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大师的胸怀
慧云大师说:“哦,那今天我们就长话短说,佛家讲人生有八种苦,哪八苦呢?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小友想想,有没有道理啊?”
高远想了想,仔细地回味着慧云大师的话,点头回答说:
“大师说得对,任何人都避免不了这八苦,但人生也有乐啊,苦乐参半吧?”
慧云大师笑笑说:“人生自然也有乐,否则人们就不会沉溺其中了。但这些所谓的乐,哪样不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的东西呢?反过来说,正是由于这些乐,又使得人们害怕乐的消失而又增加了苦,恐惧得不到、恐惧失去,恐惧死亡,你说是不是啊?”
高远不说话了,他无法反驳慧云大师的话,点头称是。
慧云大师接着说:“佛家所讲的八苦,主要是从人心而论的,意思是说人生之苦其实是人本身具有的清净本心被污染了,迷失了,故而便要承受这人生八苦。这说起来话又长了,就不往深处说了。老衲这些年为方便说法,曾经讲过除了内心原因所导致的八苦。每个人还要承受与外境有关联的额外之苦。”
见高远有些不解,慧云大师解释说:
“所谓外境,你可以理解为社会环境,如果这社会环境好,为官的清正廉洁,执法的刚正不阿,老百姓安居乐业,人人向善,个个嫉恶如仇,那些丑恶霸道的行径便会少了许多,人们也就少了不公平之苦,不冤屈之苦,不受到欺辱之苦等等,这些八苦之外的苦还可以列举许多,但要接近尽可能消除这些额外之苦的目标,为官的有责,为民的同样有责啊。就拿刚才你提到得那位姑娘的遭遇来说,以佛家得观点来看,恶人、恶行必然会受到报应,时间迟早而已,因果不虚嘛,很公平。但若从世间法来看就很不公平,为什么不公平,就是外境不善所致。”
高远见慧云大师循循善诱,且不拘泥于佛教教义,看到了社会负面因素给人们带来的苦痛,但又不离佛教根本。心中更加敬仰慧云大师海纳百川的博大心胸。
慧云大师接着说:
“老衲自幼即入佛门,也曾云游四海,一生致力于弘扬佛法,本不应过问世俗之事,但看到这人世间追名逐利之风日盛,道德沦陷,物欲横流,世风日下,就连佛门也不清净了。自古以来,佛门哪有万金的高香,敛财的寺庙?看到这些,老衲也是痛心疾首啊。以佛法教化众生固然是根本,但若这个社会没有了自我改善之功能,不能日益向好,恐怕真正的佛法也只能隐于深山丛林之中自我消遣,又谈何普度众生?”
高远道:“大师的意思说佛法要深入人心,或者说众生要向善,还需要社会的自我改善,但说来说去,怎样才能让社会变得越来越好呢?”
慧云大师说:“世间万法都是相辅相成的,互为因果,那有一树成林的道理?依老衲看来,社会要日益向好,需要三种力量的共同合力方可有效。一是制度之力,这要依靠治理者的远见卓识,制定出合乎社会发展逻辑的律令典章约束所有人,没有法外之人、法外之地。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呐,不可指望一蹴而就。”
慧云大师停顿片刻,饮了一口茶,眼睛看向窗外,若有所思。高远没有想到,远离尘世的慧云大师对世事竟有如此深刻之见解。
慧云大师接着说:“第二便是教化之功,佛家讲人生难得,是因为人可以教化,人可以修习佛法、读书明理、于是人便有了信仰追求,道德情操,人心好了,这社会自然就好了。”
高远一边听,一边不断点头称是,慧云大师微微一笑说道:“这第三点嘛,小友可否讲讲看,也让老衲受到些启发嘛。”
高远一下子愣住了,这是慧云大师在考自己啊,他顺着慧云大师的思路,沉思了一下说道:
“大师既然让小辈说,小辈只有斗胆妄言了,望大师指点,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看,无论法律还是教化,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纵然能做到,也同样有污浊和罪恶,所以法有不逮、教有不及,空白之处,就应该依靠社会的自我修正了。”
慧云大师脸上露出赞许的笑容,夸奖道:“小友聪慧,不负老衲一片苦心啊,这第三条便是社会自律自救。如果那天晚上若是人人都有见义勇为的精神,恶徒怎能如此嚣张,那姑娘也不可能受到那样的凌辱。所以,扶贫济困、惩恶扬善、临危而互助、遇难而相帮,这本是一个健康社会的应有之风。”
慧云大师停顿片刻,接着说道:“不过话又说回来,任何义举善行,都需要有人领风气之先,进而影响芸芸众生,但这样的人可是难求难遇啊。他们或有超群的智慧,或有过人的本领及勇气、或有雄厚之财力,最重要的,还要具备菩萨心肠。否则要么是无心做事,要么是有心做事但难以成事,正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慧云大师说完,面色忽然一沉,眼光如矩看着高远,高远觉得慧云大师的目光如电光火石,仿佛照透了自己的五脏六腑。过了片刻,慧云大师才缓缓说道:
“此次老衲把你留在云栖山多住了几日,其中原委你可知晓?”
