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工程开始
三天后,李延清如约按时到了城西。
他到的时候,人已经都到齐了。
李延清一进去就看见,各个片区的负责人,几乎每一个人手上拿着一叠纸。
瞧着那大小,应该是他们之前准备的搬迁同意书。
看来居民搬迁这件事,进行的很顺利嘛。
“王爷来了。”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句。
“草民拜见王爷,王爷千岁千岁千千岁。”
“乡亲们,不必多礼,快快请起。看样子大家的任务,都完成的非常好。接下来大家依次就来汇报一下吧。
先说清楚,各自片区总共有多少户人家?再说清楚,有多少户人家同意搬迁?又有多少户人家不同意搬迁?
比如,杨柳巷总共有二十七户人家,其中,同意搬迁的共二十七户人家,不同意搬迁的零户。
依照这样的格式来,从城西东头的片区开始汇报。汇报完之后,把已经签署好的同意书,交给苏木管家,并做好登记。
雷雨天,你叫上兄弟们帮着做一下记录。”
李延清指了指苏木的方向,那里已经把桌椅摆好了,苏木正笑着站在桌子后面。
“启禀王爷,xx巷总共有十九户人家。其中,同意搬迁的共十九户人家,不同意搬迁的零户。”
“启禀王爷,xx巷总共有十九户人家。其中,同意搬迁的共十九户人家,不同意搬迁的零户。”
“启禀王爷,xx胡同总共有二十一户人家。其中,同意搬迁的共二十一户人家,不同意搬迁的零户。”
“启禀王爷,xx巷总共有三十户人家。其中,同意搬迁的共三十户人家,不同意搬迁的零户。”
“…………”
“启禀王爷,xx胡同总共有十六户人家。其中,同意搬迁的共十五户人家,不同意搬迁的一户。”
李延清听到这儿,不由得挑了挑眉,冲雷雨天使了个眼神。
那人去苏木那里交搬迁同意书时,被雷雨天带到了一旁。
整场汇报下来,总共有两个巷子,一个胡同,总共三个片区,还有人没有签署搬迁同意书。
经相应的负责人介绍,其中那两个巷子的两户人家,之所以不同意搬迁,是因为他们觉得官府给的补偿不够。
他们还想借此缘由,向官府多索要一些补偿金。无论负责人怎么劝,他们都不同意在搬迁同意书上签字。
还有一户人家,是一位老婆婆。她之所以不同意搬迁,是怕在外当兵的儿子回来后,找不到家在哪里。
这户老婆婆家里,李延清决定亲自去看看。
至于另外两户贪心不足蛇吞象的无赖,李延清让雷雨天带人去处理。
在负责人的带领下,李延清去了那个老婆婆的家里。
踏进一个破败的小院子里,就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弯着腰在院子里那块小菜地里除草。
“刘婆子年轻的时候,她的两个儿子相继入了军营。他的大儿子时运不济,才走一年就传来了噩耗。
二儿子倒是每年都会送银子和家书回来。前几年他休假,刘婆子给他娶了一门媳妇儿。
可他那媳妇生下孩子后,耐不住寂寞,便跟着别男人跑了。这小院,就只剩这祖孙俩艰难度日,相依为命了。”给李延清带路的马老头介绍道。
“辛苦老人家跑一趟,这儿交给我吧。有事儿,你就先去忙吧。”
“那草民就先告退了。”
李延清走到老太太身边,不顾自己身上穿的官服,蹲下去和她一起拔草。
老大大察觉到身边有人,偏头看去就发现一个容貌出色,衣着华贵的年轻人正跟她一起拔着草。
有人分担,她非但不高兴,还有些着急。生怕这人分不清楚菜苗和杂草,把她的菜苗也一起拔了。
可盯着他的动作,看了一会儿。发现他不仅拔的很细致,而且一点都没有出错。
“这位富贵人家的公子,瞧你这模样,倒不像是会干农活的。你来找老婆子,是有什么事吧?”
