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何为人生赢家 > 第65章 从新选择的机会

第65章 从新选择的机会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天下熙熙,皆为利往。

    大城市,每天都在涌入涌出一大批怀揣梦想,或已被现实击溃的人。

    小李也是其中之一。

    跟大众一样,小李一进城,就很努力,工作很用心。

    但几年下来,收入变化都不是很大。

    甚至也就比每年通货膨胀那3,多那么一些。

    跟他一起出来的那些朋友们,那些同学们,有的已经混的有模有样,幸福美满。

    是因为小李不够努力吗?不是。

    那为什么?

    他犯了2个错误。

    1)从来不认真的全力以赴做完一件事。

    每次想做的时候,总会遇到一大堆乱七八糟的理由拖延。

    比如:想做一次完整的职业规划总结。

    但却总是因为,工作太忙,社交太忙,生活太忙,游戏太忙。

    搞的连静下心来,好好规划自己的路线的时间都没有。

    为什么会这样子?

    还记得上一篇文说的吗?

    思考,是一件很反人性的事情。

    一旦思考一件陌生的事,多数时间都得去寻找“那件事”所需要的资料,因为很多需要考虑的地方实际上脑海里是没有的。

    如果你想做,那这个时候,大脑就开始反抗了,会跟你说:

    不要现在!不要现在!不要现在!

    于是,你就开始忙了,工作好忙,没时间思考。

    生活好忙,没时间思考。

    社交好忙,不能去拒绝。

    大脑开始为不作为找借口,而且说的还挺好听。

    那这个时候,作为个人,你能不能分辨清楚,什么是大脑给你找的借口,什么是应该义无反顾做的事,就很重要了。

    但可惜,大部分人,包括小李,并不具备这种肯下“笨功夫”的能力。

    这就给了肯下“笨功夫”的人机会,于是做的人就自然的变成小李口中的:“那些同学,那些朋友”。

    人的自信,都是靠这样一点点铺出来的。

    任何康庄大道,都是靠下“笨功夫”一步步踏出来的。

    反人性的事情,有多少好处在里面?

    先说健身:跑步,游泳,撸铁,累不?

    但如果你肯下这种“笨功夫”,不消6个月,整个人的精气神绝对上升一个档次。

    那些平时不注意锻炼的人,跟你往那一站,高下立判。

    再说学习:读书,听课,学强人心得,记自身感悟,困不?

    但如果你肯下这种“笨功夫”,不消6个月,公司里随便一个动作,你都能把上层的用意猜个八九不离十,然后以公司想要的方向去做事。

    而不是光光做好自己的本分,然后像颗螺丝钉一样,锤一下才动一下。

    对于一个社会阅历不深的人来说,完完整整的做完一件事,有多重要?

    这么说,太绕耳,换普通话翻译:“知道男人的自信怎么来的吗?”

    男人的自信,就是不断的成就一件又一件事情。

    主动把事接了,还要做漂亮,做完成,做超预期,得到全部人的肯定。

    这个时候,男人的自信就上来了。

    不管你完成的是什么事,哪怕叫你出去买个平时用不到的材料,你能短时间内买到,而且带回来用上。

    这也是成就之一!

    一点点成就积累上去,整个人的自信就上来了。

    跟完完整整的去持续健身,持续学习一样。

    只要学有所用,练有所强。

    那你身边“那些同学,那些同事”看你的眼光,都会慢慢发亮。

    这是你可以切实捕抓到的:“肢体语言”,这不就能让一个男人的自信起来了?

    但我相信,哪怕知道这么个理,能做到的人依然是少数。

    向上的路,从来都不拥挤,向下的路,向来都很宽。

    2)不懂什么是选择。

    人有多种多样,除了先天的,出生,天赋之外。

    婚姻,城市,职业方向,成长,对大众来说,都是可以自主选择的。

    没有金钥匙出生,没有160智商的天赋。

    就别说自己有多聪明,跟门口的张三智商没什么差别。

    能跟他形成差别的地方在于,城市,职业方向,成长,与婚姻。

    先说说城市。

    好的城市,是聚天地灵气的地方,网罗四方各地大量的资源,不管是物质的资源,还是精神的资源都一样。

    在这种城市里,连走路都会比别的城市人快。

    俗称:快节奏。

    年轻,就应该选这种城市。

    虽然大城市房价贵,动不动就是几百万上千万。

    那又怎么了,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

    房价再高,要不要人住?