高远回答:“晚辈的确不知,不过,容晚辈妄自猜测,是否与晚辈以往常做的那个梦有关?”
慧云大师微微点头说道:“是,但也不全是。老衲早已看出小友非平常根器,宿世深厚,今生今世与这娑婆世界颇有一些夙愿渊源。将来啊,当有一番惩恶扬善、匡扶正义、去伪求真、弘扬我华国灿烂文化之作为。至于说到那个梦嘛,当然可以把它看作是某种预兆,或者说是一种提醒。大凡非常之人,当有非常之兆,这也是古来就有的事,但绝不可为此纠结,《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望小友务必切记!”
高远连忙回答:“大师放心,小辈记住了。”从高远进入慧云大师的禅房开始,大师的每一句话都如醍醐灌顶,令高远有如梦方醒之感。但高远知道,慧云大师留下他,绝不仅仅是为了说上面的一番话。
此时,已是夕阳西下,一抹阳光斜照,把慧云大师的禅房染成淡淡的金色,供桌上的檀香袅袅升起,阵阵幽香沁人心脾。高远一时间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座金色的殿堂,不是金碧辉煌的壮丽,而是肃穆简朴的亲切温暖,高远全身涌起一种从未有过的祥和透彻之感。
“高远小友啊,留你在云栖山,老衲有两样功法要传授于你,这也是老衲与这俗世的最后一点缘分,此后就了无牵挂了。你可要专心研习,不可懈怠。”
慧云大师的话音如同从天际传来,沉浸在一种圣洁感中的高远恍惚中一怔,半晌才回过神来,急忙双膝跪下回答说:
“谢谢大师,小辈不敢有丝毫懈怠。”
第二天凌晨五点,离破晓还有近两个小时,天空中依然有星星闪烁。云栖山各个寺庙的晨钟已经响起,此起彼伏。高远按照大师的吩咐,准时来到慧云大师的禅房。
慧云大师拿出一套已经洗得干干净净得清灰色僧衣给高远,叫他换上,说道:
“从今天开始,老衲亲自传授你佛家的坐禅之法,七天时间,你务必掌握基本的心法要领。另外二十一天由崇明法师带你练习,一共二十八天。别人修习此法,得其精髓,起码也得三年,但你时间有限,只要潜心修习,以小友的根基,亦可入门得法。但往后必须日日练习,万万不可荒废,一定大有脾益 。”
慧云大师示意高远坐在一个蒲团上,开始向高远示范如何打坐,讲解打坐的姿态、呼吸、摄心等方法。慧云大师见高远一上坐就可跏趺而坐,赞许的点了点头。他一点一滴的纠正着高远的头、颈、肩、腰、腹、腿的姿势,指导高远调整呼吸,解说一呼一吸之间的微妙衔接。见高远已逐渐调整好坐姿,就轻声慢慢地对高远解释说:
“说起来这坐禅的修炼之法,不单是佛门所有,中国的道家、印度的瑜伽、西洋的冥想都属于通过打坐来到达修炼的目的,虽然各有其独到的方法,但也有很多相通和可以相互借鉴之处。佛家通过坐禅来达到修定而发慧的效果。使人达到息虑凝心、一心安住、物我两忘之境界,最终能究明心性,见到自己的清净本性。但从古至今,真正能到达如此境界的如凤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