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一日三惊
遵化城,北门。
“是狼烟~”忽听人群里有人一声大叫,众人纷纷抬头看向北方的天空。
众人大惊失色,纷纷转头往城内奔去。
巡抚衙门。王元雅此时正在厅上踱来踱去。
“大人,大人!”此时一名士兵连滚带爬的从门口跑了进来。
“可看清了?”王元雅急切的问道。
“大人,从龙井关至大安口,三十余里长城,狼烟四起。每处烟柱均不下五股,来犯之敌在万人以上!”
王元雅闻言大惊失色:“快~快,让传令辅兵出发,令四门守将关闭城门,全城戒严。速去。”
下完命令后,王元雅坐在椅子上猛灌了一口茶,又用衣袖擦了擦头上的汗。待气息平稳了一些,便起身抬步向北门而去。
“让开!让开!。。。”遵化城,一队辅兵身后插着几杆小旗,左手挥动缰绳,右手马鞭拼命抽打着马屁股,口中连连呼喊。四门齐出疾驰而去。
山海关守将平辽将军赵率教见蓟镇狼烟示警,亲率四千关宁精骑向西日夜兼行而来。蓟辽督师袁崇焕也带着祖大寿率精锐从宁远向山海关赶来。
三十日辛巳。
皇太极左中右三军与遵化城外会师,当日距遵化城五里外扎营,写信招降王元雅,王元誓死守城。
当日,赵率教昼夜疾驰抵达三屯营,想入内修整,三屯营总兵朱国彦以城外皆是建奴无法分辨真伪为由拒绝入内。
赵率教无奈,只得领着疲兵至遵化城外驻扎。
十一月初一。
赵率教与后金左翼阿济格部遭遇,误入埋伏,中箭坠马,力战而亡,全军覆没。自此袁崇焕失赵率教先锋,错失了阻击建奴的最佳时机。
初三。
皇太极攻遵化城,王元雅带领城中军民奋勇守城,以遵化当时废弛的武备力量,整整守住了一昼夜,次日城中内应趁守城军民疲惫松懈之机,于城内四处纵火引起骚乱,皇太极看准时机一攻克之。
遵化城陷落,王元雅见建奴入城,誓死不降,走入衙署,自缢而死。城中军民反抗者皆被屠杀。
遵化失陷,驰报朝廷,人心大震,朝野皆惊。皇太极率兵继续向京师逼近。
彼时,袁崇焕督师蓟辽,自知难辞其咎,遂向崇祯上疏言:“关宁防线已安排妥当,将士们已做好决战准备,必力为奋截,不令越蓟西一步。”同时带着九千兵马,急转南下向蓟州赶去。
遵化已破,建奴向西唯蓟州屏障。
京师,紫荆城。
太和殿建筑宏伟,气势磅礴。殿内有着高大的梁柱,殿顶覆盖着金色琉璃瓦,熠熠生辉。
此时的京师已于十一月初一戒严。
崇祯皇帝此刻正一脸阴沉的看着手中的文书,封皮上书“马拨飞递”字样。
原本今年的光景是极好的,阉党逆案定了,西南奢安之乱平了,东南沿海也没什么大的风波。陕西虽有旱灾,但也没起大的动乱。众大臣又为了新政纷纷献计献策。总体来说还算平稳的一年。
眼看着能过一个好年,辽东建奴却直接携重兵扣关而来。
遵化陷落,王元雅自尽,借着三屯营守兵自溃,那位拒绝赵率教入内修整的总兵朱国彦总算有了点气节,将逃跑将领的姓名写成大字报,在大街上张榜公布,然后偕妻张氏上吊自尽。
然而这一切对崇祯帝来说,毫无作用。赵率教是山海关守将,当时的关宁防线任何一个坚城守将几乎都是守城专家,如果当时放赵率教进城驻扎,此时的三屯营将成为钉在皇太极身后一个坚固的钉子,让他畏首畏尾,绝不敢轻易拔营逼近京师。
幸好,此时宣府、大同的勤王兵马已经陆续到了。
崇祯看的正是袁崇焕传来的文书,手底下还压着蓟辽总督刘策转发的黑谷关守备张延庚的报告:“插部五万人进犯龙门。”
崇祯看着满朝文武:“都说说吧。”
兵部尚书王洽闻言上前:“禀皇上,臣认为,刘策所报不实,插部断无与后金同流合污之理,需慎重对待,但宣府、大同的兵马暂不能入援京师。可在顺义、三河等地就地驻扎,以为屏障。”
崇祯想了想:“准。”
此时兵科给事中宋鸣梧上前:“起奏陛下,臣兵科给事中宋鸣梧,有京师防务十策”
&34;呈上来。&34;崇祯帝仔细看着宋鸣梧的奏章。
“令居庸关总兵尤世威率本部兵马驻守顺义;令王威驻守宣府、密云,暂缓入援京师;令蓟辽总督刘策严防关口。”
众臣走后,崇祯从龙椅上下来,走到一位样貌奇伟的老者面前:“孙师傅,为何必守三河顺义?”
此人正是孙承宗,崇祯得到后金扣关的消息后,第一时间想起了这位辽西筑堡的老臣,立刻安排人员接他进京,主持京城内外防御事宜。
孙承宗恭敬的行礼道:“皇上,蓟州之后,京师再无屏障,通州只能算一颗钉子,守三河、顺义可拒西奔。入援各部齐聚蓟州通州周边,再遏三河、顺义与蓟州成掎角之势,以督师之能,应能遏制住后金兵峰。”
“若是建奴南下呢?”
“皇上,建奴入关,实处处去的,与其处处分兵,处处防守力有不逮,不如集中蓟州,拒敌以东,此已是现如今最好的方案了。”
孙承宗如此说,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建奴既然已经破关,南下,哪怕过了长江都已无关紧要。但若让建奴兵临京师城下,那对大明跟后金的政治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
此也是袁崇焕从宁远一路追来,先想于遵化阻截建奴,遵化城破,又调遣关防大将祖大寿、何可纲设防于蓟州的原因所在。
后金破关的阴霾笼罩在整个京师,满朝文武几乎一日三惊,满城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初八,崇祯帝令内阁大学士和中书官撰写册立太子的诏书。
初九,袁崇焕终于抵达蓟州。
初十,崇祯任命孙承宗为少师、太子太师、兵部尚书、中极阁大学士,监督兵马钱粮,驻扎通州。
十一、喜峰口明军投降。
十二、满桂兵马抵达京师。
每日都有战报接连送入紫荆城,但却缺少皇太极的消息,越发的不安,急令袁崇焕:“远行侦察,速行具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