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chapter 1 英雄的国度
西元56年春,图兰,玛利亚姆。
当北方的格尔达王国还覆盖在冰雪之下,千里之外的图兰已是春意盎然。阳光照进一间海港酒店的窗中,唤醒了床上熟睡的客人。客人揉揉眼睛,摸索着拿起眼镜,走过去推开窗户,明朗的阳光立刻扑面而来。
玛利亚姆离南部首府亚希兰只有不到两百英里,此处依山傍海,银色的沙滩沿着海岸一路向北,仿佛一弯月牙环抱着小镇,僻静而精致。长久以来,玛利亚姆一直是艺术家和退役军人的世外桃源。在这个明媚的早晨,阳光能融化最坚硬的心。客人愉快的闭着眼睛,沉浸在阳光和清风中,半晌才起身洗漱。
桌上放着一本摊开的新闻周刊,客人离开之后,风翻开了书页的一角,露出右下角的署名:多里斯六点钟晚报社,马修·恩里克。
马修是一名时事报的记者,还有两个月就是图兰独立十周年纪念日,报社打算出一期专题。图兰曾属于第二区,是格尔达王国的属国,在白海战争期间被坎特伯雷王国占领。战争结束后,图兰全境爆发起义,一步步逼迫军部撤退,赢得民族独立。这段历史堪称传奇,马修穷尽了人脉,才联系到一位亲历这段历史的当事人。一听说对方愿意接受采访,他立刻请了短假飞往岛上。
马修对着镜子整理好仪容,打开随身携带的怀表,里面是一张照片。一个戴着鸭舌帽的男人搂着孩子的肩膀,对着镜头比出胜利的手势。
他的眼神柔和下来:“叔叔,我出发了。”
当事人住在邻镇,乘坐巴士需要一个半小时。沿着德拉维加山脉一路向北,道路两旁尽是绵延的梯田,一个个农庄珍珠般散落在青山碧水之间。林木茂密的山坡上,紫荆树正在吐艳,柑橘树的花朵宛如白色星辰。每当太阳升起,浓绿的松树就在古典时期的废墟上投下长长的影子,萨瓦河南面则是牧歌般美丽的村庄。
这是一个奇妙的国家,马修陷入了沉思,四分之一的人口都是战后北方的移民。图兰位于从北方前往中立国的必经之路上,许多难民由于种种原因滞留在图兰,最终成了这个国家的一部分。当年军部为了维护对图兰的统治,难民们一上岸就被用枪顶着,赶进了铁丝网后的难民营。这群一无所有的外国人是如何与图兰人团结起来,打破了军部的封锁,在废墟上建立了新的国家?
车辆的颠簸打断了他的思绪,巴士到站了。马修下了车,取出记着住址的便条。当事人住在一个僻静的街区,这一带建着许多白色的小房子,门口都有带围栏的花园。马修敲了敲门,屋里传来轻快的脚步声。门开了,一个褐发的年轻女人站在门后,惊讶的挑了挑眉。
“罗斯夫人?”马修掏出记者证,“我叫马修·恩里克,两天前联系过您。”
“啊,恩里克先生,快请进。”女人湛蓝的眸子转了一圈,露出友善的笑容。她招待马修进了屋,给他沏上茶。客厅不大,但布置得十分温馨,阳台上安放着一套迷你赛车跑道,一个脏兮兮的足球滚在角落里,沙发上到处扔着连环画和模型零件。
“对不起,家里太乱了。”女人忙着收拾沙发,抱歉的冲他笑笑。她年约三十,身材苗条,穿着一条洗得发白的长裙,长发挽成高髻。她的长相不算美丽,但笑起来温柔亲切,令人如沐春风。
“您先生不在吗?”
女人一愣:“他最近在出差,我在电话里听说——”
“我想采访的是您,刚才只是随便一问。”马修连忙解释。他架好摄影器材,把一张高脚凳搬到客厅正中,请她对着镜头坐下。女人理了理头发,又在围裙上搓了搓手,显得有些紧张。“为什么您执意要采访我呢?”
“嗯?”
“许多人比我更出名,为什么时隔多年,突然跑来采访一个普通的主妇?”
“我想了解普通人眼中的那段岁月。”马修说,“阿鲁玛三世,霍华德·卡夫曼将军,吉恩·斯图亚特……有关这些名人的报道已经泛滥了。我很好奇作为一个普通人,您在图兰独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即使只是微不足道的小角色?”
“是的。”马修举起摄像头,“夫人,请往前靠一点,直视镜头。”
女人挺直了脊背,马修从她的眼中感到了某种力量,像烈焰或者大海,令平凡的五官熠熠生辉。她微笑着注视镜头,神情是饱经风霜后的平静:“您想了解什么?”
马修按下了录像键,“咔擦”一声后,胶卷开始转动:“听说您是北方人,当年为什么来到图兰?”
