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第章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2)
(一)痒病
痒病(scrapie)又称“驴跑病”或“瘙痒病”,是成年绵羊、偶见于山羊的一种缓慢发展的传染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特征为潜伏期长、剧痒、肌肉震颤、衰弱、委顿、进行性运动失调,最后瘫痪死亡。
本病早在1732年即出现于英格兰,随后传播到欧洲许多国家以及北美洲和世界其他地区,1936年得到确认。近年来,一些欧洲国家如罗马尼亚、芬兰等还不时有痒病病例的报道。我国1983年从苏格兰引进的边区莱斯特羊群中发现疑似病例,根据病羊临床症状并通过脑组织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本病。由于采取坚决措施,及时扑灭了疫情。
【病原】
本病的病原是一种特殊传染因子,称为prion,即“富含蛋白质的传染性颗粒”(pro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现译为朊病毒,也有人译为粒或朊蛋白。
朊病毒属于一种亚病毒因子,它既不同于一般病毒,也不同于类病毒,即不含任何种类的核酸,是一种特殊的具有致病能力的糖蛋白。
进一步研究发现许多种正常动物和人的脑细胞及其他细胞也有这类病毒蛋白,用prp表示(pr代表prion,p代表protein)。
这种prp以两种形式存在于细胞中,即细胞型(the normal or cellular form of prion protein,prp)和异常型(the pathogenic or scrapie form of prion protein, prp)。
prp是正常细胞具有的,对蛋白酶敏感,存在于细胞表面,无感染性;prp是由prp翻译后修饰而来的异构体,仅见于感染动物或人的脑组织中,对蛋白酶有一定抵抗力,具有感染性。
两者在mrna和氨基酸水平无任何差异,但生物学特性和立体结构不同,如prp不溶于非变性去污剂;均依赖糖基磷酸肌醇锚(glycosyl phosphatidyl inositol anchor, gpi)结合位点附着在细胞膜表面,但经磷酸肌醇脂酶水解后,prp不能释放出来;prp糖基化比例低且其位点也有别于prp;prp分子的α螺旋和β折叠分别约占42和3,而prp分子则为30和43。
prp分子大小为27~30ku,因与正常机体细胞膜成分结合在一起,不易被机体免疫系统所识别,不产生抗体,因而用一般的抗原-抗体反应很难检测出来。
单个prp分子无侵袭力,3个分子结合后才具有侵袭力。
电镜下可发现病羊脑组织切片中有一种大分子纤维状物,即痒病相关纤维(scrapie associated fibrils, saf),大小为100~200 nmx25~35 nm,大约由1000个prp分子组成。saf发现于自然感染和人工感染痒病的绵羊脑组织内,也见于牛海绵状脑病和人克-雅病的脑组织中,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因此可作为各种海绵状脑病的病理学诊断指标。
prp在感染动物各组织中的含量不同,按感染滴度高低,以脑为最高,脊髓次之,而其他组织如淋巴结、骨骼、肺、心、肾、肌肉等的感染滴度均甚低。
prp对热、辐射、酸碱和常规消毒剂有很强的抗性。患病动物脑组织匀浆在134~138c经1 h,对实验动物仍有感染力;用含prp的组织制成的动物饲料(肉骨粉)或用于人类食品或化妆品的添加剂,180c干热经1h仍有部分感染力。常温条件下患病动物组织prp在10~12福尔马林中可存活几个月,还能耐受ph27~105范围的5 mol/l氢氧化钠、90碳酸及5次氯酸钠达2h以上。
【流行病学】
不同性别、不同品种的羊均可发生痒病,但品种间的易感性有很大差异,品种内某些受感染的谱系发病率高,可能与垂直传播有关。一般发生于2~4岁的羊。绵羊与山羊间可以接触传播。
痒病的传播途径还不完全清楚,但已知可垂直和水平传播。已证实感染母羊的胎膜和胎盘内含有痒病病毒,可垂直传染胎羊和羔羊。取病羊的血液或血清、脑脊髓悬浮液,经脑内甚至皮下接种易感绵羊,均能复制本病。将感染的绵羊脑组织经非肠途径注射(或经口服)于小鼠、大鼠、仓鼠、水貂和猴等,也能引起实验性痒病。
【致病机制】
绵羊感染本病,特别是实验接种后,prp进入血液并定位于脾和淋巴结中,后来可发现于唾液腺、胸腺、肺、骨髓、肝、肾、膀胱和肠道。
在这些器官中,prp缓慢地增殖和继续存留于整个病程中;几个月后进入脊髓,最后达到大脑,并在靶细胞(神经细胞)中繁殖引起损害。
prp以经非肠途径的方法给小鼠注射,可依次发生下列现象:
脑组织中的病毒滴度增加;12~14周后神经细胞内空泡形成和胶质细胞开始肥大,dna酶、β-葡萄糖酸酶和n-乙酰-b-氨基葡萄糖酶的活性增加;19周以后出现临床症状。感染动物可能由于神经系统的机能遭受破坏而死亡。
【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1~5年或更长,因此,1岁半以下的羊极少出现临床症状。
