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霸王! > 第22章孙策给天子的机会,汉天子刘协的历史岔路

第22章孙策给天子的机会,汉天子刘协的历史岔路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如果整个江南皆输赋供奉,那如今的大汉天子所面临的情况,就与中晚唐的皇帝们很类似了。

    虽然安史之乱导致大唐北部被打烂,但依靠逐渐繁华的江南提供稳定税赋,天子不仅建立起神策军,顺利的压制了藩镇,而且一度实现了中兴。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笃行,弥足珍贵;惟其磨砺,始得玉成。

    大汉天子究竟能否中兴,就只看他能否在这艰难困境中,勇毅笃行了。

    对能给曹操造成不少麻烦,孙策还是很感兴趣的,说的:“若天子真能重建南衙禁军,我江东不吝送上丰厚贡赋。”

    徐琨问道:“那我等为何不将天子从洛阳接到江东?要供奉天子,从江东输赋,一路迢迢,怕是耗费巨大。河内太守张样给朝廷贡赋尚只能以数千军士背负谷粮,我们给天子输粮要跨庐江、汝南、颍川三郡,仅路上消耗就要十去四五。”

    孙策带着笑意看向徐琨,看出来因为自己的改变,江东大臣的眼光和胸襟都开阔了不少。

    将天子从洛阳接到江东,这个提议的最大底气就是吴郡丰稔,能够提供大量的粮食供养朝廷百官。

    虽然在这个时代,皇帝迁都丹阳这片山多险阻,且山越众多的蛮荒之地很不可思议。

    但再过個一百年,中原天子南迁,居住在建康城中,指挥北伐,就是天下人眼中的常态了。

    只能说人对现实的适应能力,还是非常强的。

    但问题在于,天子身边不是没人的。

    他身边一直有杨奉、韩暹、董承等人的部队戍卫,这些人合兵,多则万人,少亦有数千,要在他们守卫下,将天子东迁,难度可想而知。

    就连曹操这个近在咫尺的诸侯。也是驻兵许久,才伺机而入,成功得手。

    江东的军队,可没办法穿过袁术、曹操两人的势力范围,一直驻军在洛阳附近,等候机会。

    仅是没有任何城市支撑,穿越大片敌占区,给北方近千里外的上万大军供粮,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要是有这能力,孙策还不如直接北伐呢,至少能大军打到洛阳,将整个黄河以南纳入掌控之中。

    所以眼下,争来争去,归根到底还是粮食运输困难的问题。

    而其他几名大臣也十分惆怅。

    洛阳啊!曾经的天下故都,曾经的中原朝廷,已经因为北方战乱,西凉军乱政,有太多年没有派出使节抵达江南了。

    以至于张昭感慨问道:“太阳与洛阳孰远?”

    徐琨回道:“自然是太阳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只闻人从洛阳来,便居然可知。”

    张纮则感伤不已的摇头,说道:“举头见日,不见洛阳。”

    举头见日,不见洛阳。这句话真的是太意味深长了,这朝廷光辉已经近乎不能被天下人所感知了。

    所以张昭是反对将天子迁入江东的,说道:“朝廷已经衰落如此,天下阻塞隔绝。若将天子再迁于江东,必然撼动朝廷权威。即便将军有桓、文之志,欲尊王攘夷,亦只会招致骂名,而无多少裨益。”

    “天子当与天下共之!挟持天子者,篡取罪人,焉能不为天下所唾弃?”

    听完,孙策是颇为惊讶了。

    那按张昭的意图,江东的策略明显不是挟天子而令诸侯了,而恰恰相反,是扶汉室以震诸侯。

    扶汉,扶持汉天子,使天子与天下共之,这个策略,孙策真的是第一次听。

    不过转念一想,这不就是匡扶汉室吗?

