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大和号
中文名
大和号战列舰
外文名
battleship yamato[1]
研制时间
1932-1941年[6]
服役时间
1941年12月16日[7]
国家
日本[5]
相关视频
1306万播放
| 04:56
日本研究出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
231万播放
| 10:24
生不逢时的大和号战列舰,为何会被日本造出来?这部电影给你答案
61万播放
| 06:40
二战时期的钢铁怪物:大和号战列舰因何而生,到底参加过哪次海战
106万播放
| 03:34
战争之人:爱荷华号vs大和号,谁才是二战战列舰的王中王?
8604播放
| 01:24
生不逢时的巨舰大炮—世界名舰:大和号战列舰
18万播放
| 01:14
现代战舰:如果大和号穿越到现代,能否打败先进战舰?
13万播放
| 02:36
大和号战列舰登场!完美还原历史上最大战列舰,包括弱点!
6980播放
| 01:47
《男人们的大和》日军引以为傲的“大和号”究竟有多能打?(下)
21万播放
| 03:54
大和号战列舰!重现经典海战场景,每一处细节都堪称完美
8019播放
| 05:47
二战时日本花费重金,建造“大和号”战舰,船上生活奢侈到啥地步
查看更多
相关星图
二战时期的战列舰
共13个词条59万阅读
黎塞留级战列舰
黎塞留级战列舰(英文:richelieu class battleship),是20世纪30年代法国建造的该国海军史上最大、最后一级战列舰。黎塞留级战列舰标准排水量38500吨,满载排水量47548吨,前甲板装备8门380毫米主炮,后甲板布置9门152毫米高平两用火炮,舰体两舷有12门100毫米高射炮,拥有密集的攻击火力。该级舰由6台增压锅炉蒸汽机驱动,总功率为157万匹马力,战舰航速达到32节。该级舰原计划建造四艘,实际建成两艘,首舰为黎塞留号,次舰为让·巴尔号。首舰1935年10月22日开建,1939年1月17日命名为黎塞留号,1940年5月德国入侵法国,法国投降,1940年6月黎赛留号舰在维希法国海军服役。次舰让·巴尔号1936年12月12日开工,1940年5月6日强制下水拖往卡萨布兰卡,法国解放后继续建造,1949年8月1日让·巴尔号舰服役于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海军。该级舰的三、四号舰均未完工即被炮火摧毁于船台。
长门级战列舰
长门级战列舰(英文:nagato class battleship),是20世纪1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日本帝国海军开始建造、一战后完工交付的的一级战列舰。长门级战列舰满载排水量39000吨,装备8门410毫米主炮(另有注为16英寸、即406毫米)、18门140毫米副炮和8门127毫米高射炮,军舰航速高达265节,是当时战列舰中火力猛、航速快、作战效能高的战列舰。长门级战列舰共建造2艘,首舰长门号战列舰于1917年8月28日在广岛县的吴海军工厂动工,并于1919年11月9日下水,1920年11月25日完工交舰。2号舰陆奥号战列舰因不明原因的爆炸于1943年沉没。长门号战列舰幸存到战后被美军俘获。后在美国的核试验中,作为核效应靶舰,在原子弹爆轰试验后沉没。
胡德号战列巡洋舰
胡德号战列巡洋舰(英文:hms hood ,舷号:51),是英国皇家海军建造的最后一艘战列巡洋舰。胡德号战列巡洋舰是海军上将级战列巡洋舰唯一完工的一艘,服役时标准排水量达41785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军舰。其拥有四门双联装381毫米主炮和31节的航速,被视为英国皇家海军的骄傲。在其服役生涯中多次作为展示英国国威的礼仪舰巡游世界各国,最为著名的1923年11月27日至1924年9月28日的“帝国巡游”。胡德号战列巡洋舰1916年9月1日在约翰·布朗造船公司动工,1918年8月22日下水,1920年5月15日服役。1941年5月24日,胡德号与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一起拦截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在随后的丹麦海峡海战中,被俾斯麦号的380毫米主炮炮弹贯穿甲板装甲,引发弹药库爆炸,舰体断裂而沉没。