    你不需要理会房价是多少钱,也不需要知道一平方多少万。

    只需要知道,房子一定得有人住,就ok。

    理解这句话有什么用?

    这句话说的是:“拿千万人口的广州举例,不管是10万还是50万一平方,只要你能上到这个城市人的4/1,就一定能买的起房,因为房子一定是要人住的,所以封顶也就涨到前4/1的人买的起的程度。”

    你不用有多牛,多厉害,多高级。

    只要保证,在这场千万人的马拉松里,能坚持跑到4/1的位置,就一定能在那个城市买房。

    放心,大部分人是坚持不了的,如同上面第一个错误一样。

    因为大众都是拿着百米冲刺的心态,去跑人生这场马拉松。

    以为拿个文凭,拿个好的单位,就可以一劳永逸。

    这种心态的人大都自诩聪明,低头冲百米之后,抬头一看,原来人生是一场得跑百年的路!

    这时,如果能醒悟,就明白,学习不单只在学校里的事,而是一辈子都得做的事!

    在大城市,磨炼出来的行为,行事,心态,都会比小城市的快上一大步。

    到那时,哪怕你不想在大城市买房,也可以回到小城市去,做个高级人才,同样生活的很滋润。

    再谈职业方向。

    工作好几年,兜兜转转,每次好像又回到原点。

    回想一下,有没有过这种情况?

    这是为什么?

    很简单,因为你在“捡芝麻”。

    在这边搬几天砖,口袋有几个小钱,就开始想做个轻松点的。

    于是,跑到超市里,做个导购文员。

    再过几天,觉得,哎不行,还是得找个有“前途”的工作。

    于是,又跑到另一个行业做销售,过些天,口袋里又有几个钱。

    就又想着,哎,好累,还是找个稍微轻松点的。

    于是,又换个行业做“文员”。

    过不了几天,还是觉得,不行,还是以前的销售好。

    于是,又回到前面的行业去做销售。

    不管换了多少个地方,做了什么位置,拿的是多少钱。

    如果,当前做的事,无法为以后产生“叠加效应”,那不管今天捡了多少颗芝麻(做了多少个行业,做了多少工作,拿了多少钱。),都只是线性增长,不可能有指数增长。

    (叠加效应指的是:今天搬的这块砖,会为明天提供站高一块砖的视野。)

    (线性增长指的是:1+1=2,1+2=3,1+3=4。)

    (指数增长指的是:11=1,22=4,44=16。)

    跟指数增长的人相比,线性增长的人就犹如小儿科。

    只关注线性增长的人,比如:换个工作能增加几千的工资,但长期来看,成长空间不大。

    那几年下来,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口袋里的钱,还是那几个小钱。

    年轻,特别是刚入职业不到几年的人,更应该关注的是:指数增长的机会,而且做事,一定是以“可否产生叠加效应”的心态去选择做事。

    不要觉得:大哥,我已经快奔3了,都没几年可以选择了。

    像这种说法,我想说的是:有的人20岁就死了,只是70岁才埋,有的人70岁死了,70岁时埋。

    如果一定要选择停止学习,停止成长,那确实,别选择了,安心做个大众,也不失为一个幸福的选择。

    再谈成长

    不可否认,有的人天赋异禀,脑袋就是比多数人聪明。

    有的人运气很好,总是能撞到好运气。

    有的人口齿伶俐,光一张嘴就能混的很不错。

    等等

    那关你什么事?

