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开启远方的回忆 > 第9章 再上初中

第9章 再上初中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一九五三年的春天,由于风调雨顺,小麦长势喜人,给农民们增添了许多愉快。芒种刚过,文程家虽然没有壮劳力,但全家人起早贪黑也把麦子收割完毕垛进了场里。

    夏收夏种是农民一年中最忙的时候。这里的农民有先顾苗后顾籽的习惯。常常是上午去耕地,播种秋作物,下午在麦场上打麦。秋庄稼的种植一般不超过夏至,所以抢墒播种成了农民最关心的事情。

    接近夏至,父亲催促着趁墒情尚好,快种豆子。别人家都很忙,寻不到耧把式,只好硬着头皮自己干了。于是文程牵着驴驮着豆种,父亲扛着耧,一前一后去地了。文程的父亲从来没有耕过地,当然耕不好,动不动就责怪文程牵牲口帮耧的没能耐。文程一赌气就把耧抢了过来,那是文程第一次学耕地,自己定仓眼,自己掌握耧。在农村,摇耧撒种被认为是最了不起的技术。

    天气越来越热,秋庄稼已经锄完了,紧跟着又下了一场大雨,此时大忙已经过去,正是乡亲们相对闲暇的时候。

    一天下午,上小学时和文程最要好的刘水祥初中毕业回来了,他俩家相距不远,他一回来就先来找文程玩,文程感觉他俩的知识水平已经不在一条线了,文程只能静静地听水祥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远大理想,以及为社会主义美好未来而学习的十足劲头,中间插不上半句话。最后,水祥还神秘而骄傲地告诉文程,自己有望考入信阳第一高中,以后还要转商品粮户口,文程呆呆地听着,心里崇拜并羡慕着,水祥走后,文程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心里涌动着一股莫名的惆怅,他忽然想明白,自己还是要去上学。

    那时候,初中还在招生。听说镇上有人说遂平初中还在报名,文程思索好久,才决心以改变家庭贫穷困难的状况为由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在报名的最后一天文程赶到了遂平。

    在报到处一个年青老师问学成:

    “姓名,年龄。”

    “李文程,十五岁。”文程在来时路上就盘算着要瞒报一岁。

    “家庭住址和毕业学校”。

    “豫平县金刚镇金刚小学毕业。”

    “你为什么到遂平来考学?”

    “听说这里的老师课讲得好。”

    为学生填表的老师笑了,笑得很开心,并且说:“看看你的毕业证。”

    文程战战兢兢地把毕业证递了过去,只见他惊讶道:“你不是应届毕业的呀,已经相隔四年了。”

    “不是同等学历也可以吗?”文程怯懦地解释道,很怕老师就此不让他报名。

    “那就算同等学历吧!”老师爽快地答应了。

    三天以后考试开始,幸运的是,荒废了四年学业的文程又一次获得了求学的机会。

    中秋节前,文程考进了遂平县第一初中。

    学校坐落在县城东大街路北。据说还是清朝时候的老黉学。大门是一座石牌坊。一进大门迎面是一个半圆形的大池塘。池塘里的水并不清,周围有许多水草,四面是用大青砖砌成的围栏,中间有一座状元桥。一条砖铺路越过桥面直通里面的状元阁。状元阁一排五间,硫瓦飞檐,前面是一个东西向的矩形小花园。花园两头有两个大型月亮门,这是进大门以后东西两侧弯成半圆的两条砖路,通向后面的必经之地。状元阁正门前面,左侧的花园里,有一株桂花树,碗口粗细,枝繁叶茂,好像有意欢迎来自四方的莘莘学子一样,开了满树黄花,格外清香。

    从两侧的月亮门进到后边,里面是一个南北长一百多米的矩形大院子。正中间是一座雄伟的大殿,十层台阶一人多高,里面宽敞明亮,是清朝时候秀才们读书的地方。

    大殿里边被隔成许多空间。各教研组的老师们在那里集体办公。大殿前边是一个专供全校师生开会听报告用的空场子。两侧的两排房子是老师们的住室,后面几排才是学生的教室和寝室,有瓦房有草房,有砖墙也有土墙。