查看更多
快速
导航
技术特点
性能数据 服役动态 总体评价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
20世纪30年代初叶,已经跻身于世界海军强国之列的日本帝国海军开始在太平洋地区向美国、英国海军挑战。1934年1月,日本修改帝国国防方针时,正式把美国列为假想敌。1935年,伦敦海军会议召开,日本提出军备建设的平等要求,主张制定世界各国共同的最大限度的拥有量,以“保证相互安全”,但遭到其他国家的反对。1936年,日本拒绝在新的伦敦海军条约上签字,并宣布退出裁军会议。1936年6月,日本再一次修改国防方针,明确提出对美截击战略,即日本帝国海军在西太平洋地区对美作战,开战初期即须消灭美远东海军主力,摧毁或者夺取美海军赖以活动的基地,再以小笠原群岛以西海域作为预定海上决战战场,截击并歼灭由美国本土前来增援的美军舰艇编队[8] [3] [9] [10] 。大和号战列舰
日本海军部认为要夺取对美作战的胜利,仍须靠战列舰。但由于日本是一个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资源匮乏的国家,在战舰数量上难以与美国竞争,更无法在战舰的数量方面,同美国海军抗衡。日本按照其明治时代以来“数量不足,质量弥补”的方针,确立以单艘战列舰的威力优势来抵消对方的数量优势的发展战略。日本海军部预计,美国海军建造的战列舰舰艇宽度由于巴拿马条约的限制,将搭载406毫米口径舰炮。而日本早在1916年就试制过460毫米口径舰炮,1920年又制造过480毫米口径舰炮,在大口径火炮制造上具有一定的经验。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日本海军开始准备建造搭载460毫米口径主炮的超级战列舰,并组建以战列舰为核心的海上打击力量[10] [9] [11] 。
建造沿革
1932年,日本开始大和级战列舰的设计工作[6] 。
1934年10月,日本海军正式下达了新式战列舰的设计任务,要求装备460毫米口径主炮8门以上,155毫米口径副炮12门,或者200毫米副炮8门,最高航速30节以上,舰体防御装甲能够承受自身主炮在20-35千米距离上的打击。大和号战列舰透视图
1935年3月10日至1936年7月20日,先后提出a-140至a-140f5的23个设计方案。其中最初的a-140方案,新战列舰正常排水量69500吨,长294米,主机输出功率20万轴马力,最高航速31节,续航力8000海里/18节,新舰的三座三联装460毫米口径主炮集中配置在前甲板。日本海军最终采用了两座三联装主炮塔配置在前甲板,1座三联装主炮塔配置在后甲板的设计。在新舰的各种设计方案中,动力装置最初计划使用蒸汽轮机和柴油机并用的混合动力。由于日本海军安装了柴油机的大鲸号潜艇母舰故障率较高,最后放弃了这一计划,在最终的a-140f5方案中只采用蒸汽轮机。共5张大和号战列舰的建造
1937年,日本海军制定了军备补充计划(即“03舰艇补充计划”,又称03计划),正式确定按照a-140f6号方案建造两艘大和级战列舰[1] ,即“大和”号和“武藏”号。日本耗费巨资为其造船工业增添大量新式设备,从德国购进15000吨水压机(一说16000吨)以及3台70吨酸性平炉,从而能够制造出包括650毫米厚装甲钢板(大和号主炮塔使用)在内的大型锻造件[10] [11] 。
1937年11月4日,1号舰开始在广岛县吴市的吴海军工厂造船船坞开始动工。其正式的名称是“军舰大和”。(“大和”是奈良县的古代藩国名,并且有象徴“日本”的意味)[8] 。
1940年8月8日,大和号战列舰(简称:大和号)下水,建造中的该舰为了保密,进行严格的机密管制,在能俯视造船厂的地方都加上围板,大和号下水后开始舾装工程,在整个建造过程中,前后耗资1500亿日元(战后价格),平均每吨建造费用约200万日元。
1941年10月,大和号开始试航[9]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当日,大和号试航结束[8] [1] [5] [3] 。
服役历程
1941年12月16日,大和号正式竣工服役,编入日本联合舰队。[12]1941年海试中的大和号战列舰
1942年2月12日,大和号接替长门号战列舰成为日本联合舰队旗舰[13] 。
