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大明万里河山 > 第64章 卫所之弊

第64章 卫所之弊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金銮殿上。

    朱祁钰端坐龙椅之上,面色平静地俯瞰百官。

    期间,不断有大臣出列谏言……

    皇帝当庭审批,凡军事、水利、农桑、商贾等,均作出批示……

    对全国水患特别严重之地,朱祁钰不但进行减免三月秋粮,还宣布相邻具有存粮的州府开仓赈灾,所需费用来年补齐便是。

    大明这台庞大的政治机器,在君王懒政两月后,终于是重新运转起来……

    恰在此时,兵部左侍郎商辂出列,双手微弓,朝着天子谏言道:

    “京都十团负责拱卫京师,职责重大!而今抽调其二北援宁夏,臣以为,当在京都附近重新征招新兵入伍,加以训练,补充团营”

    朱祁钰闻言,点头道。

    “准奏”

    朝会一直持续了近两个时辰,文武百官这才陆续地减少谏言。

    此时的朱祁钰,遥望着殿外照射而进的暖阳,怔怔出神。

    脑海中思绪纷飞。

    他突然想起了明朝的卫所制,它是明朝的军事机构,设于京师和全国各地。一个卫所约莫五千六百人为一卫。

    明初太祖朱元璋建国后共设有卫所500多个,下设千户所、百户所,军士有军籍,世袭为军,大部分屯田,小部分驻防。

    在明朝初期,军事实力顶峰之际,全国所有卫所加起来,约有二百六十万的总兵力。

    光是这笔庞大的军费开支,就足以将大明王朝拖垮。

    自永乐年间始,皇帝与内廷在贪腐的管制上,变得不再严苛,卫所军官们克扣兵士钱粮现象,越发严重。

    兵士们不堪卫所的艰辛生活,屡现逃亡现象。

    正统初年,镇守山西的都督佥事李谦奏报皇上:山西诸多卫所军士已经二十七个月没有领到粮饷了,军队随时都有哗变的可能。

    粮食都到哪里去了?

    后来经监察御史稽查,原来是被各级官吏贪墨了。

    正统三年,西宁卫指挥佥事穆肃和镇抚李恒相互勾结,冒领军卫粮饷八千一百一十石,竟然无人揭发!

    似乎也无人发现,最后还是因为两人分账不均,互相检举攻击,才导致东窗事发。

    诸如此类严重的克扣贪腐,导致逃军现象也越发的严重。

    同年,兵部对天下卫所进行抽验后上报了一个震惊了天子的可怕数字。

    全国卫所逃亡士兵,竟然高达一百二十万……

    军队稽查,清找回来的逃亡军士不足十之二三。

    且很多逃兵被抓回来之后,很快又偷偷逃亡出去。

    如果这个数字真实可靠,朱祁钰深知,当时明朝全国卫所,有一半的兵士都逃亡了。

    自土木堡事变后,军士逃亡现象攀升至顶峰。

    全国各地卫所,多是名存实亡。

    这些名义上还存的卫所,不断消耗着大明国库,若是再不加以整治,将会牵累整个大明。

    朱祁钰欲裁撤掉全国大部分卫所,只留下部分具有险要地理位置的卫所及军事要塞。

    然后在全国重新建立起五大军区来。

    按照朱祁钰心中所想,中原腹地的卫所尽数裁撤,只需在西南地区设立两大军区,应对南越诸国时而引发的争端便可。

    浙江福建一带的卫所也可尽数裁撤,将最后一个军区戍守福建布政司,并成立单独的水师舰队,巡视沿海一带。

    北境则设立西北、东北两大军区,两大军区皆属于明朝重要军事力量,因为他们将要负责监视整个北境动态。

    以防北元残余势力死灰复燃,亦或者阻止北部高原铁蛮子南下的重担。

    北境两大军区,亦可在京师指挥调度下,对北境高原进行有效钳制。

    充分利用,合之则呼吸相通,分之则犬牙相制的体系,配合京都精锐王师,对北元势力进行持续性的军事打击。

    朱祁钰明白!

    战事是无可避免的,北部高原的铁蛮子,千百年来!一直被汉人视为战争的祸源。

    至始皇帝建立大一统皇朝以来,北境的匈奴就一直侵扰着北境防线。

    英明神武的始皇帝不惜耗费巨量人力物力,也要修筑城墙,拒匈奴于长城外,这才换来华夏子孙短暂几十年的祥宁生活……

    和平并不会维持太久,历史一直在提醒着长城内的中原人民们。

    北境高原上,鲜血里都流淌着战斗基因的种族,每过几十年,便会掀起一场空前浩大的战争。

    将杀戮与鲜血带到自己所生活的这片乐土中。

    而自己唯一能做的,便是带着革新后的大明火器,将死亡与恐惧带给这群狼崽子。

    只有将他们彻底打服、揍趴。

    他们才会如那丧家之犬一般,灰溜溜的滚回高原老家。

    “陛下,微臣有一事奏禀”

    一道纤细中略带阴柔的声音,至大殿中响起,陡然传至朱祁钰耳畔,将他从沉思中,极其突兀的拉扯回现实。

    旋即。

    他清冽的眸光中蕴含着璀璨天光,自龙椅上俯瞰而下,将一众百官尽数摄入其中。

    毫无温度的目光,肆无忌惮地巡视起百官。

    终于,天光停留在大殿中间这道孤零零的身影上。

    一脸阴沉像的王文?

    他有何事奏禀?

    朱祁钰淡淡地俯视着王文,心中却是忍俊不禁。

    王文这厮,不管何时,总是那副面沉似水的模样,好似与谁都苦大愁深似的。

    不过内阁大臣王文,却是妥妥的景帝党。平时爱收受贿赂,但对朱祁钰那是一百二十个忠心,因此深受皇权青睐。

    只是其个性刻薄寡凉,朝中多数官员仍不喜为伍。

    “准”朱祁钰倒想听听,这王文有何事奏上。

    “众所周知,下月二十七号乃是陛下万寿圣节时,臣恳请陛下恩准皇室藩王们入京,普天同庆”

    此言一出,金銮殿中,顿起波澜。

    百官纷纷低声议论起来。

    “下月便是陛下诞辰了啊……”

    “对呀,陛下诞辰临近之际,我等可要好好筹备一些珍宝,加以庆贺才是”

    “正要如此才是……”

    自正统以来,皇帝诞辰之际便不再宴请百官了,而是在当日发放一些钱钞予百官们。

    然后遣官祭皇帝陵寝、东岳庙、真武庙、陈皇庙,皇帝与皇太后宫行上寿礼,于奉先殿行祭告礼等。

    但百官仍就是会精心准备一些奇珍异宝奉上,以博陛下龙颜大悦。

    皇上诞辰,对百官总体来说,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

    百官还会因此获得皇帝大量的钱钞赏赐。

    此刻的他们,没有一人反对藩王入京。

    主要因为除帝王诞辰普天同庆外,他们都提前收到了一个十分确切的消息。

    据说内廷太仓银库的库余,仅够朝廷三月开销了。一旦耗尽,朝廷将无钱银发放俸禄。

    多数大臣都知道先前陛下秘密立储的意图,众人转念一想,便理清了其中原委。

    针对陛下找出如此合理合法,且令几十位当事人都无法拒绝的理由,光明正大地来搜刮众藩王钱银这事。

    百官倒是乐见其成,只要不是自己掏钱,一切都好说。

    如此以来,国库将会得到极大的补充。

    料想一众藩王为了自家儿子能当上储君之位,定会争得头破血流不可。

    到时候要多少钱还不是陛下一人说了算的。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