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大和号宝船
“简单,我分两批将五千匹骏马送至广宁城,巡抚大人则需要按照一万交易量的馈赠反哺我等”
“这……”
“巡抚大人何须犹豫呢?
这东南部的建州女真与海西女真离广宁城虽说不远,但皑皑雪原,春雪尚未消融,一来二去定会耽搁许些日子,时间可不等人呐”
杨善闻言,整个人猛地一震!!!
这革干帖木为何会说出此种话语??
莫非他知道了什么??
革干帖木一脸笑盈盈地目视着杨善。
他又怎能不知道鞑靼部孛来,早就攻陷了大明北境宁夏重镇,他甚至对驻牧在河套地区的其他蒙古部落,都了如指掌。
此刻的大明皇帝,应该是派这老头专程来辽东地区采购战马,好缓解北境战事。
只是这位年轻的小皇帝,这次似乎下足了血本啊,如此大手笔仅为采购万余匹骏马……
大明军用马场的矮种马虽说不如高原战马,但胜在数量庞大,他们又怎会舍近求远跑来辽东地区,购买马匹呢??
虽然对此仍存疑虑,但他还是被眼前那巨大诱惑迷失心智,想要一口吃下这唾手可得的肥肉。
“这个恕老夫无能为力,这五千马匹骏马岂能获取一万交易量的回馈,万万不行!”
“巡抚大人,难道你们只购置五千匹骏马吗??往后就不采购了吗??”
“我会在两月之内,将五千匹骏马分两次先后送到广宁城,然后在秋季末,再筹集到五千匹骏马送来”
面对革干帖木这自信满满地应允,杨善并没有第一时间回答。
默默思索半晌,杨善这才睨向革干帖木,极为凝重地说道:
“都督,这五千匹战马需要在一个月送达广宁城,另外老夫只会准备五千交易量的赠物。
另外五千匹骏马的馈赠,需要等都督秋季交付时,再当面交割于都督”
“这……”
革干帖木站起身来,来回踱步在房内,气氛一度诡异起来。
犹豫片刻,他还是极为兴奋地回道。
“成交!”
“都督爽快!”
————
广宁城高大的南墙、幽深的墙垛之后,杨善目送着革干帖木所率的数十位骑飞速消失在平原尽头。
一侧的广宁卫督慰‘焦礼’不禁开口道:
“杨老,此猿真能在月内凑齐五千匹骏马??”
“不知真假,但我观此子必不怀好意,所以我同时又幽见了海西女真部的塔山卫首领、建州卫的女真首领董山,想从多个渠道购置这高原战马”
“塔山卫!是常常被兀良哈三卫劫掠之塔山卫乎”
“正是此卫,老夫奉陛下旨意,交好海西女真,分化兀良哈和建州女真!”
“海西女真正好夹在兀良哈与建州女真中断山脉,如能为我大明所用,却能起到屏障两部的作用”
“走一步看一步吧,三部中尤属兀良哈三卫狼子野心,但眼下能助我们获取大量高原战马的,也只有兀良哈了。”
“兀良哈原本就是隶属蒙古部族,三卫首领还曾在北元黄金家族争夺大汗中出过力,因此开罪过瓦剌前首领也先,并遭到追杀”
“嗯。对了,焦督慰,这广宁城中,可有三卫族人乎?”
“有,还不少,自从兀良哈三卫南迁大宁地界后,包括广宁中卫与我们这广宁城中,每天都有大量的蒙古人,前来进行贸易”
“陛下有密旨,挑选一部分信得过蒙古人,用钱银开道,务必砸出一条稳固的暗讯渠道”
“如此,我这里似乎还真有几个这样的人……”
四月初八,正是春节与夏季交替的季节。
即便是常年皑皑白雪的辽东地区,此刻也是温暖如春。
马蹄踏过绿茵茵的草原,为首的一骑高高跃起,黑色的骏马踏过清澈的溪流,贱起阵阵带有芳香的沃土。
一灰骑快速地跟上黑骑的英姿。
“神武的翁牛特酋长,难道我们真的要为明廷提供五千匹骏马吗?”
“坝上,西拉沐沦至老哈河流域、大凌河流域一带均为朵颜卫驻牧地,和华北平原只有一墙之隔。你认为他能将这五千匹骏马安然带回北京城吗?”
燕山山脉中,山谷断陉终横,隘口众多!
古北口,喜峰口,山海关等关口虽为华北平原出塞的主干道,然而与这些主干道相连的山中,却又有众多的旁支岔路。
三卫部众时常通过这些旁支岔路,突破天险边墙,深入到大明的京畿之地,小小的劫掠一番。
灰骑思虑籍此,恍然大悟,激动道:
“酋长大人的意思是,我们先将这马匹奉上,等接收了大明馈赠的布帛菽粟等物资后,再从他们回京必经之路上截杀,夺回马匹!”
“孺子可教也!”
“酋长大人,此番行事,可需要通知朵颜卫乎?”
“这点布帛菽粟还不够我卫分配的,何须惊动其余两卫,将消息传达至部内四千户,迅速分兵劫掠塔山、建州女真等地,尽量在半月内凑够两千匹骏马”
“末将遵命!”
伴随着草原上阵阵泥土的芬香传来,这支仅有数十人的骑兵,眨眼睛便消失在视线范围内。
————天津卫,滨海码头上。
随着两艘巨无霸般的庞大宝船缓缓驶进码头。
码岸边上,上千名匠人们欢呼雀跃,全都激情彭拜地望着这一幕。
这就是【大福】与【大和】号宝船??
十几年前,正统年间还曾下过西洋的主船。
今日总算得见真面目了。
随着这艘长四十四丈四尺,阔十八丈(现在单位便是138米长,宽56米)能载五千重料的硕大宝船(兑换为现在单位为排水量2500多吨的巨无霸),稳稳停靠在码头后。
上面陆陆续续走下四百多位船员。
他们全都是追随洪保末次下西洋的船员,拥有着丰富的航海经验。【洪保为郑和下西洋的二把手】
其中年岁较大的船员也不过仅六十岁左右,而年纪较轻者才四十岁不到。
距离末次下西洋还是正统六年(1441)年。
正统六年到而今的景泰八年(1457)也不过才过去十六年而已,所以大部分船员仍在世,当年参加远洋时较小的船员到现在甚至还未满四十岁。
【或许很多小伙伴要质疑宝船的真实性,但笔者在这里可以非常确定的告诉大家。
通过元朝末年,太高祖皇帝朱元璋与陈友谅进行过的多次海战史料表明,明朝的造船技术非常发达,远超同时期的任何国家,大福号与大和号从明朝一直服役至清朝乾隆时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