“我出生在格尔达王国的南部重镇凯特尼亚,是家中长女。战争爆发后,父母弄到了一张去图兰的船票,弟弟们年纪太小无法远航,只有我一个人上了船。直到战争结束,我才从父母的朋友口中得知,全家已死在联军的轰炸中。”
“我很遗憾。”
“没事,被战争摧毁的家庭太多了。”她平静的说,“让我想想该从哪里开始……您听说过一艘叫作‘希望之星’的邮轮吗?”
“这艘船是……”
“对,‘希望之星’号是远渡到图兰的难民船之一,船上载着八百多名乘客。他们希望取道图兰前往中立的第一区,但迟迟拿不到签证,只能在利曼港滞留。”女人娓娓道来,声音里带着隔世的哀伤,“当时军部完全控制着图兰政府,他们担心难民涌入会威胁到对图兰的统治,拒绝让乘客上岸。一周又一周,这艘船一直在港口等候,大雪漫天,灰白的海冰包围了利曼港。乘客们只得在甲板上生火取暖,靠港务局送来的食物维生。人们商议后,希望至少让十到十六岁的孩子们前往第一区,入境签证已经下来了。但图兰政府突然改变主意,决定把这艘船赶出领海。”
马修默默无言,他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局。“然后呢?”
“政府派出了两艘驳船,强行隔断缆绳,把‘希望之星’号拖离港口。船离开了岩石海岬,被汹涌的海流冲到了暗礁间。船上哭声震天,乘客们绝望的注视着港口远去,他们把床单绑在桅杆上,写下求救的血书,但无人理会……就在这时,一发炮弹突然击中了船舷。爆炸撕裂了船体,冰冷的海水没过甲板,横扫船舱,八百名乘客中只有四人生还。”
“……是军部做的?”
“是的。他们声称在军事演习,一发炮弹偏离了方向。谁知道真相呢?”女人冷冷道,“活下来的四个人被强制送去了难民营,其中有一名叫塞拉·米尔柯维奇的少女……”
当塞拉·米尔柯维奇乘坐“希望之星”号来到图兰时,图兰已完全沦为敌占区。船沉没后,她抱着一个木桶,在冰冷的海水里漂了三个小时,才被救生艇发现。港口的慈善工作者给幸存者送来了姜汤和厚衣服。她蜷缩在火堆旁,裹着棉被瑟瑟发抖。
坏消息接踵而至。她的入境签证已经过期,领事馆的官员认为塞拉已经十八岁,承诺的名额只提供给十六岁以下的孩子,即使这些孩子都已遇难。官员们比起解决问题,显然更乐意摆脱麻烦。没多久塞拉就和幸存者一起被送到最近的难民营,一起等待遥遥无期的签证。
塞拉被枪顶着后脑勺上了车,发现车里已经塞满了人。憔悴不堪的难民像牲口一样挤在车里,警笛尖叫着,卡车离开码头驶向中央大道。城墙下驻扎着海上军区的部队,再往远处是储油厂的厂房,林立的烟囱往外冒着黑烟。大片连绵的帐篷散布在山坡下,周围是十英尺高的铁丝网,士兵端着机枪守在瞭望台上。
塞拉的胃部一阵抽搐,本能的攥紧了栏杆。就在这时,一个少年突然从人堆里挤出来。他从行驶的卡车上一跃而下,双臂护着头摔在了路上。没等士兵反应过来,他立刻爬起来,踉跄奔向大海。
“该死!”车上的军官骂了声,立刻举枪瞄准他。塞拉不知哪来的力气,突然摆头撞向枪口,跟着就想跳车。但她晚了一步,被扯着头发撞在了车窗上。
“快逃!”她高声朝少年叫道。塞拉并不认识这个少年,但他奔跑的身影仿佛在追逐太阳,令她心生希望。
然而少年的背影突然一个踉跄。塞拉心头一紧,知道他被流弹击中了。他的脚步在弹雨中慢了下来,鲜血从后背涌出,染红了蓝色的囚服。少年踉跄着走了两步,脸朝下栽倒在路上,蠕动着四肢,手脚并用的朝前爬去,身下的血留下了一道长长的辙痕。
塞拉紧紧握住车厢的栏杆,直到骨节泛白。血痕渐行渐远,仿佛一道鞭子抽打着她的心脏。卡车拐了个弯,驶进第一道岗哨,门前出现了一块木牌,写着“欢迎来到埃因奥尔”。
卡车在门口停了下来,塞拉是最后一个下车的,头发凌乱,左脸肿了起来,额头和鼻梁流着血。她下车时,军官亲密的搂着她的肩膀,朝远处抬抬下巴,让塞拉看清架在瞭望塔上的机枪。
“把你们送到这里是上面的意思,只要你敢踏出一步,就会被打成筛子。但如果你乖乖呆在营里,不惹是生非,安全和食宿都会得到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