大和号的前甲板与其他类似战舰不同,其内侧的细腰部位呈曲线状,船身较宽,在海上,战列舰舰体的稳定性实际对主炮射击精度影响非常大,而舰体粗短带来了更好的纵向稳定性,其很多改进,都被后来世界各国设计的大型军舰、航母沿用[9] 。
大和号的后甲板也较独特。在后主炮后,有机库、艇库、舰载机回收及发射装置等。为避免火炮冲击波的影响,机库、艇库等设施都在上甲板之下。后主炮之后的甲板是铁质甲板。后主炮两舷侧的外伸部有隧道状的艇库。艇库后两舷也有外伸部,其下设有轨道,供移动的小艇吊车起放小艇。后部上甲板在舰尾处低陷,用于舰载机吊放时的暂存,低陷前面有开口,通往机库。舰内机库在后主炮前的上甲板、中甲板的中部位置,其前半部区域两侧可放置战斗机、观察机各3架,两侧设有舰载机发射装置[10] 。大和号舰尾的形状近似巡洋舰之尾,只是在舰尾后端面有个平坦的地方,这里原计划安装水上飞机回收装置,后因故未装[10] 。
1945年大和号战列舰俯侧视图
大和号的全舰重量分配如下:船壳20212吨,装甲21266吨,防御板1629吨,武器系统11611吨,主机设备5300吨,舾装1756吨,固定设备417吨,非固定设备641吨,鱼雷75吨,导航、光学设备95吨,电力设备1108吨,飞机111吨,锅炉水297吨,预备食用水212吨,重油4210吨,润滑油61吨,轻质油48吨[9] [10] 。
舰桥
大和号[7] 共设有2个舰桥,在烟囱之前的前舰桥,是全舰的战斗指挥中枢,烟囱之后是后舰桥,是预备战斗指挥所(火炮实施前后分火射击时,它也起后指挥所的作用)。大和号改变了大型战斗舰艇舰桥过大的情况,完全从海战实际出发,显得十分简洁。舰桥侧面积310平方米,正面面积却只有159平方米,仅相当于侧面积的一半,迎风阻力比较小;采取二重筒状结构,内筒中装有各种线路和管道,内外筒之间的夹层里设有各种专用小室,外筒周围则设有与指挥、探测有关的装置。为减少冲击波的影响,舰桥外面开口少,舰桥外形封闭整洁。大和号战列舰中央舰桥内部构造3d示意图
大和号的前舰桥顶部装有主炮观测所/主炮射击指挥所,内置九八式方位盘,上装潜望镜式望远镜,下有15米测距仪。主炮射击指挥所下是防空指挥所,在顶部露天甲板上的防护转板四周装有多部高色双筒望远镜。防空指挥所下是昼间战斗舰桥,也称第一舰桥。其前面与侧面有调风板和防护装置。通常,舰队司令长官及其司令部、舰长等指挥参谋人员在此指挥战斗。下一层是作战室、舰长休息室。以下依次是上部观察所、罗经室(即夜战指挥所)、下部观察所(第二海图室)和司令塔(实际是个通信用通道,即通信筒)等[4] 。
防护
大和号装备的装甲带,按照战列舰的设计要求,该级舰的装甲可以承受自身460毫米主炮在20~30千米距离上的炮击。该级舰是整个战列舰史上装甲最厚重的一型,装甲带经过严格设计与处理,具有良好的防弹外形。舰上主炮塔的正面防护盾厚达650毫米,这是世界军事史上出现的最厚的铁制装甲。该级舰舷侧410毫米装甲呈20度倾角(向内侧倾斜),舷侧装甲倾角是战列舰中最大的,大和号舰中甲板边缘处的230毫米装甲也带有7度的倾角。倾斜设计提高了大和舰装甲的抗弹性。大和号全舰装甲布置,对指挥塔、炮塔及主机和弹药库做了重点防护;为防备飞机轰炸和远程炮战中大角度落弹,对舰上重要部位甲板进一步加强。同时为了减轻全舰重量,以保证炮塔的转动速度,该舰副炮的防御设计得较为薄弱,其炮塔装甲为25毫米,仅能防御弹片和近失弹杀伤。副炮的炮塔底座采用75毫米厚的合金铜装甲来保护向弹药库的通道。2座被安装在位于舰体中心线的防御能力薄弱的副炮塔与主炮塔相邻,弹药库距离过近,一旦中弹损害容易波及主炮弹药库,是个显而易见的缺陷,为此后来还专门强化了防护措施,也只是加强了弹药库的防护。为了防水雷和鱼雷攻击,大和级的舰底采用3层底。同时为了提高抗沉性,全舰被划分出了1147个水密隔舱。大和级舰船体防鱼雷设计并不科学,这也是造成大和号后来沉没的重大原因[9] 。中央横剖面线图(第135号肋材附近)
共2张
大和号战列舰副炮装甲防护示意图
该舰的弹药舱、主机、锅炉舱等要害部位被集中布置在战舰中部用厚重装甲带保护的防御区划内(从前主炮前端一直延伸到后主炮后端的位置)。防御区划的舷侧装甲从战舰舯部水线处一直延伸至战舰底部,其上端水线处的主装甲带厚度达410毫米,主装甲带以下的舷侧列板的厚度为75-200毫米(由上至下递减)。防御区划顶部的装甲敷设在战舰的中甲板处,厚度为200-230毫米,防御区划的前后两端则由270-350毫米厚的装甲横隔壁防护[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