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第25章
童湘湘站上了台,她深深的呼吸了一口台上的空气。
特别清新。
比底下憋闷污浊的空气要舒服多了。
今天来参加表彰大会的人不算少,起码有十来个,加上县里各个公社的代表,凑在这比教室大不了多少的会议厅里,便更显得空间狭小了。
表彰的人不少。
但是真能够在台上发言的被表彰人士也就童湘湘一个。
原因不过权衡利弊之下她最合适。
最突出的一点,是她识字。
而且年纪够小,救的人够多,事迹够代表性,以及童湘湘作为妇女的身份更加合适这个讲究正确的年代。
清凉的微风拂面而来,童湘湘更是神清气爽。
她把童向华给她准备的稿子扣在了演讲台上,摆正了话筒。
黑压压的人群聚精会神地看着她。
现在可没有人敢在会议上睡觉,打个马虎眼都要小心,不然谁能保自己不被扣帽子呢?
童湘湘没有太离经叛道,她先是对着童向华写的稿子半背半念,说了半截。
三句话不离——
“主席同志曾经说过——”
“我们在主席同志的教导下——”
总结起来就是为了更好更美的新生活,紧密团结在红旗下,继续发扬伟人、铁人精神。
因此,她,童湘湘,不怕苦不怕难,和社员群众齐心协力,共度难关。
一通伟光正的话,说得底下的观众不敢不听,又有些听不进去。
她话锋突然一转:“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只待我们从头越。为了度过难关,公社干部劳心竭力,为我们大队部寻找到了一条光明的新出路。”
“公社全力支持我们大队学习先进大队的经验,创办社队企业。可惜我们公社没有别的手艺,只能够继承老辈子的手艺,做米花糖。”
“米花糖的做法都是祖传的老手艺,我们用的是麦芽糖,但是预备在发展起来之后用更好更白的蔗糖。米花是自己田里的打的米,放到猪油和菜油混了的油锅里炸开。用两种油既不会那么腻,口味也更好。”
她说到这里,好像自己也有点馋,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本来看她年纪就小的一群干部都善意地笑了笑。
心里头也记下来了这个稀奇古怪的米花糖厂。
“我坚信,在红旗的引导下,在公社干部的带领下,我们的米花糖厂一定会越来越好,大队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人民的未来会越来越好。”
中插一段广告,她又捡起稿子来说了个结尾。
刘书记感受到四周瞩目的目光。
老脸都红了。
这孩子,怎么这么会说话呢?
明明这是他们大队部自己的主意,怎么就成了公社干部的功绩?
不过,好像也没的错,他们公社的领导肯定是缺不了的。
童三叔爷要是在这里,准得告诉刘书记,他这是多想了。
童湘湘,这就是抓着一切机会在打广告呢。
这会儿是胆大包天地把广告打到县政府里面来了。
童湘湘的推销做得挺到位。
散会之后,童湘湘就被一个拿着本子带着眼镜的小年轻给追上了。
“那个龙门米花糖真有那么好?”
对方看到童湘湘,张嘴就问。
童湘湘一双眼睛生得极好,明眸善睐,顾盼生辉。
这会儿落在小年轻的身上的眸光,比平日里还要再亮几分。
“那可不,我们这边的米花糖都做了好几十年了。只是因为响应国家号召,坚决杜绝割尾巴的行为。大家才放下了小生意。”
“我们以前的思路实在是太局限了,现在是集体经济时代,我们就应该走集体的路子,集中大家的力量。”
“哦哦,说得好!”
那个小年轻连连点头,刷刷地开始往自己的笔记本上写字。
“对了,还没问,你是哪位?”童湘湘端详了一下他的动作,一时半会儿没有明白过来他这是在做什么。
“我是从旁边的乾州县过来的,是乾州县晚报的记者。我叫施富华。”小年轻把自己的证件掏出来给童湘湘看了一眼。
“乾州县的?那来我们这里干啥子?”童湘湘好奇地问道。
她心里面却在说,记者好啊。
她一点也不嫌弃别人给打的广告少。
要是隔壁县城的报纸愿意把她们公社的先进经验报道出去,那卖东西不更方便了?
“我们主编派我过来的,我们县有个纺织厂的下乡青年特别优秀,在这次洪水当中表现突出,他们纺织厂还在厂报上发了一篇文章呢。”施富华一股脑的倒出来。
“这么厉害,是哪个公社的?”
“我看下。”
施富华拿着本子往前翻了几页,声音突然弱了下来。
“……叫,龙门公社。”
童湘湘眼睛睁圆了。
乾州县。
纺织厂。
下乡青年。
还是龙门公社的知青。
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童湘湘突然有了一个不那么美妙的猜想。
她正还在猜测。
施富华就已经问出了声:“这真是太巧了,你不也是龙门公社的吗?”
说完又自己疑惑起来。
“对哦,你晓不晓得,你们公社那个叫宋玉瑶的女知青为啥没有被表彰啊?”
童湘湘合上了手里端着的笔记本,抬头笑了笑。
“我把我们公社的书记喊过来,我们仔细了解情况嘛。说不定,是两边的消息不太一样呢?”
宋玉瑶其实也还在县城里。
她跟着宁平平去了一趟邮局,看宁平平接收了一封厚厚的挂号信。
她知道这肯定是她家里人寄给她的钱票。
宋玉瑶怀着隐秘的期待,也凑到:“有没有收信人是宋玉瑶的,从县城纺织厂寄到龙门公社的。”
邮局里头的人点点头,翻出信,从窗口递给了宋玉瑶。
宁平平凑过来看:“噯,你还说我,我看你家里人给你寄的东西也不少啊。”
宋玉瑶说不上是失落还是错愕地摇了摇头。
“都是信纸。”
信纸和钱票可不是一个手感。
“这么厚!”宁平平瞪大了眼睛。
宋玉瑶腼腆地抿了抿嘴,又有点高兴。
虽然家里人没有像她二哥在乡下的时候,那样积极地寄钱寄票,但也没忘了她。
她倒是也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