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大明万里河山 > 第144章 峣峣易缺

第144章 峣峣易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这李纲,便是一把未出鞘之利剑。

    精雕细琢一番,定能狠狠地插向南直隶那群贪污腐败的官吏,给予其重创!

    且李纲是经过会试中试者。

    只有通过为(州县级)的院试、(省考级)的乡试、以及(国考级)的会试,方能参加最后的会试中试。

    会试中试也俗称为殿试,由天子亲自在朝廷上主持的策试。

    毫无疑问,这李纲前半月就已通过了殿试。

    整场殿试足足考了一日,面对皇帝的多种策问,李纲都对答如流!

    朱祁钰同大臣们根据殿试考生的表现定出三甲:

    一甲三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

    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

    高中进士的考生都将会被派任官职,但此时分派的官职都不高,很可能只是一个八品的县丞……

    “廷益,这李纲你认为该定为几甲之列?”

    “陛下,此人虽颇有学识,微臣认为应至于二甲进士之列”

    “哦,朕观此子履历,认为其日后必定是一位不亚于少傅之能臣”

    “陛下,何以见得??”

    于谦不解,难道光从履历上便能看出此等信息??

    没有正面回应于谦的提问。

    朱祁钰端起茶杯,自顾自地说道:

    “朕认为此子若为官,必纲负干局,不为物屈,居官能自守!”

    于谦漠然,面对当今圣上的笃定,他不置可否。

    “给个探花吧,此人朕有大用”

    “陛下……”

    犹豫了片刻,于谦还是摇摇头,固执道:

    “陛下三思!”

    朱祁钰摩挲着下巴,沉凝几瞬,轻道:

    “那将人带上来吧”

    此子任职御史期巡按浙江时,弹劾贪官污吏四百余人,在民间素有铁面御史之美誉。

    能和大明四铁御齐名,可见这李纲绝对身怀大才。

    但是此子也有一个明显的弊端,也可以视作优点不为过,那便是:

    为官太过耿直刚烈,从不接受同僚的大小馈赠。

    以致于身死后家中竹筐里仅剩几件破烂衣物。

    同其共事的平江伯陈锐,被其感动流泪,上奏天子请求破例祭葬李纲。

    天子虽特准,但要求下不为例。

    为官二十载,以廉洁刚正著称,但年仅五十多岁便英年早逝,实乃朝廷一重大损失。

    这种文人才是大明真正的国之栋梁,大明真正的巩固之臣……

    拥有举世无双的文人气节。

    他同于谦是同一类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祖辈及子孙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人。

    高贵与气节,是从血液里代代流传下来的。

    也许持少许固执偏激,但这种高风亮节,才能真的流芳千古!

    于谦点点头,一旁的宦小领命前去召唤李纲。

    不多时,一位二十多位的青年在宦小的引领下缓步踏入御书房。

    虽然是第二次面圣,但李纲的心里仍是七上八下,忐忑不安。

    因为这殿试结果足足推迟近小半月,还未颁布名次,较之以往,十分耐人寻味……

    且当今天子今日单独召进宫,不知所为何事?

    虽然通过殿试的考生均被称为【天子门生】

    且只要进宫考试,一律不予黜落,只排定名次。

    毕竟谁都不愿做那垫底的天子门生啊!

    “学生拜见陛下,陛下圣恭安”

    “这不是金銮殿,无需多礼,起来吧!”

    随着天音摄下,李纲这才缓缓站起身来。

    于谦瞧见这位年轻的考生,多看两眼后。

    除了拥有一张年轻的面庞外,他的言谈举止皆为一般,同其他进士并无二致。

    陛下为何会如此看重与他??

    “这位是太子少保兼兵部尚书于尚书,你且认识认识!”

    “学生见过于尚书!”李纲施施然地行了一礼,这才径直望向龙椅上的天子,面色极为恭敬。

    “尔无须过度紧张,既已参与殿试,不管名第!均乃朕之门生”

    李纲闻言,双手微拱,头颅低垂,不敢正视天光。

    敬畏,源于骨子里。

    尤其是面对进行登天仪式后的天子。

    如今的陛下,在民间百姓眼里,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这层神秘未知的面纱,将逐渐抵消众人心中对那轰动全国的夺门政变的影响力。

    “李纲,朕看了你对都察院评估的试卷,其中详细阐述都察院一部分弊端外,还写有三十多项改革提议,朕对此很满意!”

    于谦心中漠然,这纸上说的虽好,但实际行动起来,却是有所出入。

    难道陛下都是光看表象的吗!!

    李纲听闻圣上繆赞,心中狂喜,但面上仍是故作平淡,声腔中掺着少许颤音,回应圣听道:

    “学生谢过圣上赏识”

    于谦开口道:

    “陛下,这试卷中虽然提到改革都察院的提议颇多,但实际有用的仅仅三条。

    第一条便是提议都察院内部成立新的御史考核制度,通过制度来增强都察院官吏执行能力。

    这点确实能起到都察院自查的效果,但其仅对都察院内部起到一定效力。

    对比如今三年一次的京察百官、大计全国官吏来说,确实有效得多。”

    “但是其中关于官员前案未结:不可升迁或卸任!

    此种制法过于古板,不近人情,甚至有些已经告老或者正在养病官员,仍要配合新任官员稽查前案。”

    朱祁钰摇摇头,不以为意。

    “于尚书只窥见此法古板不与变通,却忽略此制法能排察出都察院多少挤压的陈年旧案?

    至于官员前案未结,不可升迁或卸任这点!可酌情处理。

    规定出一定数额和等级的案列,若是超出数额或者等级,便不能升迁或卸任,定当全力配合继任官员查清前案。”

    于谦闻言点点头,望向天子的眸光中闪过一丝讶然。

    此折中之法,既完美的规避自查制法的古板不知变通,又解决了继任官吏对上任官吏挤压案件的烦恼。

    圣上这看似随口一句的酌情处理,却是将李纲的自查制法再度完善。

    圣策啊。

    李纲闻言,心中猛然一惊。

    于尚书一语便道破自己向都察院提出的自查制法弊端,而当今圣上,则是更为严谨地分析出自查制法最大作用以及解决办法。

    看来,当今天子有认真阅览自己的试卷。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