    对放弃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件事,孙策倒是没什么芥蒂。除了迎接天子南渡比较难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挟持天子,的确容易招致骂名。

    真正有志一统天下的王朝,从隋到唐,从宋到明,都是只短短掌控天子一两年,然后就干脆利落的废除天子,自己登基。

    所展现的就是一个昂扬气锐,气吞强虏,国家军力强盛,可以横扫四海六合八荒。如此自负,方能有开国建业的气度。完全不需要借助天子权威,去走什么捷径。

    所以其他君王也没遭遇过曹操那种治下大臣此起彼伏叛乱的情况。

    尤其孙策地处江东,把天子迁过来,会极大撼动汉室的权威,使他从一个中央王朝的天下共主,迅速衰落成一个割据势力的傀儡。

    到时候就可想而知袁绍、刘表甚至袁术、曹操这些天下诸侯会怎么轻视身处江东的天子。甚至江东可能会与天下所有诸侯产生嫌隙,招致各方势力进攻。

    这种情况下,天子能够给孙策带来的益处非常有限,与之相比,会带来的恶果就非常严重了。

    远不如做桓、文之类的霸主,同样能吸纳到大量的人才效力。

    要挟持天子,对江东现在而言,的确是力有未逮,其他人也能看得清,但关于扶持天子,这就让其他人有些不理解了。

    吕范问道:“天子既然不能利于江东,我等又为何要倾力扶持。昔汉高帝耿耿忠心想尊崇义帝而最后无成,只因有项羽为害也。今洛阳诸将,残暴尤胜昔之项羽,将军何由得以成为桓文之志?”

    “某窃以为,汉室不可复兴,群贼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天下局势如此,据有一方自然也不会招来嫌猜忌恨。因为北方正是多事之秋,天下无暇关注江南之地。此时将军正可趁势西进,剿除黄祖,进伐刘表,于私则可报仇雪耻,于公则荆、扬可一。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建帝号以图天下!

    果然不愧是孙策的心腹啊。这是什么话都敢说。

    幕府私密会议上,这种机要之事,文臣武将都是什么话都敢往外吐露。

    张昭则眉头一簇,训斥道:“慎言,子衡年少粗疏,简直狂徒。”

    狂徒不狂徒的,这还不好断言。

    但孙策倒是觉得吕范说的的确是堂皇正势,像晋隋唐宋明都是先建立帝号,然后一统的天下。

    吕范所言在兵法上这就是正正之旗,堂堂之阵。靠无可阻挡的大势,横扫一切。

    吕范很敬重张昭,但也没有屈服,而是进一步说道:“我之狂言,或许并非当下便施行,鼎足江东,而观天下之衅,十几年之后建立帝号未尝不可。我着实不理解,长史为何要倾力扶持天子。如此岂不是与我大业为阻?况且汉室不可复兴,难道长史看不出来?”

    听闻吕范解释,其他人震骇之心略有平静。若建帝号之事,是虎踞东南,坐观时势多年后,则未尝没有可能。

    汉室不可复兴,倒是所有人都认可的。

    眼下就算给天子提供大量的钱粮贡赋,天子养百官之余又能养多少军兵?

    南衙禁军区区几千人,哪怕上万人,这个规模怎么可能平定天下强藩,重兴汉室?

    面对众人疑惑,张昭挺直胸膛,郑重的说道:“今朝廷流离,宗庙残毁,观诸州郡,虽外托义兵,内实相图,未有忧存社稷恤人之意。而江东定,兵强士附,此时尊奉天子,以定社稷,使天下强藩,无人能挟持天子。江东稸士马以讨不庭,争锋疆场,谁能御之?到时,将军兵锋所至,必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天下指麾可定!”

    孙策瞬间深吸了口气。

    张昭的这个谋画,真的是彻底打破了孙策的固有思维。

    印象中汉献帝就应该是强藩的傀儡,就应该由某位诸侯比如曹操或者董卓掌控。

    但这个思维,是后世的思维!

    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给所有人造成的固有印象。

    时下豪杰却没有这种固有印象。所以张昭的规划完全不同于后世。

    那就是“天子当与天下共之”!

    这是一个真正有心于一统天下的强藩作出的战略规划。

    跟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正好相反!

    天子可以不被江东大军护送南渡,迁到丹阳。

    但却也必须保证,天子不能被其他诸侯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中。

    那么江东的最佳选择就是扶持天子,使天子掌控一支部队,有充足的补给,能够立足于洛阳一带。

    设使天子能拥虎贲一万,存粮十万石,那谁人能左右天子的意志,把他迁入自己势力范围之中?

