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准备礼物
曹昂坐在马场的看台上,由于他的位置靠后,再加上书院并没有多少人相识,因此相比与其他人他的周围清冷许多。
“嗯?”
突然,曹昂的身旁一名青年径直坐下,曹昂瞥了一眼来人,眉头微皱,这人怎么和狗皮膏药一般粘着他不放呢?
“小郎君莫怪,之前是在下唐突了,不过此番前来是受了叔父之命,有事告知,还请担待则个。”
荀彧面露和善的笑容,微微点头示意。
曹昂面色一怔,有些不明所以,但也只能暂且按下心头的疑惑,继续听下去。
“在下荀彧,受叔父之命来送小郎君一场机缘,还望小郎君慎重待之。”
说到这里,荀彧止住话头,露出若有若无的笑意,卖了个关子。
曹昂到底是少年心性。初到颍川时,人生地疏,为了尽可能适应学院生活,曹昂只能尽量表现出成熟稳重的一面示人。
今天荀彧奉荀爽之命来见,言说有一份机缘奉送。曹昂终究是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连呼吸也急促了几分。
这里简单解释一下其中缘由。
自古以来,不管是商人,匠人,亦或是士族都有自己赖以安身立命的本钱。
匠人传承的技艺,商人掌握的信息,皆是如此。对于士族而言,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即是最重要的本钱。
凭借掌握的知识,士族进可出将入相,退可自治一方。所以才有了“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的俚语。
要知道在东汉乃至与整个封建时代,知识基本无法自由流通的,它的传承往往与血缘绑定,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敝帚自珍。
拿荀家举例子,荀家传承四百余载,它们的书库中收录了先秦诸子和历代名家的撰述典籍,这些文化精粹,治国方略被严加看管,若非至爱亲朋,旁人不得擅自入内观阅。
很多人不理解知识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汉高祖刘邦曾抢先进入关中,他的部下大肆收敛金银财物的时候,萧何默默地将秦朝积攒的典籍律法,户籍文书,地理图书整理收集,依靠这些大汉集团才能了解天下各地的山川要塞,交通要道,粮仓禀赋,人力物力,萧何才能有效组织生产,输送军队。
后来也是靠着这些不起眼的竹简,汉朝才建立起了完整的政权架构,史称汉承秦制。
在曹昂所处的时代,这些知识被世家和朝廷牢牢掌控着,想要获取知识一般而言只能从世家入手。
如何能突破血脉封锁获取知识呢,这时候需要提到另一种仅次于血缘的社会关系——师徒。
天地君亲师,在道德即律法的时代,尊师重道与忠义孝悌拥有着同等地位。
择一名师,既可以汲取外界无法接触的知识,又能借助师父的人脉与声名为自己发展铺路。
曹昂入颍川书院求学目的就是在此。在曹昂原本的设想中,自己会被荀爽或者其他荀家长者收为弟子,再不济也能挂个名。
却没想到到了这里后他会被荀爽晾置一月有余,若只是学些切韵礼乐,曹家的先生也可教习,不必如此大费周折。
面对荀爽的有意冷落,曹昂只能故作镇定,安慰自己只是这些考验罢了,但心里的焦急与失落却是骗不了自己。
终于,曹昂等来了荀彧。
荀彧看着少年那故作镇定却又透着激动与喜悦的目光,也不再吊其胃口,开口说道。
“两个月后便是叔父五十寿辰,届时会有不少叔父的好友来访,小郎君切须仔细准备一番,叔父好为你引荐一位名师。”
曹昂闻言,面露激动的神色,连忙起身恭敬施礼。
“还请郎君转告荀郎中,小子必然会精心准备,不负所望。荀公之恩,曹昂铭记于心。”
话落,曹昂便快步离开看台,显然接下来两个月曹昂怕是要好好折腾一番了。
曹昂离开后,在不远处暗中观察的郭嘉走了过来,他看着远去的曹昂,感叹道。
“这小子当真是好命啊,也不知道他能拜在哪位名士门下?”
