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刘家村
林耀一踩油门直奔村东,没用他向人打听,听到胯子的动静,村民纷纷探出头查看。
将车停下,村民就围了过来,林耀摘下头盔询问“请问谁是刘胡胜?”
一名身高接近一米九的壮汉从人群中走出:“我就是,你找我什么事?”
“原来是三叔,我是你大侄子啊!”
“你谁啊,别乱攀亲戚。”
刘胡胜一脸懵,他怎么不知道自己有这么个亲戚。
“怪我没说清楚,我是刘胡忠的儿子,父亲常常跟我提起你,说你是他小时最好的玩伴。”
“刘胡忠?刘胡忠是谁?”
“我也没听说过。”
村民议论纷纷,不知刘胡忠是谁?有人甚至以为他是骗子,跑来行骗。
林耀暗自得意,刘胡忠是刘家村走出去的人,抗战时被鬼子抓了壮丁,给人家做饭,一直没能回来。
刘家村都以为他牺牲了,其实是跟党国去了宝岛,圈土地开工厂,做了资本家。
直到两千年后,他儿子才找回来,认祖归宗,给刘家村捐了上百万建小学,轰动一时。
现在嘛,几十年未曾在刘家村出现过,可以说是他最好的身份掩护。
等他儿子找过来,二十多年过去,早不知什么情况,他完全可以说是对方大哥。
当时刘胡忠已死,还能掀开棺材板不承认?
至于为何不用自己的真实身份,拜托四十年前他老爸不过七八岁,他回家怎么办?
认个七八岁的老爸,说我是你四十年后的孩子,现在穿越时空四十年过来找你。
人家不当疯子才怪。
别说在这里落户口,不当场将他打出去都是好的。
听他提起刘胡忠,刘胡胜半天才反应过来,迟疑询问“刘胡忠的儿子?”
“是啊,我父亲常说,你是他小时候最好的玩伴,有次跟他一起玩捉迷藏,结果躲到玉米地里睡着了,全村一起找了半夜,害得他差点屁股没被打烂。
还说你小时候贪吃,拿竹竿捅马蜂窝,结果被蛰成猪头。”
“屁,这话他也好意思说,我遭那么大罪,结果蜂蜜全被他吃了。”
听他连当年的旧事都如数家珍,刘胡胜放下戒心,认为他的确是刘胡忠的儿子。
这种事情连他都记不太清经,他提醒才回忆起来,不是当事人根本不知道,没人会用这种事情骗他。
“你父亲呢?”
“他被鬼子抓走后做了厨师替他们烧饭……”
林耀将刘胡忠的故事讲了一遍,当然他没说对方去了宝岛,而是说替国家卖命,挣了个锦绣前程,只因落下病根行动不便,没法回来认祖归宗,特意让他前来。
这年月两岸关系紧张,他要是敢说刘胡忠去了宝岛,保证少不了吃枪子。
据说,枪决的时候得自己买子弹,你能想象自己买子弹枪毙自己的感觉吗?
“不对,你姓林他姓刘,你怎么会是他的儿子?”
“赘婿赘婿,我是跟着母亲姓。”
众人恍然,原来是靠了丈母娘家的势力才能崛起,有如此成就。
“你父亲呢,我怎么没见他?”
“在你们村呢,才七八岁。”
他当然不能这么说,更不可能把刘胡忠拉回来,那不是要露馅,只能解释道
“他当年打仗受了伤,不便远行,让我替他回来看看一直想念的家乡变得什么样?父亲知道三叔可能不信,所以让我给你一块八毛钱,这是什么意思?”
听他一说,刘胡胜这一米九的魁梧壮汉顿时泪目,抱着他苦道“侄子,没什么只是我跟你父亲的约定。”
一块八毛钱,看似没什么,却代表着两个孩童间的牢固友谊。
当年被伪军抓走的本来是刘胡胜,是刘胡忠站出来顶替他的位置,至今未归。
离别时,刘胡忠已存死志,不认为自己能活着回来,将自己仅有的一块八毛钱交给了刘胡胜。
这一块八毛钱,刘胡胜一直珍藏着没有动用,哪怕是最关键的时刻,饿了三天肚子依旧保存的好好的。
直到刘胡忠的儿子返乡探亲,刘胡胜才将这一块八毛钱拿出来,作为将之当做两人的友谊见证,讲给众人听。
忽然听到这一块八毛钱,他怎能不激动?
因为这事他谁都没告诉,除了刘胡忠之外,谁也不会知道,现在林耀讨要这一块八毛钱,无疑就真的是他儿子。
“走我带你回家认认,顺带把钱给你。”
“多谢三叔。”
“来我跟你介绍一下……”
怕他不知道,刘胡胜还专门给他介绍家里的情况。
然而,他从小在刘家村长大,又怎会知道,刘胡胜一共有三子二女,刘卫国排行老三,下面还有两个妹妹,后来都嫁到了镇上。
三子一共给他生了四个孙子两个孙女,另外女儿家还有三个外孙。
当然这都是以后的事,现在听他只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还有个女儿没出生呢。
大儿子卫军,二儿子卫民,卫军已经二十多岁,卫民也有十七八,正是半大小子吃穷老子的年龄。
三儿子则是刘卫国,小女儿囡囡,才三四岁,还没有大名,缩在老妈的怀里瞪着大大的眼睛,好奇看着他。
到是狗蛋刘卫国站在老妈身边,看向他的目光充满热切。
能不热切吗?刚才那糖的他直流口水产,可惜刚才他以为对方是贩子,专门来拐卖儿童的,没敢接,现在想接都接不上啊!
一想到糖,他口水又不禁流出来了,那可是糖啊,一年都吃不上几回。
林耀当然看到他的表现,从车上拿出糖对他招招手:“来,狗蛋过来。”
刘卫国屁颠颠跑过去。
“真是好孩子,给你糖吃。你该叫我什么?”
“大叔。”
林耀脸当时就黑了,咱有这么老吗,再说你喊我大叔,刘胡胜心里该怎么想?
“要叫大哥。”
“大哥。”
“真是好孩子。”
林耀顺手将糖递给他,又抓了把递给囡囡。
“好不容易回去一趟,你瞎花什么钱?”
“正是因为好不容易回来一趟,才更应该给孩子们买点吃的,再说也花不了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