发,成为参天大树结出果实,而洛书阳则在等待攫取成果的最佳时机。
当然,现在谋划这一切还为时尚早。
次日,曹昂准备拜别卢植准备返回家中,卢植犹豫片刻,还是开口道。
“昂儿,有时候掉进火坑里不要着急爬上来,拉下两个垫背的会容易的多。”
说罢,卢植似乎不愿意继续细谈,示意曹昂速速离开,曹昂心中暗忖“老师这番话似乎意有所指,应该是说给祖父听的。”
将卢植的话牢记于心,曹昂乘车返家。曹嵩此日休沐,刚好在家中闲坐,曹昂将自己与卢植整理出来的方案递交给曹嵩后,又把卢植临了的嘱托复述一遍。
曹嵩这个老狐狸立马心神领会,连忙整理着装安排马车准备入宫面圣。
曹昂不解,但也没有多问,带着卢植赠送的古书典籍退回自己的房屋研读。
此时北宫德阳殿内,赵忠在灵帝身旁伺候笔墨,灵帝漫不经心的按下手中的奏章,随意地扫了一眼赵忠。
“赵常侍似乎心不在焉啊,怎么?可是对朕削减了你的年俸有所不满?”
赵忠心中一颤,连忙躬身告罪道。“老奴侍奉陛下已是隆恩眷顾,削减年俸乃是裁省开支,利国利民之举,老奴当然双手赞成,近来心不在焉却是无意间得知一事,不知是否应向烦扰陛下。”
赵忠此番话顿时引起了刘宏的兴趣,他靠在龙椅上,饶有兴趣地开口道。“大伴说来无妨。”
“近来市井之间似有传闻袁家长房嫡子袁绍私下结交亡命贼子,门客上千人,来往袁家之人络绎不绝,更有人称:但有所求,无所不应。但此子却非官身,理应由洛阳令处置,但此事又涉及当朝司徒,因此老奴不敢擅言。”
“嗯?”
灵帝双眼微眯,赵忠的言语下的深意他自然清楚,相比于这一点灵帝更在意的是袁家袁绍。
京都洛阳乃是天子脚下,皇城各方势力盘根错节,为了维持京师稳定,蓄养家奴私兵一直被严令禁止,虽然有些勋贵私下小动作不断,但终究不敢搬到明面上。
至少灵帝在位时不敢,灵帝是东汉权柄最重的皇帝,登基不久便开始亲政,借用宦官除掉外戚后更是把矛头直指世家,恩威并施之下很快掌控了朝局。
虽然近来国内天灾不断,饥荒遍地,边疆对于西羌的战事也极度不利,灵帝迫于压力贬斥了部分宦官以此向世家和朝臣清流表示妥协,但这并不意味着灵帝能容忍有人染指京师。
京师洛阳的行政长官名为洛阳令,虽然受限于京师的特殊环境很难有所作为,但也是皇帝最为重要的耳目。
而现在有人在京师大张旗鼓地蓄养私兵,结交死士,却无人向灵帝禀报,这让灵帝很难压抑自己的怒火,如此下去他这个皇帝怕是会成为豢养的宫中的金丝雀再难掌控朝堂。
“洛阳令这个位置放在西园可卖多少钱?”
灵帝拿着笔杆随意地在一旁的笔洗里搅动,言语间带着几分冷意。
“洛阳令虽为县令,但位同州郡太守,俸禄两千石,按照陛下制定的条例折钱2000万。”
赵忠作为灵帝的心腹,对于西园卖官自然是门清,因此不假思索回答道。
“好,明天就挂上吧。”
灵帝看着浑浊的笔洗,眼底露出莫名神色。
“那洛阳令孔昱?”赵忠继续试探地问道。
“之前他不是鼓吹自己待师如父吗?我记得他那老师不是刚死不久,之前还声称想要返家为老师守孝,那就让他回去守孝吧。”灵帝嗤笑了一声,似乎对于这种沽名钓誉的行为很是不感冒。
“老奴遵命。”
赵忠有心问问如何处置袁家,但君心难测,最终还是缄默不语,陪着灵帝继续处置送上来的奏章。
整个东汉实际上形成了两套行政机构,一套是传承自前朝的三公九卿制,另一套则是台阁制,三公九卿各司其职,太尉更是能插手九卿所辖事宜,位高权重。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尚书台便在皇帝的推动下形成了,六曹九卿的奏章要事悉数交由尚书台,尚书台的尚书仆射,尚书令作为参谋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到了灵帝时期,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灵帝直接将尚书台的官员踢出局,换上了更为忠心的宦官来代行尚书职务。
但灵帝本身醉心享乐,对于朝务只是了解大概,把控重要决议,具体执行就交给了宦官自行处置,宦官势力也得以壮大,在朝中与地方大肆安插自己的亲信。
近来由于国内天灾不断,灵帝不得已下罪己诏反省自身,暂时离开深宫的温柔乡,来到德阳殿处理政务,但实际上还是随性而为,甚至懒得动笔,让十常侍轮流当值帮忙处理奏折。
这才有了赵忠借机进言的机会。对于赵忠的心思,灵帝怎能不清楚?无非是弹压世家勋贵,获取自己的信任,以此捞取政治资本。
但那又如何?他所需要的正是这种不论是非敢于替自己露出尖牙的鬣狗,如卢植那种迅捷矫健的猎犬不能为自己所用又有何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