经过潜伏期后,神经症状逐渐发展并加剧。病初表现沉郁、敏感、易惊、癫痫等,抓提时这些临床症状更易发生,表现剧烈。或表现过度兴奋、抬头、竖耳、眼凝视,以一种特征的高抬腿姿态跑步(似驴跑的僵硬步态),驱赶时常反复跌倒。
随着病情的发展,共济失调逐渐严重;随意肌特别是头颈部肌肉发生震颤,兴奋时加重,休息时减轻。
在发展期,病羊靠着栅栏、树干和器具不断摩擦其背部、体侧、臀部和头部,一些病羊还用其后肢搔抓胸侧、腹侧和头部,并常自咬其体侧和臀部皮肤。由于摩擦的作用,颈部、体侧、背部和腰荐部等大面积的皮肤出现秃毛区,但除机械性擦伤外,没有皮肤炎症。触摸病羊,可反射地刺激其伸颈、摆头、咬唇和舔舌。视力丧失时,病羊常与栅栏及器具之类物体相碰撞。
疾病后期,机体衰弱,出现昏睡或昏迷,卧地不起。整个患病期间,病羊体温不升高,食欲仍可保持,但体重下降。病程从几周到几个月,甚至1年以上,所有病羊终归死亡。
【病理变化】
剖检时,除摩擦和啃咬引起的被毛脱落及皮肤创伤和消瘦外,内脏常无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
组织病理学变化仅见于脑干和脊髓,特征性的病理变化包括神经元的空泡变性与皱缩、灰质的海绵状疏松、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等。
神经元的空泡形成表现为单个或多个的空泡出现在胞质内,典型的空泡呈圆形或卵圆形、界限明显,为液化的胞质团块。
海绵状疏松是神经基质的空泡化,使基质纤维分解而形成许多小孔。无病毒性脑炎的病理变化。
【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潜伏期长、双亲中有痒病病史、不断擦痒、反射性咬唇舔舌和运动性共济失调等)和特征性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神经元的空泡变性与皱缩、灰质的海绵状疏松、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等),即可做出诊断。
但在新疫区或新发病群,确诊还必须进行有关的实验室诊断,如动物感染试验、prp的免疫学检测及痒病相关纤维(saf)检查等。
1动物感染试验
至今尚无可供检测朊病毒的细胞培养系统,只能使用动物做生物学测定。小鼠和仓鼠是最常用的实验动物。
将被检标本(脑、脊髓、脾等)匀浆做10倍稀释(8~10个稀释度),通常每个稀释度脑内接种6只小鼠(30μl)或仓鼠(50μl)。接种后每3d检查一次,濒死时扑杀取其脑做组织病理学检查。原代分离观察期,小鼠为1年或更久,仓鼠为7~8个月。最后根据动物发病和死亡数计算终点滴度(id和ld)。脑匀浆的终点滴度一般为每克脑组织10~1011ld。
2 prp的免疫学检测
prp只见于患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人和动物,而健康和患其他疾病的人和动物中的prp可被蛋白酶消化清除,不会干扰prp的检测。
因此,prp的检测是tse的特异诊断方法,现已被wto的tse专家会议所确认。它不仅可用于死后的组织病理学检查,还可用于活体检测(脑、扁桃体)做生前诊断。prp虽不能使感染宿主产生特异抗体,但对非易感动物的兔却可产生抗他种动物prp的抗体,以此抗体与被检材料(脑组织)做免疫(western)印迹检测,可检测其中的prp。
3痒病相关纤维(saf)检查
saf检查也是tse的特异诊断方法,在被检材料不适合做组织病理学检查时尤为重要。通常以冰冻保存的脑和脊髓作为被检材料。
取1~10g被检材料,以10(m/v)n-月桂酰肌氨酸溶液制备匀浆后,将抽提物在超速离心机上以22 000 g离心10 min,540 000 g 离心20 min,540 000 g离心25 min,沉淀物以蛋白酶k(pk10μg/ml,37c,1h)处理,然后悬浮于50μl蒸馏水,负染后做电镜检查。
4单克隆抗体
在朊病毒病诊断上已广泛应用,以各种特异的单克隆抗体可区分小鼠、仓鼠和人的prp。最近又制备了只与各种动物prp共有位点而不与prp反应的特异单克隆抗体,应用此单克隆抗体时,标本无需蛋白酶k处理即可检测。
【防控】
由于本病的特殊性(潜伏期长、发病缓慢、无免疫应答),一般的防控措施无效。
对没有发生过本病的国家和地区,在输入种羊后发现本病,有必要全部淘汰并销毁(焚化或深埋)。
若有的种羊已分至另一些羊群,应将这些羊群封锁隔离,观察35年,观察期间发现病羊,可做同样处理。羊舍消毒可用次氯酸钠,有效氯浓度应不低于5x10ˉ mg/l,作用时间不少于1h。
用绵羊痒病病羊制成的骨肉粉饲喂牛和水貂等动物,可使其发生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痒病朊病毒还可能使人致病,在国外一些研究痒病的人员中曾发现一种称为多发性脑脊髓硬化病,将死于该病的人脑组织接种冰岛绵羊,可发生一种与痒病无法区别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