李延清没想到老婆婆居然会主动挑起话头,媚眼弯了弯,笑着解释道:“婆婆真聪明,我就是想来了解一下,你为什么不同意搬迁呢?”
“老婆子都跟马老头说了,我想在这儿等我儿子回来,我不想他找不到回家的路。我儿子去当兵了,也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来。”
“婆婆,您儿子吉人自有天相,一定能平平安安的回来。到时候就算你们搬走了,他回来随便找人,一打听就知道你们在哪。
而且母亲与孩子之间是血脉相连的至亲,有家人在的地方才是家,自然是您和孩子在哪儿,家就在哪。
我听说婆婆还有个孙子,很是乖巧。您看这居住的环境也不好,小孩常年呆在这样的环境是很容易生病的。
我相信你的儿子,若是知道你们能有一个好的居住环境的话,他肯定也是愿意,让您带着孩子搬过去的。
婆婆,要不你再考虑考虑?这一次机会难得,到时候还能为您的孙子换一个读书的名额,不是很好吗?
您忍心看着你孙子的玩伴都去上学了,就只有他一个人在一旁眼巴巴的望着吗?
而且换一个环境好的地方,也是和您养老,不是吗?您看,周围的邻居都搬走了,到时候您连说话的人都找不到一个。
你们这一片的人会搬去同一个地方,到时又是关系亲近的友好邻里,多好啊。”
老婆婆想打字加拿乖巧的孙儿,开始动摇了。这位贵公子说的没错,她怎么舍得让孙儿眼馋羡慕别人。
“你让我再想想,再想想…”老婆婆喃喃道。
“婆婆不急,您仔细想想。不过,我要提醒婆婆一句,整个城西就只剩三户人家,没有签同意书了。
但朝廷的工程是不会为了三户人家而延后的,婆婆还是尽快做决定才是。我就先走了,婆婆要是想好了,就去找马老头签字吧。”
李延清丝毫没有假话,也不存在吓唬老婆婆的意思。
婆婆这里有苦衷,他还能理解。但另外两户无赖,他可就没那么好说话了。到时候直接强制性让他们搬离,也不是没可能。
李延清走后,婆婆想了很久。
她心里其实很明白,那位贵公子说的没错,甚至最后的提醒,也说得很委婉。
她若是坚持不搬,到时候自会有人帮着她搬,还不如她自己识趣些。
就算她心里面不情愿,可她不能一意孤行害了孙儿。
当天吃完午饭后,刘婆子就去找马老头签了同意书。
至于那两户贪得无厌的无赖,雷雨天他们把刀往桌子上一摆,还没说话呢,就麻溜的把同意书给签了。
现在,城西所有的爱情都同意了搬迁,并签署了搬迁同意书。
李延清去兵部借了很多小推车,借给城西的百姓。让他们搬家的时候方便一些,当然,搬迁的速度也更快一些。
十天时间,整个城西人去楼空。而城外,一个个帐篷如雨后春笋般,成堆的冒了出来。
李延清本身就是户部尚书,哪里有空地?哪里能安置人?他一清二楚,手拿把掐。
原定的那一块地,只能容下城西四分之一的百姓。
李延清不进宫去找皇上批了三块地,最远的一块也才距离京城五十多里地。
那些地还多亏了之前查抄的那些贪官污吏,看看这些地的面积,就可想而知,他们当初到底贪了多少!
