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家父反王朱棣,我造千古王朝 > 第221章 缺人

第221章 缺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朱棣也很遗憾,如果药放不了几日,那就算有也没大用,哪怕是打仗也不可能从金陵送药过去,只能遗憾放下这个话题。

    众人换上衣服,这是种白色的衣服,将全身罩住,甚至连口鼻都罩住。

    鞋子套着鞋套。换好后谁都认不出谁来。

    进大厅,是段长长走廊,胡广介绍道:“这段是其实并不是无尘实验室,只是前奏,这里的尘土还是多了些。”

    真正的无尘实验室在走廊后,连门都是特制的,使用丝绸、棉布包裹,确保大门丝毫不会进入半点灰尘。

    里面情况如何群臣不知,但单单这里繁琐的规格,就吓坏大家,就算再有钱的人也不可能搞出这么一间实验室,花费一百八十万,还真不是白花。

    开门放众人进入,胡广又迅速关上门。

    屋子里的采光是用的自然光,墙壁上装的有蜡烛,但蜡烛都用玻璃罩罩着,上方一根管子通向屋外。

    也就是说,这里的蜡烛产生的烟,直接被送到屋外去了。

    众人大为惊骇,这可真是小刀拉屁股,开了眼了。

    胡广以一副主人公的姿态介绍这里的器皿,实验工具,众人简直来到玻璃的世界,大部分器皿都是玻璃制成,还有玻璃制成的大型箱子,里面种植着水稻等物。

    这些水稻周围点燃着一圈蜡烛。

    但最为引人瞩目的,还有个显微镜。

    胡广介绍道:“此物最是神奇,能将物体放大到三百倍左右,我们眼睛看不到的东西,从这里都可以看到。”

    朱棣来兴趣,要看点什么。

    胡广道:“那就看点寒瓜种子吧。”

    种子放进玻片,胡广调整好倍数,请朱棣观看。

    朱棣凑近一看吓一大跳,“怎么如此惊人?”

    “是,初看却有些不大适应,不过看多了也就没什么。”胡广笑。

    群臣一个挨着一个凑近去看,看完都说不出话。

    朱棣惊叹,转头问朱高炽道:“这是你弄出来的?”

    朱高炽并不隐瞒,朱棣有些妒忌,直接命令把这东西送到皇宫里两台。

    朱高炽为难道:“父皇,此物造价虽然不高,但玻璃片制作起来太过麻烦,父皇若是想要,起码要等半年以上才行。”

    “怎么这么慢?”

    “主要是就是镜片跟我们寻常的玻璃不同,需要极高的清晰度,目前虽然已经掌握一定办法,但实际上良品率很低,炼十炉有九炉都是坏的。”

    朱棣道:“此物难道只能用在这儿?”

    朱高炽道:“那倒也不是,工匠们正在加紧赶工,希望早日突破藩篱。

    这个实际用途很广,除杂交种子外,还可以用在冶炼、医学上。”

    朱棣点头:“那就快些做好。”

    从实验室出来,胡广带着他们去种植大棚。

    四五个大棚里种植的都是西瓜,满地大西瓜看着叫人眼馋。

    西瓜很大,很圆,一看就知道与寻常吃的品种不同。

    朱棣询问产量,胡广给出个惊人数字:亩产三千斤左右。

    众人皆是惊叹,但这玩意不能当饭吃,实在遗憾。

    “新西瓜的性状稳定与否还不知,待种过几茬后才知道,并且我们也摸索着制种经验。”

    从大棚里出来,他们又跟着胡广进稻田,稻田就看不出什么东西来,因为现在还只有小小的水稻,未长高。

    水稻刚刚插秧完。

    胡广介绍,水稻的产量有望达到四百到五百斤,当然这是试验田里的产量,实际上的产量可能会低,但至少可以达到三石。

    这已经非常惊人。

    上好的水田,在风调雨顺的年代才能达到三百多斤产量,旱田一般都是一石、两石左右。

    胡广的杂交稻虽然尚未见大成效,但如果能提高两成产量,对帝国也是天大的喜事。

    临走前朱棣询问胡广有什么困难,胡广叹息道:“朝廷不重农桑,导致人才较少,帝国最聪明的脑袋全都跑去科考,陛下若是能拨付来一些人才那就好了。”

    朱棣默然,良久回道:“此事我们也正讨论,相信不久就有答案,急不得。”

    回程前胡广给每人兜四个西瓜,皇宫送一车。

    归时朱棣把朱高炽叫到马车上,道:“这人,缺的有这么多?”

    朱高炽叹息,“爹,孩儿斗胆问一句,历朝历代都说重视农耕,可体现在哪儿?

    您每年春天下地耕一回田,让百官劝课农桑,这叫重视吗?”

    朱棣道:“这混账话,这不叫什么叫?”

    “这个世界上,要做成一件事需要几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给人,让最优秀、最聪明的人去做、去搞、去研究,皓首穷经,投入书海。

    第二件事是钱,任何事都需要大量的钱才能做成。

    第三件事,就是时间。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长城非一日之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我想问问爹,朝廷给的人呢?给的钱呢?给的时间呢?

    朝廷固然有很多事要做,但朝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是建立在百姓的基础上。

    国家到底是什么?

    本质上是与百姓签订的契书,虽然这契书没有写成白纸黑字,但大家都相信,有朝廷能让他们过上更好的日子。

    这农业就是朝廷应该履行的条款啊,朝廷不履行条款,这契书就无效。

    等越来越多人不认可,那契书就会作废,他们会换人重签的呀!”

    朱棣羞愧,朝廷对农业的投入似乎真的不够,可以说几乎没有。

    让几个官员劝课农桑,这有什么用?

    由此他更加感觉到儒家误事。

    朱棣叹息道:“你想要的考试朕准了,朝廷要不要也组织一些?”

    朱高炽道:“可以,朝廷中很多技术官员,完全依赖推荐,这并不可取。

    技术官员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技术水平的高低,也是我们国家发展的上下限。

    以户部为例,从尚书到侍郎,乃至左右丞、主事,都是由科举考出来的人才,您不觉得奇怪吗?

    户部需要有极强的统筹能力,有极强的计算能力。

    然而科考根本没有这些内容,只有文章!

    这不是缘木求鱼吗?

    户部是帝国的大管家,要能统筹规划帝国的发展,协调帝国各方势力,还要规划朝廷的各种投入,科考没有哇。”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