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下乡的知青(21)
高考恢复的消息如同春风一般吹向中国的大地,无数有志的青年学子,或喜极而泣,或怅然若失,或迷茫,或犹豫,无论如何,这对望河村的知青们是平地一声惊雷,将他们彻底从泥里炸醒。
当初,姚桐华曾告诉他们高考会恢复的消息,把握较大,但两年过去了,没有任何动向,有的已经彻底放弃,这几年,结婚生子,在这里安定的知青们不在少数。
望河村的大喇叭里循环播放着这个好消息。
姚桐华手中拿着的是才取回来的信件,这几年虽然和爸爸妈妈见不着面,但是来往通信不曾在断过,爸爸妈妈用自己的知识帮助了当地的畜牧场,提高了幼畜的存活率,虽然不能离开,但是暗地里的待遇提高了不少,比如可以写信托人寄给他。
爸爸妈妈的消息来得更快,他们知道自己的女儿会去考试的,信里让她放平心态,努力过,不后悔就好。
蔺刚将岳父岳母寄过来的奶块,放到小盘子里,端了过去,放到姚桐华面前。
姚桐华拿起一块,放到嘴里,甜丝丝的,带着浓郁的奶香。继而又递了一块,喂给蔺刚。
“时间不多了。”蔺刚感叹着。
“爸,还在生气吗?”
听到这话,蔺刚难得的窘迫着,说来奇怪,老头儿对他们小俩口的随心所欲向来不管,包括桐华嫁进来这么久都没有孩子,外人有些不中听的话,爸也能刚硬的说回去。
但是在知道姚桐华要高考,要读大学的消息以后,罕见的生气了,生气并不准确,更确切的说郁闷了。
爸找他问,告诉他,这大学不能去上啊,会让家庭不和睦。
爸也不知道从哪里听来的手段,说把知青的书给烧了,撕了,绝了他们的心思。蔺刚当时冷下了脸,他爸神色讪讪的不做声,蔺父也觉得委屈,他没想这样做,只是说出来吓唬吓唬儿子,他给儿子说了那么多道理,儿子怎么就不懂呢。
蔺刚安慰着小妻子,“别担心,爸是钻进了胡同里,我晚点儿再去找他谈谈,华华,你专心准备吧。”
“嗯,哥,你也是报名的吧。”
“报名,一次考不上,就两次。”蔺刚的基础不牢固,尽管一直在学,但到参加高考的水平也的确是差太远了。
“嗯。”
一直到吃晚饭的时候,蔺父才出现。
一家三口人坐在桌子上吃饭,蔺父将菜夹到了碗里,闷头不说话。他也不是不喜欢桐华,他是真的把桐华当家里人了,正是为了这个家,他才不想要桐华去。
桐华扫了蔺刚一眼,蔺刚给他爸的碗里夹上了好几筷子的菜。
蔺父一句话也没说。
姚桐华帮着把桌子手了,退回了屋子里,蔺刚在屋后面找到了他爸。
他爸抽着旱烟,一口一口的浊气往外面吐。
“爸,你难道还不相信桐华吗?”
“你懂什么?我这一辈子见了多少人,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
蔺父不想跟儿子废话,把背转过去,对着儿子。
蔺刚把他爸给掰过来,“爸,你说的问题,我保证都会发生的。”
“哼,你拿什么保证,咱们家连个孙孙都没有,要是想走的话,是真的拍拍屁股就能走了。”
“可是,我害怕。”爸的最后一句话,声音就低下去了,没有刚刚那般气势汹汹。
蔺刚其实也知道他爸的心结出在哪里。
一来家里没有孩子能够拴住桐华,女人做了母亲总是会顾念着孩子的,就算以后和丈夫感情不好了,为了孩子总还能将就。但是他们家没人催着桐华怀孕,生产。家里人是很想要孩子的,但看他爸对林乐乐的反应就知道。而不催着要孩子的原因,在他妈身上。
妈妈生产那天,整个院子都是痛苦的喊叫,爸在外面不安的搓手,不停的向屋内张望,嘴里一直念着保平安的话。
蔺刚那时候小,偷偷溜进她的房间,看到接生的婶子急匆匆拿着被沸水煮过的剪刀和白布进去,然后又端着一盆又一盆的血水出来。
那暗红的血水被倒在旁边的阴沟,混在污泥和枯叶里,显得格外狰狞和刺眼。
蔺刚被发现了,他爸将他拉了出来。
他在外面,指听到妈妈的哭声渐弱。
最后,妈和弟弟都没能活下来。
那个时候,蔺刚想,以后有妻子,一定不让她生孩子,那样,就不会死人了。所以后来,桐华没有怀孕,他给他担着,他爸也不多说,蔺家的这段往事,也没让桐华知道。
蔺刚对孩子无所谓,传承后代,让蔺家的香火延续,他不太在乎,他更在乎眼下的人,半点闪失也容不得。
这第一条原因是爸的心病了,他没办法让桐华做出这样的牺牲,一旦怀孕了,她上大学会有很多问题,桐华自己也跟他谈过,两人在行房事的时候,比较注意这些。
这第二条,也就是老头听见的和看见的,让他忧心忡忡。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这话不妥当,桐华家里的情况,他们都知晓,虽然岳父岳母在改造,但桐华的家里也比他们家强上百倍。他爸怕他在城里受了委屈。桐华上了大学,眼力见的,平时接触的,也不是他们这些泥腿子了,那个时候她还会愿意和他在一起吗,这是老人担心的。蔺刚很早就想过这个问题,所以他也读书,也许一年考不上,那就考两年,他们的差距他会慢慢弥补的。他爸还是担心他的,儿媳妇很好,可老人家最在意的还是自己的儿子,在心里憋着闷气。
蔺刚想起了桐华给他讲的牛郎和织女的故事,他讲了出来。
老人的事情有些松动。“瞎说,我们哪里有牛郎那样坏的,那种缺心眼的事情,我不干。”
“爸,桐华不是跟您保证过吗,您要相信她。”
老人摆摆手,“行了,别劝了,我自己想想,走远点走远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