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良师难求
曹昂在床上休养的第六天,丁母自谯县赶来。
谯县距离颍川近五百里,一路舟车劳顿,丁夫人哪里还有贵妇人的样子,与曹昂相见时神色枯槁,面容憔悴。
她将曹昂抱在怀里,不停抽泣起来。
丁夫人嫁给曹操后久无子嗣,她的侍婢刘氏则孕有一子一女即曹昂和后来的清河公主曹敬,平时养在丁夫人膝下,刘氏去世时将子女一并托付丁夫人。
对于丁夫人来说曹昂就是她的心头肉,掌中宝,却不想颍川求学之时,竟然差点成为木僵(植物人),初闻噩耗,丁夫人甚至当场昏厥。
醒来以后,丁夫人安顿好家业,便马不停蹄的赶往颍川。
所幸自己的宝贝儿子已经苏醒,否则她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在整个封建社会,对于母亲而言,儿子即是最大的依托。
丁夫人赶来不久,母子二人尚来不及叙旧,门外又有荀彧前来拜访。
丁夫人虽然担忧儿子身体状况,但却是明大体,识大局,把时间留给了曹昂与荀彧。
荀彧之前已经来过两次。第一次是和荀爽代表荀家前来探望。
第二次是以私人名义前来,彼时曹昂刚刚苏醒,身体还有些虚弱,两人以魔方为媒介简单交谈了一番,虽然时间不长也算相谈甚欢。
这一次前来,荀彧并不是独身一人,而是与其至交好友郭嘉一同前来。
得知这一消息后,曹昂那苍白的脸上难得露出一抹喜色,判断一个人是否真心愿意与你交友,最为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看他是否愿意把亲朋好友引荐给你。
志同道合为朋,意气相投者为友。
荀彧愿意将至交好友郭嘉引荐给曹昂,说明其已经有了结交之心,
曹昂自病榻上起身,来到客厅与二人相见。
两人先是对于曹昂一番嘘寒问暖,借着话头顺势提到养生与药理,再由药理论及治国理政,由治国理政再到先贤典故。
随着交谈的深入,双方脸上的喜色也越发浓郁。
荀彧和郭嘉这些能被史书记述称颂的无一不是当世最为顶级的贤才,他们涉猎甚广,才思敏捷,绝不是局限于一隅,墨守成规的腐儒。
曹昂年幼,所见所得自然比不上这两位,但因为洛书阳带来的超前认知,也算是博闻强识,时常能给荀彧和郭嘉带来新的启发。
三人坐而论道,一时间竟然忘了时间,直到丁夫人担忧曹昂的身体,传唤一名侍婢为其送来药汤,这才发现已是酉时。
荀彧与郭嘉见天色已晚,知道曹昂要静心休养,因此识趣地起身告辞。
走出门外,郭嘉与荀彧相视一笑,似有几分意犹未尽的味道。
“这曹小郎君真是妙人啊,昔日我以为曹家麒麟子乃是吹捧虚名,今日与其一番交谈却发现麒麟子之名,名不虚传。”
荀彧闻言认同地点了点头。
“与其交谈可以看出来这曹家小郎君年纪虽幼,但涉猎甚广,包罗万象,从药膳到时事颇有一番见地。
虽然在某些方面见识不足,显得有些青涩,但却总有奇思妙想,那句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足可为传世名典,若是日后有名师教导,再经一番历练,必能百世流芳为后人称颂,吾不如远矣。”
荀彧扭头看向身后的偏院,有些感叹地说道。郭嘉则是摆了摆手,有些调笑道。“文若过谦了。”
“所以你准备怎么帮他?”
突然,郭嘉话锋一转,提到了另一件事。
郭嘉和荀彧此次拜访当然不是仅仅为了攀谈与看望,更重要的是确认曹昂是否有投资的价值。
看起来二人性情谦和,但骨子里却透着旁人无法触及的骄傲,寒鸦岂可与凤凰齐飞,驽马如何与麒麟比肩?