    不但学校的房舍简陋,就连教室里的桌凳,寝室里的铺板都很紧缺。与中间的大殿和前边的状元阁那些古典建筑相比,就好像大城市里的摩天大楼与周围的棚户区。

    入学后学成被分进二十二班,班主任是李桂楠老师。也许是都姓李的缘故吧,一开始她就动员学成当班长。班里的同学们大都十四、五岁,生活非常艰苦,每人每月交二十五斤杂面和十斤白面,还有四十斤柴火。离县城远的有七、八十里路,家长担着柴火,学生背着面,需要一整天才能走到学校。

    九百学生一个大伙,高粱面馒头里经常掺有干红薯叶,以防大便干结。中午的面条和咸菜汤差不多。由于营养不良,那时候在地上蹲久了猛一站起就会眼冒金星。

    新中国刚建立不久,国家经济困难,党中央号召举国上下艰苦奋斗。不管城市或乡村,缺吃少穿是普遍现象,大家都把吃苦耐劳看得无上光荣。

    不管怎样吃苦,同学们的学习劲头还是十分高涨,纪律性也特别强。“为祖国而学习”、“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在那时候可并非现代人说的“唱高调”。文程上初中三年,当了三年班长,经常戴着红袖章检查各班寝室、教室的卫生和纪律。那时候还没有电灯,晚自习时安静得除汽灯的微弱声音外水泥地上掉根针也能听到。

    隆冬天气,寒风刺骨,寝室里的尿桶满了,半夜三更就有人不声不响地提到厕所里去倒掉。当第二天要找倒尿桶的人表扬时,还真没人肯认这个账,因为都想暗地里做好事,争当无名英雄。

    那时候的学校教育把政治思想和学习成绩看得同等重要。学习成绩通过考试可以检查,政治思想的好与不好主要看劳动表现。学校为了给学生们提供劳动机会,常常组织学成们到东关的农民互助组里去帮助群众干农活,借此机会检验每个学生的劳动态度。因此全校师生都把学习和劳动看得至关重要。学习好和劳动也好的学生才可能被树为标兵,成为大家争相学习的榜样。

    文程平时除了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外,还经常到学校的图书馆里去借书看。主要看苏联小说,边看边记笔记。在那时候学习苏联老大哥了解苏联是最时髦的事。

    每逢五一或国庆,各班都要组织学生自己出刊,而文程呢就得忙忙碌碌地动员大家,有的写庆祝文章,有的抄刊,有的画刊头,也有给文章插花插图的,还有搞整理镶边的,等到流光溢彩的八张大纸组成的班刊贴到大街上时,全班同学手舞足蹈。

    那时候党和政府还号召青年学生不能埋头学习,必须关心国家大事,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所以每逢重要政策出台,或有重要文件下达,学生们都要敲锣打鼓到街上去宣传,要时刻紧跟形势。

    初中毕业以后要进行一次升学考试,选择是相当严格的,能不能继续学习就看考试成绩。至于录取到哪个学校要看志愿,品学兼优者还可以保送。

    一九五六年春,河南各县都开始筹办高中,正值学生们毕业的时候,新办高中开始招生。同学们大都质疑那些新办高中的教学质量,特别是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填志愿时大多不愿意去报离家很近的新办高中。为了确保遂平高中头一届学生的质量,邱校长煞费苦心地动员学生们,特别是想让文程带个头,说只要文程同意去遂平高中,学校可以保送。而文程受到刘水祥的影响太深,自己早已下定决心要考进信阳一高。那时候,信阳一高可是河南南部的重点高中,是信阳地区十八个县市的最高学府,而且还可以转商品粮户口,所以文程对校长的回答是否定的。

    最后校长激愤地说:你如果一定要报考信阳一高,学校可不予保送。而文程却坚定地回答道:“我一定凭自己努力考进去。”

    《忆江南》

    书山高,文海涌波涛。越登高处人越少,

    胆壮心细可弄潮。惟勇者逍遥。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