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兽医传染病学资料整理 > 七第章 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2)

七第章 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2)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3几种疫苗的联合使用

    同一地区,同一种动物,在同一季节内往往可能有两种以上疫病流行。

    一般认为,当同时给动物接种两种以上疫苗时,这些疫苗可分别刺激机体产生多种抗体。

    它们可能彼此无关,也可能彼此发生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彼此相互促进,有利于免疫力的产生;也可能相互抑制,使免疫力的产生受到阻碍。

    因此必须考虑到各种疫苗的互相配合,以减少相互之间的干扰作用,保证免疫的效果。

    例如1日龄锥鸡同时进行马立克病疫苗和新城疫疫苗接种时,后者会受到前者抑制。

    另外,动物机体对疫苗刺激的反应是有一定限度的。

    如果一次接种疫苗种类过多,机体不能忍受过多刺激时,不仅可能引起较剧烈的不良反应,而且还可能减弱机体产生抗体的机能,甚至出现免疫麻痹,从而减低预防接种的效果。

    为了保证免疫效果,对当地流行最严重的传染病,最好能单独进行接种,以便产生坚强的免疫力。

    从免疫学的角度考虑,一般来说任何疫苗都以单独使用时效果最好。

    因此,究竟哪些疫苗可以同时接种,哪些不可以同时接种应慎重考虑,并以已有试验结果为依据。

    目前许多疫苗的联合应用都是通过大量的科学试验而确定的,国内外已试制成功猪用、禽用、羊用和犬用多种联合疫苗及多价疫苗,包括灭活疫苗和冻干弱毒活疫苗。

    这些制剂一针可防多病,大大提高防疫工作效率,给兽医人员和养殖人员带来很多方便,同时减少了对动物的各种应激,这是预防接种工作的发展方向。

    此外,国内外正在研究、应用和推广疫苗的口服、饮水及气雾免疫技术,如牛羊布鲁菌病和鸡新城疫(lasota系、b1系等)的饮水免疫和气雾免疫,猪瘟兔化疫苗的气雾免疫等,均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

    随着集约化畜牧业的日益发展,这种高效率、低劳动强度的群体免疫接种方法将日益受到重视。

    4合理的免疫程序

    一个地区、一个养殖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不止一种,因此,往往需用多种疫(菌)苗来预防不同的疫病。

    用来预防这些传染病的疫(菌)苗的性质各不相同,免疫期长短不一。

    所以,为了达到理想的免疫效果,需要根据各方面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所谓免疫程序(vaccination program)是指根据一定地区、养殖场或特定动物群体内传染病的流行状况、动物健康状况和不同疫苗特性,为特定动物群制定的接种计划,包括接种疫苗的类型、顺序、时间、次数、方法、时间间隔等规程和次序。

    不同的传染病其免疫程序一般也不相同,有的简单,有的复杂。

    例如鸡马立克病和鸡痘一般只用弱毒活疫苗免疫一次,而鸡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则要用弱毒活疫苗和灭活苗免疫多次。

    每种传染病的免疫程序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地区、一个养殖场或特定动物群体的综合免疫程序。

    每种传染病的免疫程序之间都有密切联系,某种传染病免疫程序的改变往往会影响到其他传染病的免疫程序。

    因此,对于一个地区或养殖场来说,制订免疫程序是一项非常重要而严肃的工作,应该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凡是有条件能做免疫监测的,最好根据免疫监测结果即抗体水平变化结合实际经验来指导、调整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的制订,至少应考虑以下八个方面的因素:

    1当地疾病的流行情况及严重程度;

    2母源抗体的水平;

    3上一次免疫接种引起的残余抗体水平;

    4动物的免疫应答能力;

    5疫苗的种类和性质;

    6免疫接种方法和途径;

    7各种疫苗的配合;

    8对动物健康及生产能力的影响。

    这八个因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必须统筹考虑。

    一般来说,免疫程序的制订首先要考虑当地疾病的流行情况及严重程度。据此才能决定需要接种什么种类的疫苗,达到什么样的免疫水平。

    首次免疫接种时间的确定,除了考虑疾病的流行情况外,主要取决于母源抗体的水平。

    如新城疫母源抗体滴度低的要早接种,母源抗体滴度高的推迟接种效果更好。

    目前还没有一个可供统一使用的疫(菌)苗免疫程序,各地都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都在按照各自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合乎本地区、本养殖场具体情况的免疫程序,而且还在不断研究改进中。

    免疫种用动物所产幼龄动物在一定时间内其体内有母源抗体存在,对建立自主免疫有一定影响,因此对幼龄动物免疫接种往往不能获得满意结果。

    5免疫接种失败的原因

    动物免疫接种后,在免疫有效期内不能抵抗相应病原体的侵袭,仍发生了该种传染病(例如接种猪瘟疫苗后仍发生了猪瘟),或者效力检查不合格(例如疫苗接种后测不到抗体或抗体滴度达不到应有水平,抽检或攻毒保护率低于标准要求)均可认为是免疫接种失败。

    出现免疫接种失败的原因很多,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考虑各方面的可能因素。

    事实上,每次免疫接种失败,都有其特殊的原因。

    下面是一些常见原因,这些原因可归纳为三大方面,即疫苗的因素、动物的因素和人为因素。

    (1)疫苗本身的免疫保护性能差(如猪气喘病疫苗、禽雀乱疫苗、猪流行性腹泻疫苗等)或具有一定毒力的活疫苗(如猪副伤寒疫苗、鸡喉气管炎疫苗和某些鸡法氏囊病疫苗等)。

    (2)疫苗毒(菌)株与田间流行毒(菌)株血清型或亚型不一致,或流行株的血清型发生了变化,

    如口蹄疫、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等都有这种情况。

    或在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仅选用安全性好但免疫原性差的疫苗品系,

    例如在有速发性嗜内脏型新城疫流行的地区选用了2系或3系疫苗等。

    (3)疫苗运输、保管不当;

    或疫苗稀释后未及时使用;

    使用过期、变质的疫苗;

    疫苗选择不当甚至用错疫苗,例如将鸡新城疫1系疫苗误用于雏鸡。

    (4)不同种类疫苗之间的干扰作用。

    (5)接种活苗时动物有较高的母源抗体或前次免疫残留的抗体,对疫苗产生了免疫干扰。

    (6)接种时动物已处于潜伏感染,或在接种时由接种人员及工具带入病原体。

    (7)动物群中有免疫抑制性疾病存在,如猪圆环病毒病、猪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征、鸡法氏囊病、牛慢病毒感染等;

    或有其他疫病存在,使免疫力暂时下降而导致发病。

    (8)免疫接种工作不认真,例如饮水免疫时饮水器不足,疫苗稀释错误或稀释不均匀,接种剂量不足,接种有遗漏等。

    (9)免疫接种途径或方法错误,例如只能注射的灭活苗却采用饮水法接种。

    (10)免疫接种前后使用了免疫抑制性药物;或在接种活疫苗时使用了抗菌药物。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