这一次从城西搬出来的百姓,有十二万数之多。
一人分配一亩地,就需要十二万亩地。光是那三位贪官污吏,就占了半数还多两万亩。
加上犯错的那位富商的三万亩,李延清又从这几块地的周围扒拉了一些无主之地,整整凑够了十三万亩地。
这些地一划出来,李延清的大动作就连祁连澈都震惊了。
当初,向富商筹集银两之时,李延清预计的数额一出来,就让大家觉得王爷想要修建的学校,一定是一所富丽堂皇、不同凡响的学校。
哪知连占地面积都这么大,整个城西都囊括了进去。
有时他们还私下调教,要是他们的孩子真进了这学校读书,光是把整个学校逛一圈,就得要足足两天的时间。
他们哪里知道李延清要修的,何止是一所学校。
也不怪乎李延清没有在朝堂上告知他们,他们要是知道了他的打算,恐怕又得当场与他展开一场唇枪舌战。
因为,在李延清的计划中,并不只是单纯的修一所教圣贤书的学校。
而是修建一个学校群,里面包含了有一间小学,一间中学,一间医学院,一间军事学院,一间理工学院,一间技术学院。
并且,其中还要修两个教师公寓,为传道授业的教师提供住所。
这些学校当中,小学的规模是最大的。在李延清的规划中,这所小学要能容纳一万个孩子同时上学。
李延清对小学的定义是,孩子在年满六岁之后,就可入小学读书。
在读了四年后,满十岁了,就按照他们的资质、读书的意向,再根据他们的特长与兴趣,把他们分配到各个学院中。
那些想要读书科举,鉴定科举之路的学生,就会升一级到中学读书。
而那些资质不够的,还想要继续学习的。就按照学生的意愿和他们想要学习的方向,到技术学院,医学院,军事学院,理工学院读书。
李延清之所以把小学修的那么大,是想让女孩子也一同入学。
到时候,男女生一视同仁。或许等第一批女孩子成长起来,他已经攻克了朝堂上的那群老顽固。
皇上倒是好说话,他和太子是与他站同一战线的。女孩子入朝为官,想来他们应该不会反对。
把城西整块看成一个长方形的话,教师公寓就修在远离城中心的另一边上。环境会相对来说幽静一些,利于老师们休息。
小学和中学修在靠近城中心的那一面,挨着中学的是医学院,挨着小学的是军事学院。
而技术学院和理工学院,则夹在两处教师公寓的中间。
而每一个学校/院内部,又单独设立了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学生食堂以及运动操场。
李延清的这个计划,祁连澈和太子是完全知晓的。
他们震惊归震惊,但该支持的一样都不少。
在这个大项目中,李延清完全没有动用国库的钱。全靠各位大老板热心资助。
哈哈(o o)
其实那些大老板也不是那么的慷慨,是李延清拿利益吊着他们。
比如,各个学院里面的食堂,到时候会有店铺出租,食堂也可以向外承包。
还有校区的外面,李延清还计划修一条商业街和一批学区房。
到时候等学生入学了,这城西的地界儿,那可是能用寸土寸金来形容的。
都说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有学生在的地方,还能没有钱赚吗?
那些大老板资助这个项目,一是为了卖李延清一个面子,二是给自家侄子换取入学名额,三是那银子砸一个好名声出来,四是为了有承包学院食堂的机会,五是为了商业街和学区房。
其实还有一点,李延清没有明说。
那就是从理工学院和技术学院毕业的那些学生,都是学院精心培养出来的人才。
各位大老板的生意做的那么大,人才是一定不能缺的。
到时候等学校建成,这些资助项目的老板们,可以优先到学校挑选心仪的人才。
他虽说只是漏了一点点口风,但那些大老板哪个不是跟人精一样?
李延清就用这些好处,把他们拉捏的死死的。
看起来好像是他占尽了便宜,其实不然,不过是互惠互利罢了。
都各有所求,最后双方协商,结果皆大欢喜而已。
再有一点,从城西迁出去的百姓有十多万,他们聚集在一起,会慢慢形成小镇。
就看那些老板谁的鼻子灵,反应快,能抢先占领地盘了。
其实,那些大老板还有一种心理。
谁不知道祁安王那脑瓜子灵活,那赚钱的主意是一茬又一茬。光看他任职的那四个郡府,工厂里出来的一些个产品有多紧俏,有多火爆就知道了。
还有那海上的生意,近几年赚的盆满钵满的,还少吗?不都是王爷的主意吗?
哦,还有户部主管的玻璃和煤炭生意,那也是如火如荼,火爆非常。
他们呐,卖面子是其中之一,更重要的一点是想让王爷,以后有啥赚钱的好生意时,能看在那边银子的面子上想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