荀彧平静地摇了摇头“叔父好友甚多,文坛魁首,当世大儒,当朝权贵甚至山野散人皆有可能,我也想看看这曹家麒麟儿能被哪位伯乐相中。”
……
曹昂不多时便回到自己所居偏院,院内两名侍婢一个在侍弄花草,另一人则是忙于扫除地上的枯叶。
“炉子呢?”
曹昂环视四周,却没有找到自己伴读的身影,因此开口询问道。
“回大公子的话,庆哥儿今早出去巡查那些侍卫了,料想要到午时才能回来,需要奴婢现在去将庆哥叫回来嘛?”
料理花草侍婢放下手中的工具开口答道。
曹昂看了看院内的日冕,已是巳时过半,预计炉子不出半个时辰便能回来,自己也不必急于一时,正好借机整理一下思绪。
荀彧所说两个月后便是荀爽的五十寿辰,自己应该准备一份拜帖与贺礼,这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礼物休书一封交由母亲丁氏准备即可。
拜寿过后,荀爽会将自己引荐他的好友,自己则需要选取其中一位拜入门下,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自己展现的天赋与才华能够引起这些名士的青睐。
拜师需要拜师帖,束脩,礼金和拜师礼等。
束脩之类的俗物自然不难。曹昂需要考虑的主要在于两点,其一是拜师的拜师帖,拜师帖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必须慎重。
第二点就是拜师礼了,一份好的礼物能够展现拜师的诚心,这份礼物代表着师徒关系的开始,可以自制也可以购置,重点是投其所好,但曹昂还不知道到访的名士有哪些,自己又该拜入谁的门下?
可以说曹昂是有些懵的,他必须要找到一个切入口,一个有效的信息源。
“荀彧。”
这是曹昂当下最好的选择,身为荀家最受重视的子弟,同时又是荀爽的侄儿,荀彧肯定清楚会有哪些名士来访,自己完全可以去他那里搞一份名单,提前斟酌一番。
盛名之下无虚士,荀彧顶着王佐之才的名头,必然有两把刷子,自己若是能得到他的指点,这拜师相比会容易许多。
至于如何接触荀彧,曹昂心中已经有了计较,只等炉子回来便可以实施。
不多时,炉子便回来了。
炉子本名赵炉,他们一家在曹家四代为仆,炉子的父亲赵达很得曹嵩信任,炉子出生时正值隆冬,天气严寒,曹嵩便将手里的暖炉赐给了赵达给炉子取暖用,赵达顺势给炉子起了个赵炉的名字。
后来赵达落水染了风寒不治去世,赵达发妻宋氏见稚子年幼,便求得丁夫人将赵炉送到曹昂这里给曹昂做个书童。
丁夫人感念这一家忠心服侍曹家四代,便给炉子改名为赵余庆,曹昂喊炉子喊惯了改不过口,其余人则是喊他庆哥儿。
炉子年纪比曹昂大上三岁,做事麻利,对曹昂忠心耿耿,曹昂平时琐事多是交由他去办理。
这次来到颍川求学,曹操本意是点几个老仆,但曹昂却执拗的要求炉子陪着,老曹拗不过他,只能多点了两个处事稳妥的侍婢跟着。
炉子每日都要外出巡查那些曹家侍卫。曹昂平时住在荀家安排的别院,这些侍卫不能随意进入,因此需要另行安置,为了防止这些私兵惹出祸患,需要有人看觑着。
炉子刚回到别院便来到了曹昂这里,曹昂正吃着些碎嘴,示意炉子一同坐下吃些,炉子只是摇着头说着不能乱了主仆之礼,曹昂无奈只能放下碎嘴把事交代下去。
“炉子,你能给我找两个手艺灵巧的木匠吗?”
炉子闻言点了点头,到了颍川他便有意借空闲时间四处走访,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以便于随时满足曹昂的需要。
“那行,你吃完饭去给我把他们请来,我想让他们做些物件儿。”
曹昂将手旁的果子碎嘴塞到炉子怀里,然后便去书房了,炉子有心拒绝,但闻着那糕点与果子的香味,吞了吞口水,还是没说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