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兽医传染病学资料整理 > 七第章 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1)

七第章 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1)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免疫接种是指用人工方法将有效疫苗引入动物体内使其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由易感状态变为不易感状态的一种疫病预防措施。

    有组织、有计划地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动物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某些传染病如牛瘟、猪瘟、鸡新城疫等病的防控措施中,免疫接种更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根据免疫接种的时机不同,可将其分为预防接种和紧急接种两大类。

    免疫接种计划是根据不同传染病、不同动物及用途等多因素制订的。

    虽然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但应正确认识其作用。疫苗是动物疫病预防工作中迫不得已的最后一道防线,而不是根除疫病的终极措施。任何动物疫病的最后根除不是靠疫苗,而是靠扑杀。

    药物预防是在动物的饲料、饮水中加入某种药物,对某些疫病进行群体性化学预防,在一定时间内可以使受威胁的易感动物得到保护,也是预防和控制动物传染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一)预防接种

    在经常发生某些传染病的地区,或有某些传染病潜在的地区,或经常受到邻近地区某些传染病威胁的地区,为了防患于未然,在平时有计划地给易感动物进行的免疫接种,称为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通常使用疫苗、菌苗、类毒素等生物制剂作为抗原激发免疫。

    用于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剂可统称为疫苗(vaccine),包括用细菌、支原体、螺旋体和衣原体等制成的菌苗,用病毒制成的疫苗和用细菌外毒素制成的类毒素。

    根据所用生物制剂的性质和工作需要,可采用注射、点眼、滴鼻、喷雾和饮水等不同的接种方法。

    不同的疫苗免疫保护期相差很大,接种后经一定时间(数天至3周),可获得数月至1年以上的免疫力。

    1预防接种应有周密的计划

    为了做到预防接种有的放矢,应对当地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弄清楚存在哪些传染病,在什么季节流行,据此拟订每年的预防接种计划。

    (1月龄以上)和新引进的动物,应及时进行补种,以提高防疫密度。

    有时也进行计划外的预防接种。

    例如引进或运出动物时,为了避免在运输途中或到达目的地后暴发某些传染病而进行的预防接种。

    一般可采用抗原激发免疫(接种疫苗、菌苗、类毒素等),若时间紧迫,也可用免疫血清进行被动免疫,后者可立即产生保护力,但维持时间仅15d左右。

    如果在某一地区过去从未发生过某种传染病,也没有从别处传进来的可能时,则不必进行该传染病的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前,应对被接种的动物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调查了解,特别注意其健康情况、年龄大小、是否正在妊娠或泌乳以及饲养条件的好坏等。

    成年的、体质健壮或饲养管理条件较好的动物,接种后会产生较坚强的免疫力。

    反之,接种后产生的抵抗力就差些,也可能引起较明显的接种反应。

    妊娠动物,特别是临产前的动物,在接种时由于驱赶、捕捉等影响或者由于疫苗所引起的反应,有时会发生流产、早产或影响胎儿的发育。

    泌乳期或产卵期的动物预防接种后,有时会暂时减少产奶量或产卵量。

    所以,对那些幼年的、体质弱的、有慢性病的和妊娠后期的动物,如果不是已经受到传染的威胁,最好暂时不接种。

    对那些饲养管理条件不好的动物,在进行预防接种的同时,必须创造条件改善饲养管理。

    接种前,应注意了解当地有无疫病流行,如发现疫情,则首先安排对该病的紧急防疫。

    如无特殊疫病流行则按计划进行定期预防接种。

    一方面组织力量向养殖企业或养殖户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一方面准备疫苗、器材、消毒剂和其他必要的用具。

    接种时防疫人员要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爱护动物,做到消毒认真,剂量、部位准确。

    接种后,要向养殖企业或养殖户说明应加强饲养管理,使机体产生较好的免疫力,减少接种后的反应。

    疫苗接种后经过一定时间(10~20d),应检查免疫效果。

    尤其是改用新的免疫程序及疫苗种类时更应重视免疫效果的检查,目前常用测定抗体的方法来监测免疫效果。

    这样可以及早知道是否达到预期免疫效果。如果免疫失败,应尽早、尽快补防,以免发生疫情。

    2应注意预防接种的反应

    免疫接种后,要注意观察动物接种疫苗后的反应,如有不良反应或发病等情况,应及时采取适当措施,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预防接种发生反应的原因很复杂,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生物制品对机体来说,都是异物,经接种后总有个反应过程,不过反应的性质和强度可以有所不同。

    在预防接种中成为问题的不是所有的反应,而是指不应有的不良反应或剧烈反应。

    所谓不良反应,一般认为就是经预防接种后引起了持久的或不可逆的组织器官损害或功能障碍而致的后遗症。

    反应可分为下列三种类型。

    (1)正常反应:

    是指由于制品本身的特性而引起的反应,其性质与反应强度随制品而异。

    例如,某些制品有一定毒性,接种后可以引起一定的局部或全身反应。有些制品是活菌苗或活疫苗,接种后实际是一次轻度感染,也会发生某种局部反应或全身反应。随着科学的发展,进一步改进疫苗质量和接种方法,此类反应是可以逐步克服的。

    (2)严重反应:

    此类反应和正常反应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但程度较重或发生反应的动物数超过正常比例。

    引起严重反应的原因:生物制品质量较差;使用方法不当,如接种剂量过大、接种技术不正确、接种途径错误等;个别动物对某种生物制品过敏。

    这类反应通过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和遵照使用说明书可以减少到最低限度,只有在个别特殊敏感的动物中才会发生。

    (3)并发症:

    是指与正常反应性质不同的反应。

    主要包括:超敏感(血清病、过敏休克、变态反应等),扩散为全身感染(由于接种活疫苗后,防御机能不全或遭到破坏时可发生)和诱发潜伏感染(如鸡新城疫疫苗气雾免疫时可能诱发慢性呼吸道病等)。

    克服不良免疫反应的办法很多,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一般来说活疫苗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多见,特别是在使用气雾、饮水、点眼、滴鼻等方法进行免疫时,往往易激活呼吸道的某些条件性病原体而诱发呼吸道反应。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病毒性活疫苗可通过加抗生素、保护剂等措施减少应激。也可在免疫接种前或免疫接种时给被接种动物使用抗应激药物、抗生素等。

    另外,严格遵守操作程序、注意气候条件、控制好圈舍环境条件、选择适当的免疫时机等也能有效避免或降低免疫接种诱发的不良反应。

    接种弱毒活疫苗前后各5d,动物应停止使用对疫苗活菌有杀灭力的药物,以免影响免疫效果。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