    那都是别人的事,跟你个人是无关的。

    如果因为看到这些,就觉得天待你不公,怨天尤人,每天迷茫度日,那就是你的不对了。

    全世界,最最公平的就是,每个人都是24个小时。

    你可以选择泡剧,刷视频,娱乐,消遣。

    也可以选择苦行僧,学习,锻炼,补充知识,奋斗上进。

    成长是有三条线的,一条是红线,一条是蓝线,一条基础线。

    举个例子:

    打开游戏,玩一会,立刻就能获得多巴胺快感,这是红线,可以立马看的到,感受的到的。

    就像,换个工作,立刻增加了几千块的收入。

    还有一条是蓝线,比如看书,可能在你付出了大半年时间去看书后,都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差别,因为这条线是很缓慢的。

    特别是前期,大量的投入(时间,精力)下,也很难“看的到,感受的到”,很平缓的一点点在增加。

    就像,在一个潜力无限的公司里,不断的沉下心做事。

    这么做,有可能在后期的某一天,会发生指数爆炸。

    全面影响你的全方位,达到一个新的基础线。

    这条基础线,就能让你触摸的到新的天花板。

    直到蓝线继续增长之后,从新提高了基础线,才会有新高度的天花板。

    蓝线,是最看不见,摸不着的。

    如果无法在这种情况下,摸黑前进,那在“指数爆炸”那一天来临之前,可能就已经坚持不下去了。

    而这,看似危机,恰恰也是机会。

    坚持做,就能跑赢那些坚持不下去的人。

    是选择走红线,还是选择走蓝线,几年下来,两个选择就会形成量级之差。

    一个线性,一个指数级。

    还是那句话,向上的路,从来不拥挤。

    再谈婚姻

    我把婚姻放在这最后说,是因为,它是超过城市,职业,成长。

    甚至可以说,它是二次投胎的机会。

    虽然,你不能选择出身,但却可以选择你儿子的出身。

    一个好女人,对男人来说有多重要?

    往短的说,苯基乙胺,多巴胺化学物质产生的触电错觉。

    往长的说,相夫教子,贤内助,长期拥有内啡肽。

    旗鼓相当,才是爱情,才会真正的幸福美满。

    这句话的含义非常广,包括了做人做事的态度,看待事物的见识眼界,对人对事的格局。

    相对应的是:吴军老师的《态度》《见识》《格局》这三本书。

    双方能不能“聊的来”,比任何皮囊都重要。

    短期来看,爱情只要激发“苯基乙胺,多巴胺”等化学物质,就能拥有。

    但想长期幸福,就得把控“内啡肽”的长期生产。

    否则,一段不好的婚姻,足够让一个男人心力交瘁。

    但要聊得来,何其难?

    这不仅关乎到一开始选择和谁,还关乎到长期交往之后的“沟通”状况。

    贯彻整个长期关系的,就只有“沟通”二字。

    这是能不能聊得来的根源。

    如果聊不来,双方在各方面差距过大。

    那哪怕能短期相处,也绝无可能长期携手。

    而能不能长期携手幸福的走下去,就决定了,这段婚姻的质量程度。

    质量差,影响的不止是你这一代。

    质量好,影响的也不止是你这一代。

    所以,一段好的婚姻堪比二次投胎。

    但考虑到,达到看待长期关系深远影响的同学还不多,大都还处在不知如何让对方产生“苯基乙胺和多巴胺”等化学物质上。

    所以,这一条我不会讲太深。

    后面有机会,我会专门开一章专题讲长期关系。

    至于上面说到的各个化学物质是什么,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搜一下。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

    从小李的这个故事,可以总结以下几条行事规则。

    1、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可以选择线性增长(一直百米冲刺),也可以选择指数增长(把人生当成一场长跑)。

    2、这两个对人对事的选择,会影响:具体到每天买菜是不是花时间讲讲价,要不要省几块钱而发愁上。

    3、人不在于一时的对错,一时的领先与落后,而在于,能否坚定一个方向,持续不断的选择指数增长的行事风格,你不需要赢过谁,只要比昨天的自己,强一点点。

    4、婚姻,是比恋爱更上一级的话题,想拥有一段好的婚姻,先学会拥有一段好的恋爱。

    5、凡事向内求,寻求突破的机会,不向外找借口,阻止自己的步伐,少找借口,多做事。

    从本质上,直击精英思维。

    我们下一讲见。

    好了,本章就到这。

    欢迎你在评论区中,写下你的想法

    欢迎你把文章分享给需要的朋友,或许能够帮到他,你的一个小小的动作,可能产生蝴蝶效应帮助到ta改变迷茫的一生,你愿意伸出援手吗?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只是认知上的不同。一个优质的社群,共同激励前进,方能最大化你的收益。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