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平衡乃是天之道
说完,众人皆恍然大悟的点了点头。
李耳接着问:“好了,大家还有什么需要问的吗?”
单英站起来问道:“先生,欲望真的不需要戒除掉吗?”
李耳回答道:“不需要戒除掉。只需要做到我说的寡欲就好。”
单英不解,“可是先生不是说成道的圣人没有任何欲望吗?”
李耳笑了笑,回答道:“圣人没有任何欲望,是因为圣人完全与道合一了。事实上圣人的肉身也依然有欲望,只是圣人完全沉浸在与道合一的喜悦中,以致于肉身的欲望干扰不到他,所以才说圣人没有任何欲望的。我们作为人有欲望是正常的。在我们没有完全与道合一之前,适当满足身体的欲望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我们永远不是靠消除欲望来成道,而是靠放下对身体以及世间万物的执着,完全与道认同来成道的。欲望本身不是一件坏事,它也是自然中的一部分。只有纵欲过度才是坏事,因为纵欲过度破坏了自然的平衡,会引发种种矛盾和冲突。只要我们与道认同,欲望是不可能变得强盛的,我们只需要适当的满足身体的欲望就好,不需要刻意去将欲望戒除掉。”
单英明白了过来,感激道:“谢谢先生,我明白了!”
李耳点了点头,说道:“明白就好!大家还有什么需要问的吗?”
只见众人摇了摇头。
看到众人没有问题了李耳便接着授课。
李耳拿着竹简念道:“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见贤。”
“天之道不就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拉低了就把它抬高一些。弦太长了就把它改短一些,太短了就把它补足。天之道,减少多余的补给给不足的。人之道则不同,减少不足的去供给给多余的。谁能够减少多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之人才能做的到。因此,圣人帮助了人也不自恃有功,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并且他也不会去显露自己的才能。”
“这段话讲的是“平衡之道”。事实上天之道就是平衡之道。”
“我们必须明白,大自然是非常讲究平衡的。若是我们不懂得遵守自然的平衡之道,我们必然会惹祸上身,严重的更会导致自己遭受灭亡。”
“我们看天上的太阳,它照射在大地上的温度是不是刚刚好,我们才能在这个世间生存?若是温度过高或过低,我们就无法生存下去了。”
“我们再来看我们身体的温度,是不是一直都处在一个不高也不低的温度?若是身体的温度过高或过低,我们就无法活下去了。”
“我们吃的菜也一样,偏咸或是偏淡都会觉得不可口,只有不咸也不淡才适合。”
“我们的身体也一样,必须让阴阳处在平衡状态中我们才能保持健康。若是我们肆意破坏身体内的阴阳平衡,我们就很容易生病。”
“那么问题来了,自然之道为什么是平衡之道?不平衡不行吗?”
“那我就老老实实地告诉大家吧!”
“不行。”
“为什么?”
“因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啊!”
“正所谓孤阴不长,独阳不生。阴与阳必须处在一个平衡状态中万物才能生生不息。”
“我之前也说过了,只有“有”没有“无”不行,只有“无”没有“有”也不行。“有”和“无”同时存在才算一个完整的整体。”
“阴与阳也一样,这个世间只有男人没有女人不行,只有女人没有男人也不行,必须男人女人同时存在,生命才能不断地繁衍下去。”
“所以,我们不能排斥“有”,也不能排斥“无”。不能排斥阴,也不能排斥阳,存在即合理,接纳万物的存在才是天之道。”
“世间万物对立而又能统一,它们一点都不矛盾。矛盾的是,我们人心不愿意接纳对立,不愿意包容对立,那才是矛盾的根源。”
“上天从来没有说男人更好或者说女人更好,可是我们作为人却会说。”
“上天从来没有说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可是我们却将善恶区分了出来。”
“上天从来没有说谁更高贵谁更低贱,可我们却总是喜欢区分高低贵贱。”
“所以,自然的和谐与平衡其实是我们人类人为破坏的,若是我们愿意效法自然,遵道而行,天地间哪里有那么多的纷扰之事。”
“我们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说明我们人要处在一个动静平衡中才能生存下去。若是我们只是劳作而不休息,我们必然会累垮。若是我们只休息而不劳作,我们必然会饿死。生命就是在一动一静的平衡中才能生生不息的。所以,我们不能偏动也不能偏静,动静结合方为妙。”
“我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要告诉大家一个很重要自然规律,那就是平衡之道。生命必须遵守平衡之道才能生存下去,若是违反了平衡之道必然会遭受灭亡。”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天之道减少多余的补给给不足的,可是人却要逆天而行,非要减少不足的去供给给多余的。所以,这个世间穷的人会越来越穷,富的人会越来越富。正是因为人之道在破坏自然的平衡,才导致世间有那么多矛盾和冲突的。”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百姓之所以会受饿,是因为统治者征收太多的苛捐杂税,所以才会受饿。百姓之所以难治,是因为统治者肆意妄为所以难治。百姓之所以不害怕死亡,是因为统治者生活过于奢华,才会冒死一争。只有不追求物质享受的人才比过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