    其实这两点都不难达成。

    就现在于洛阳城中,天子也是有部队的。

    杨奉、韩暹、董承、刘表、张扬都要部队在洛阳效力。

    他们林林总总加起来,应该不止上万人的规模。

    天子还有自己的虎贲郎、尚书郎们,并非无人可用。

    再有钱粮之后,重建南衙禁军,那天子派亲信大臣,甚至宦官去掌握这些军队,他直接强力掌控万人的部队并不难。

    而钱粮方面,天子一直有自己的府库。

    前年关中大旱,谷价腾贵,一石至钱五十万,关中人相食。七月,天子乃令侍御史侯汶出太仓贮米作粥施舍饥民,但侯汶克扣粮米,饥民死者如故。

    天子聪慧,暗中生疑,于是亲自于御座前量米做粥,遂知有诈。

    乃使侍中刘艾追查,将侯汶治罪,自此之后,关中饥民赖以得生。

    这种情况下,郡县输赋,匡扶汉室,那只要天子聪慧、睿智,完全可以不被权臣掌控。

    孙策忽然问道:“你们谁还记得今年天子年岁?”

    朱治说道:“天子如今已经十六,将军十三四岁就已经开始收合士大夫,十七岁已经征战沙场,战无不胜。天子若果真聪慧,已经可以亲政治国。”

    “方才十六啊?”孙策心存怜悯,十六岁的孩子,后世还是无忧无虑的中学生呢。

    即便古人早熟,以这个年纪,面临山河破碎,国恨家仇,也非常沉重了。

    但也的确是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笃行,弥足珍贵;惟其磨砺,始得玉成。

    想要复兴汉室,如果天子不能勇毅笃行,咬牙奋励,又如何能兴大业?非常之人,才能成非常之事。

    孙策说道:“仿佛在天子身上看到了我年幼之时,只能孤身一人,咬牙坚持。那我就助天子一臂之力,给他一个勇毅笃行的机会。江东将遣使贡奉,为天子输赋纾困。”

    机会给你汉献帝了,能不能复兴汉室,就看这个年轻人是否聪慧睿智,而不惧时难,最终重振汉室朝廷威严了。

    张纮此时说道:“如今州郡贡奉不至,洛阳粮荒,朝廷饥乏。江东遣使供奉,亦是雪中送炭之时,必有所获。朝廷必有封赏,此亦正是将军目前所急需之事。”

    这一点,终于引起了所有人的一致认可。

    如今孙策在江东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官职太小,威名不显。

    他正式的官职只是一个小小的怀义校尉,虽然有袁术表他为殄寇将军。但这个将军之位,就只能自欺欺人罢了。

    承认的人,勉为其难的喊一声将军。那些不认可的人,就直接嗤之以鼻。认为孙策只是袁术麾下一名校尉,以武力而豪取强夺江东而已。

    孙策迫切的需要一个显赫官职,来增强自己的名声和威望,从而更好的治理江东。

    比如在会稽郡南部新设一郡,由孙策一个校尉来做就名不正而言不顺。

    但孙策若是开府治事的将军或者君侯,总揽一方军政要务,做这些就合理多了。

    而恰恰这个时间给朝廷送上供奉是最容易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

    在天子东归的最危难时候,只要有人给朝廷送上相助,朝廷就完全不吝赏赐,宣义将军、安国将军这种杂号将军直接就封。

    大汉杂号将军开始泛滥,也正是从此开始。甚至大司马、车骑将军这种都因为几千石粮食而封给了张杨、杨奉之流。简直是天下群雄的耻辱。谁不耻为之下?

    如今天子最艰难的时间虽然过去了,但毕竟还没有迁到许都,如今洛阳城内依旧还缺粮食。

    孙策提前遣使供奉,必然会收获更丰厚的封赏。不至于像历史上一样,仅封一个小小的骑都尉。

    就算三公之位得不到,一个杂号将军应该不会少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