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封赏与救灾
徐辉祖失魂落魄,一天时间跑这么多地方,人非常累。
朱高炽回皇宫复命,朱棣问他舅舅怎么样,他回答说:“正在反思。”至于结果如何,只有天知道。
很快即将入冬,然而今年情形比往年更加恶劣。
十月底降暴雨,河南、山东、河北、山西多地都有记录,就在奏折如同雪花似的飞向朝廷。
河南共有两县受灾非常严重,这种灾祸并不是水灾,而是突然降下冷雨形成的冻灾。
田地里的作物遭到致命打击,据河南布政使报告,很多冬小麦根系腐烂,即便天气转晴也不大可能会好。
补种已来不及,明年两县减产已成定局。
河南布政使请求朝廷按照往年规矩,减少明年夏收税收。
山西更惨,华阴县发生泥石流灾害,冲毁良田数万顷,受灾人数多达几千,山西布政使请求朝廷立刻派人援救。
朝廷刚刚稳定天灾就接踵而至,兆头似乎不好。
但此时没有人敢于说什么触霉头的话。
朱棣被搅得焦头烂额,但朝廷赈灾大多数都有旧例可循,只需要按章办事就行。
朱棣派朝廷大员分别前往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巡查,帮助救灾。
拨付赈灾粮款,按照以往案例实行。
但朝廷接下来的封赏不大可能大操大办,只能简单了事。
十一月八日,这是钦天监挑选出来的黄道吉日,功臣封赏就在这天举行。
关于举办地点,朱棣颇有微词,奉天殿乃是明金陵故宫的核心建筑,朱允炆就在这里自焚而亡。
虽然经过抢修,终于在封赏功臣前彻底装修完成,他还是不太乐意在这儿封赏。
而华盖殿、谨身殿规模较小,无法体现皇家威严,被封赏的功臣也会心里不舒服。
武英殿、文化殿更加不能去,那些都是偏殿,在那儿大封大赏,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是假皇帝。
令人高兴的事情是,今天徐辉祖意外出现,朱棣虽然明面上并未说什么,眼睛里的高兴却藏不住。
第一个受到封赏的,是李景隆。
“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曹国公,加事禄一千石,白金四百两,文绮四十表,钞四千贯。”
接着受到封赏的是朱能。
“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左军都督府都督、成国公,禄五千两百石,白金四百两,文绮四十表,钞四千贯。”
然后是丘福,丘福被封淇国公。
张玉,封永城侯。
孟善,保安侯。
火真,同安侯。
顾成,镇远侯。
王忠,靖安侯。
王聪,武城侯。
徐忠,永康侯。
张信,隆平候。
李远,安平侯。
郑亮,成安候。
房宽,思恩侯。
另有两个人乃是死后追封,其一,是定国公徐增寿,其二泾国公陈亨。
陈亨自不用说,他追随朱棣征战,死于战场,死后封国公也是理所应当,这更像是个荣誉。
但徐增寿就不同,他是魏国公徐达三子,现魏国公徐辉祖的亲弟弟。
一门两国公,这算是武将的最顶点。
众人听到这个封赏,目光都转向徐辉祖。
徐辉祖泰然自若,面色平静。
另外姚广孝恢复姓俗家姓名。
之前大家一直都称他为道衍和尚来着。
这个老家伙坐船从北平府赶来,特意来为朱棣壮声势。
声势浩大的封赏活动进行完毕,朱棣只进行宴饮活动,吃些冷饭,众人早早散去,给他们留足庆贺时间。
而新奉先殿中,朱高炽、姚广孝、朱棣、朱高煦等几人围坐,杨士奇、杨溥等几位内阁成员坐于后座。
朱棣脸色很严肃,刚刚参加完大典,连衣服都没换,就召集众人于新奉先殿集中。
问题还是灾害的问题。
但事实上的灾害远比朝廷掌握得更多,河南地区位于主粮产区,所以粮食减产影响极大。
然而最严重的是山东地区。
洪武爷建立大明后,各地休养生息,山东之地被安排成养马地,当地马政害处已经极大,弄得小民苦不堪言。
靖难时,朱棣跟铁铉在济南城大打出手,虽然济南城没有打下来,可周围百姓都遭了殃。
遭兵灾的,失踪的,出征打仗的,整个山东之地,青年几乎为之一空。
这次灾害突然降临,山东连储备粮都没有,一切都靠朝廷拨付。
朱棣有苦说不出。
四年靖难打下来,金陵的储备粮也使用多半。
建文帝征发近百万雄兵,四年下来光粮草支出就是天文数字,哪里还有余粮?
民间倒是有粮,可朝廷也不能直接抢,否则还要朝廷作什么?
山东受灾面积虽然没隔壁几个省份大,但严重程度最高。
现在山东城内粮食价格涨上天,达到骇人听闻的四两银子一石,平日里一两左右。
价格压不下去,百姓们苦不堪言。
朱棣用锐利的目光巡视每个人:“都说说看,有没有什么办法?”
朱高炽道:“眼下的问题是缺粮,朝廷筹集粮草不行吗?”
“朝廷国库是个空壳儿,哪来的钱筹粮?
北地受灾也影响到南边粮价,如今京师粮食价也有上涨迹象。”
朱高炽道:“用行政命令吧,先把粮食价格全部压下来,之后再想办法。”
朱棣道:“什么办法?”
“首先,开源。
我有两个想法,一是前往南洋等地收粮,南洋之地应有大量粮食。
二是深海捕捞,直沽捕捞队已形成规模,可以扩建。”
朱高炽的捕捞队使用的是拖网技术,这种技术目前还未公开。
杨士奇道:“陛下,不可如此。倘使如此,则国策尽废。”
朱高炽回头,“杨学士这是什么意思?你是说爷爷的禁海之策?”
“不错。”
“此一时彼一时,眼下生死关头,哪里还要遵守这等政策?”
杨士奇道:“殿下两策,是极好的,但并不稳妥。
前往南洋购粮,若是顺利自然一切都好,倘若半途倾覆该如何是好?
且购粮钱款从何而出?”
朱高炽不乐,两个办法确实冒险些,但总好过什么都不做。
杨士奇道:“以臣之见,不若仿开中法。”
朱高炽眼前一亮:“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