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 就让咱老朱戳破这小子的牛皮!(上架前最后求一波老爷们的数据支持!)
“刚才在十王府,韩国公和信国公说自己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他们指挥这些老部下如臂使指。标儿,你对这件事怎么看?”
朱元璋看似随意地对太子说道。
可是父父子子几十年,朱标如何听不出洪武大帝话里暗含的不满和杀意?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李大爷和汤大爷自父皇起兵就跟随您左右,那些人多半就是那个时候认识的。”
“几十年相处下来,还能没有一点感情?再说现在朝廷的规章制度日趋完善。没有行文和圣旨,这些人也干不了什么。无非就是做个顺水人情罢了。”
“父皇不必多虑!”
太子想了一下,故作轻松地对朱元璋说道。
“嘿!未必!”
“规矩是死的,可人是活的!今天他们能用这些老部下寻找柑橘,明天就能用他们私造兵器。说不定到了后天,直接就兵谏朝廷,黄袍加身了!不得不防啊!”
“咱还是觉得应该削他们的权,然后时时敲打。免得他们滋生狼子野心,有朝一日行差踏错。”
朱元璋摇了摇头站起来说道。
“父皇所言,儿臣不敢赞同。”
“这些从龙的功臣老将对我大明一向忠心耿耿,从未有半点逾越之举。父皇这么想未免有点杞人忧点。”
“况且不教而诛是上位者的大忌!这样不仅亲者痛仇者快,更会导致无数人寒心。长此以往,谁还敢为我大明效力?”
一向顺从的朱标出言反驳道。
“糊涂!咱这么做,还不是为了你和雄英?”
“人心善变!标儿你就能保证这些人世代效忠咱老朱家?”
“咱看现在的大明朝廷就是一根长满荆棘的木棍,那些功臣老将就是木棍上面的尖刺!”
“虽然能拄着走路,但是一定会扎手。咱皮糙肉厚,不怕这些利刺。可是你能保证你的儿孙也有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历朝历代除了开国的几代君主,后世君王哪个不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一个个娇生惯养的,还能降得住这些从底下摸爬滚打起来的人精?”
“咱这么做,就是要把荆棘上的尖刺全部拔掉。让后世儿孙可以舒舒服服地拄着它走路。”
“咱这么做,有什么不对?”
朱元璋拍案而起,对着太子大声咆哮道。
“父皇要是执意如此,那儿臣誓死不从!”
朱标也跪在了地上,但是没有丝毫屈服,反而梗着脖子和洪武大帝叫板。
“你……”
“你他娘地真是读书读傻了!”
看到太子如此执拗,朱元璋忍不住爆了一句粗口。
“父皇,儿臣并非固执,只是担心父皇做无用功而已。”
“今日父皇敲打了韩国公和信国公,焉知明日不会再有新的韩国公和信国公?”
“即使父皇把所有人都敲打了一遍,那后世的子孙也能像父皇这样随意敲打大臣?”
朱标的意思也很明白,今天你削了李善长和汤和的权,也许明天就冒出新的李善长和汤和了。
就算父皇你威望无双能镇得住所有人,但是你能保证后世子孙也有你这种手腕和威望?
恐怕到时候会弄巧成拙。
事实也确实如朱标所言。
朱元璋废除了相位,但是内阁很快崛起。内阁首辅的权势比宰相有过之而无不及。
朱元璋立誓大明王朝不得重用太监,但是先有东厂后有司礼监。太监的影响力无处不在,贯穿了整个大明王朝。
在不改变体制的情况下,朱元璋所作所为不过皮毛而已。
“算了算了!咱不愿意和你吵。”
“今天你在十王府转悠有没有什么收获?”
“除了酒精和香水,他方小子还搞了什么东西?”
知子莫若父。
太子虽然温润如玉,但是在一些事情上却异常执拗。
简直就是一头倔驴,不撞南墙不回头。
看着如此固执的太子,强硬如朱元璋也感到无可奈何,只能转换了话题。
“这倒真有一个。”
见洪武大帝主动找了个台阶,朱标也顺势站起给自己老爹倒了一杯茶。
“哦?什么东西?快快给咱说道说道。”
听太子这么说,朱元璋也是眼睛一亮。
虽然方云飞这小子不着调,但是弄出来的东西还是很厉害的。
别的不说,单是酒精一个东西就可以活人无数。
所以现在听到方云飞居然又弄出一个新奇事物,沉稳如洪武大帝也坐不住了。
“父皇,恩公在十王府试种了三种农作物。”
“这三种农作物分别叫红薯、玉米和土豆。”
“听恩公说,有了这三种神物,从此天下再无饥民。若是可以推广普及,则后世子孙无忧亦!”
朱标想了一下说道。
“方小子真这么说的?标儿,你给咱细说一下这什么豆什么米的到底是怎么回事?”
朱元璋激动地说道。
民以食为天!
古往今来,百姓起义闹事,都是因为吃不上饭,被迫无奈才走上这条路。
最好的例子就是朱元璋了。
一场饥荒,家里饿死一半的人口。
朱元璋如果不想被饿死,就只能破釜沉舟放手一搏。
所以不论从公义还是私情,朱元璋都对太子口里的神物都倍感兴趣。
“恩公和儿臣说这土豆、玉米和红薯是后世的三种高产作物。亦粮亦菜,一物两用。”
“而且这些作物还不挑地,就是干旱少水的地方一样可以成活。”
“不过最神奇的是恩公说这三种作物亩产非常之高。最高可以亩产万斤,低的也有一千多斤的产量。”
“一县之地只要住上百余亩,就可以保证全县无忧。”
“不过因为恩公是穿越而来,所以很难保证这些作物的产量和以前相同。”
“正因如此,恩公才要试种一下。看看它们是否适应我大明的水土,实际的收成又能达到多少。”
朱标回答道。
“哈哈哈!标儿,你可是被他哄了!”
“亩产万斤?那就铺也要把地给铺满喽!”
“咱看方小子就是欺负你没种过地。”
“他要是和咱这种庄稼把式说,咱非戳穿了他的牛皮不可!”
听到土豆、玉米和红薯的产量后,洪武大帝仰天大笑,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在大明,最高的亩产记录不过五百斤,还得是江南荆楚一带的上好水田。
换到淮河以北,一亩能产三百斤粮食就是上好的良田了。
好家伙!
方小子一上来就成千上万斤?
他种的这些庄稼会下崽儿吗?
ps:上架前最后跪求一波读者老爷们的数据支持!希望各位读者老爷给作者菌一点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