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章 《土龙岭》后记
作者本人酷爱读书,从《古文观止》、《四书五经》到《贾平凹文集》;从《共产党宣言》等马列原著,到《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从唐诗宋词、四大名著到中外现代小说都有所钻研。有的读了四五遍,如《红楼梦》《钢铁是怎么炼成的》;有的能背下来,如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等。读了这么多的书,不仅书中的人物、事件经常来头脑中徘徊、徜徉,而且亲身经历的人物、事件也来凑热闹,在胸中汹涌、激荡。忽然有一天,奇发怪想,书读了这么多,怎么没有自己写的哪?这个问号不同寻常,如晴天霹雳,震耳欲聋。这个时候还想起了毛主席的话,不到长城非好汉。只读别人的书不是好汉,自己能够写出一部书才是好汉。这是我创作热情和勇气的来源。
本人是六七届中学毕业生,在七零年春季被聘为民办教师,七二年春季开始担当分校点的负责人,称为片长,管理分校点和两个下伸点(即单班学校)。这时与六六届高中毕业生宋德金成为同事。他在农村劳动六年,当时叫“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七二年春季开学时被聘为民办教师,恢复高考时被大学录取。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县城初中、高中任教。他在工作中任劳任怨,成绩出色。他的生活经历对本人是个触动,成为写作素材。本人的同学(同届的、上届的、下届的),有很多成为同事或上下级关系,在工作、开会、旅差、聚餐等情况下,多有接触。他们的言行举止,生活经历也深深地打动了本人,成为本人笔下的创作源泉,汩汩流淌。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那么《土龙岭》的时间跨度百年或更长一些,这些故事是从哪里来的呢?实际生活中还会接触到老一辈人,如父辈的爷辈的,这些故事是与他们共处得到的。不论是田间地头、街边巷尾、队房农舍、茶余饭后,还是炕头上、林荫下、校园里、玩笑中都有故事。这些,宽阔了作者的视野,使小说形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养料。
《土龙岭》寄托了作者的一个期望。期望上山下乡、回乡知识青年中,通过农村艰难困苦地锤炼,成长为国家栋梁。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苦难之经历,造就人生之辉煌。这是历史的呼唤,人民的呼唤,也是《土龙岭》的呼唤。
《土龙岭》能够成书,与作者小时候上学念书有关。作者上学念书与其母亲有关。写母亲,把母亲作为一个典型人物,是作者的一个最大心愿。母亲劝勉作者上学念书的理由非常简单。当时,作者的姥爷在作者家养老。姥爷读过私塾,有文化,言行举止都在眼里。作者的父亲没有文化,地地道道的农民,读过几天农民夜校。倒是用功,有空就拿起夜校发的书来读。姥爷、父亲就是身边的人,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母亲就把作者姥爷和父亲做比较。说,没有文化不行,说话都不会说,做事也不会做。母亲没有文化,说不出“士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样的话来教育儿子。作者感觉母亲的话对。说话、做事,虽然很简单,其实是人生的两件大事。当时,作者小,也悟不出什么深刻的道理。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意识到母亲的话深刻且意味深长。
《土龙岭》近十年写作,又多次修改,历经20年终于与读者见面,本人有“喜若狂”之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艰苦卓绝、英勇牺牲、前赴后继,终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扬眉吐气、当家作主,“六亿神州尽舜尧”,“遍地英雄下夕烟”,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作者五一年生人,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过程,深深感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中国人民的伟大。这是《土龙岭》写作的指导思想,也是作品的主题思想。
《土龙岭》是写给亲朋好友的,纪念先人勉励后人的。也是写给上山下乡、回乡知识青年,以及他们的后人。希望这一部分人,在文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为自己在文中的闪耀和峻拔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当然,文学作品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巧合也是一种欣慰。
付军
2023年2月12日
于吉林省通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