曹昂若无真才实料,即使是荀爽亲自授意,二人与曹昂终究不过点头之交,更不可能出手援助,很明显今天的一番攀谈让曹昂赢得了二人的尊重和认可。
“我准备把叔父五十寿辰的受邀宾客的名单复制一份给他,至于是否能够获得这些名士的青睐,全看小郎君自己的造化。”
荀彧心中早有打算,已经为曹昂准备好了他所需要的东西。
数日之后,曹昂经过一番调养终于能正常下地行走,荀彧也借登门祝贺的名义为曹昂送来了名单。
不得不说荀彧不愧为老曹日后最为倚重的肱骨,做事颇有章法。
送来的名单上不下数百人,荀彧贴心的将其细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只有贺礼或者由人代为庆贺的,本人无法亲至。第二类已经确定会亲自前来祝贺,第三类已经发出请帖但却尚未回应的。
曹昂关注的重点在于第二类。第二类确定来访的宾客有一百余人,其中不乏当朝权贵,世家族长或者族老和当世名士,甚至还有两位退居赋闲的前任三公。
荀爽的五十寿辰阵容不可谓不豪华,但这对于曹昂来说无异于一个巨大的挑战。
为了减轻工作量,曹昂只能找到荀彧帮忙。
荀彧思路清晰,处事严谨。在他的帮助下曹昂很快将合适的人选筛选出来。
事实上可供曹昂挑选的目标并不多,首先当朝权贵就应该直接排除。灵帝刘宏登基后为了保证皇权不受威胁,三令五申禁止结党。
曹嵩已是当朝司农,又是宦官,世族与皇权的交汇点,曹昂若是拜在某位权贵名下传达出的信号很有可能打破当前稳定的局面。
其次世家大族的族长和族老也应该排除,这些大家族大多自持清流,无意或者不屑与阉丑之后的曹家结盟,曹昂不必自讨没趣。
接下来就剩名士了,大多数名士与世家高度重合,比如颍川陈家陈纪,汝南袁家袁阆,太原王氏王允。
毕竟知识与话语权都掌握在世家手里,名士也大多出自世家大族,寒门学子若想出头难之又难。
经过一番慎重思量,荀彧为曹昂选取了三名相对合适的人选和一名需要注意的名士。
三名人选按照优先级排列分别是郑玄,何颙,卢植。而需要注意的那位名士名为许劭。
郑玄是当世集大成者的经学家,儒家学者,精心研读《左传》《周礼》,跟随陈求学习《律令》,通晓《九章算术》《三统历》,擅长历法算术,后又师从大儒马融,著述百万言,门人弟子千人,时人称之为郑学。
至于何顒在经学的成就不及郑玄,但却拥有着识人之能,曾盛赞荀彧为“王佐之器”。其年少扬名太学,受到当朝名臣太傅陈蕃、司隶李膺的看重,后得罪宦官流亡荆襄九郡,结交当地的豪杰,声名之盛就连四世三公的袁家,杨家也有意拉拢。
卢植与郑玄一样是当世的有名经学家,更准确的说他与郑玄同样师从马融,为同门师兄弟。卢植曾跟随太尉陈球学习,晓畅军事,先后担任九江太守,庐江太守,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
这三者无论是学识还是人脉都在来访宾客中位于前列,毫无疑问是最佳人选,而且他们与荀爽私交甚笃,若是由荀爽周旋,拜师想必会容易许多。
至于最后一位需要注意的是许劭。许劭或许没有很高的学术成就和政治成就,但是许劭却是当世为数不多的评论家。
他创立的月旦评每月初一品评当世的人物,事件字画等。
他的评语受时人追捧之至,被时人称之为清议。
包括曹操那句流传千古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是出自许劭之口。
后来魏文帝曹丕认为这种评价应该由朝廷掌握,结合形势推出了九品中正制。
荀彧之所以叮嘱曹昂注意许劭的目的就在于此,若是曹昂能从许劭那里获得一字半句的褒奖,日后的路走起来会容易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