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都市小说 > 织梦幽客之鬼灯笼 > 第2章 连环画

第2章 连环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我曾祖父的方法,确实也蛮绝妙。他把一些珍贵的书籍,装了三大箱。之所以没有全部都装起来,是因为那样的话太明显,一看就知道那些书籍被藏起来了,所以只能藏一部分书。那些没有被装起来的古书,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被毁坏了。装了三大箱之后,他在房间里的粮缸下面挖了一个垂直的地洞。早些时候的农民,收获粮食以后,都要把粮食放到粮缸里面。这个粮缸得有两米多高,缸口直径得有一米,毕竟是要把全年全家人的口粮都储存起来,所以这个缸非常大。我小时候在老屋里住时,这个缸还在,但是已经不放粮食了。后来要盖新房子,老屋就被拆了,这个缸也不知是砸了还是给别人了。想想也真是替它悲哀,时代要抛弃你时,连个招呼也不打,不管你原来是多么重要。现在已经看不到那样高大的缸了,甚至连小缸估计现在的人也不怎么用了。

    我的曾祖父找来他的几个儿子,也就是我的爷爷们。让他们把粮缸挪开,开始向下挖洞。他们挖了十来米深。在洞的底部,铺上半米厚的废炉渣,用于简易地防潮。用绳子拴好一个装满书的箱子,开始向洞中放,放好后。就开始填土,差不多填个一米多厚的土,就开始下第二个箱子。等第二个箱子放好之后,就又开始填土,再填个一米多厚的土,开始下第三个箱子。等第三个箱子放好后,就把洞给填平,再把粮缸放在上面。这样的做法,即使第一箱被发现了,大多数人也想不到,下面竟然还有箱子,这样就能保住下面的两箱了。

    我曾祖父去世后,这些书就留给了他的三儿子,也就是我的亲爷爷。之所以是留给三儿子,是因为他那前两个儿子都去世了。我的亲爷爷是一个农民,对这些古书也没什么兴趣。那个时候,我爷爷最大的兴趣应该是怎样让地里的麦子多长些吧。这些古书就放在角落里,几乎没人问津了。之所以是几乎,是因为还有人问津,那就是我。我从小就对这些古书感兴趣。当然,我不是说自己有多么爱好学习,再说了,那些古书上多是一些繁体字,小时候的我想理解也很难呀。但是有些书上有插图,那些插图画的惟妙惟肖,极其生动。对于小时候买不起连环画的我来说,那可真是宝贝呀。当然,对于那些没有插图的书,我是不会理睬的。

    我记得那时特别喜欢一本书,上面的插图非常精美,有些插图看着还挺搞笑,有些看着还有些恐怖。当时也不知这本书是什么书。长大后,才知道叫做《推背图》,也才知道了这本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插图,原来这本书本身就是一本图集呀。后来又知道这是一本关于预言的书,是唐代风水大师李淳风所著,直到这时才觉得小时候的自己真是太幼稚了。这么寓意深刻的书,竟然被我拿着当作连环画看,如果李淳风同志地下有知,估计会气的活过来。

    不过,我小时候更喜欢另一本书,因为这本书上,有许多人物画像,还有很多花花草草的图画。有些地方还是用彩色笔画的,而那本《推背图》只有黑白图画。这两本书,我从小就把它们保护的很好,专门把它们放在我的书桌抽屉里。每次哪个朋友找我玩,我都会炫耀炫耀这些图画。后来识得一些繁体字了,才知道这本书的名字《遮莫幽记》。这四个字倒是认识了,但是一直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特别是前两个字,看着都让人迷茫。直到读初三时,才懂得了书名的意思,以及书中内容所讲的事情。我还记得那是一个下午,天气很热,我在收拾小时候的物品时,又发现了这本书。不过,已经好久不曾看它了,毕竟已经过了看连环画的年纪。反正闲来无事,就大致翻翻吧。此时,我已经大致可以阅读繁体字了。正是在那天下午,我才意识到这本书的内容可比那些图画精彩多了,也恐怖多了。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三伏天,而我却手脚冰凉,有些颤抖。

    那天下午,我之所以手脚冰凉有些颤抖,不仅仅是因为书中内容灵异恐怖,更多的是因为书中所讲的观点完全颠覆了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觉得自己这十来年的科学教育,都是假的。我们现在的科学可能连世界奥秘的百分之一都没有探索到。正是在那天下午,正是那本从小伴我长大的古书,让我对探索这个世界有了更大的兴趣,也意识到了科学本身仅仅是人类认识这个未知世界的众多方式中的一个而已。

    书中第一页第一句话用竖版繁体字写着:遮,覆也。莫,全者。幽即梦。记,记录。直到这时我才理解了这个书名的意思:用梦境来覆盖你全部事实的记录。古书中提到了梦家学派的历史渊源、梦的作用、控制自己梦的方法和控制别人梦的方法、梦引子的具体形态并有梦引子的详细图画等等。梦,本身是充满了神秘的,而这本书竟然解释地这样透彻,因此极大地引起了我的兴趣,并改变了我以后的人生轨迹,使我和我的伙伴们经历过种种险境之后,成为了一名织梦师。

    刚开始我只是能大约看懂这本书,因为那天下午我还只是一个初中生,知识水平有限。并且这本书是用繁体字写的,还是用行书写的,有些字真是不认识。后来,读高中后,课余时间我就经常研究这本书,别人都是在研究高考题,我再研究梦,这就导致了我的高考成绩并不好,上了一个一般的大学。不过,我很知足,因为正是在大学里,我才认识了日后和我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正是在大学里,我才去实践了这本古书中所讲的内容,并验证了书中的诸多细节。是的,我很感谢大学生活,那么咱们就从我考上大学讲起吧。

    我叫中不若,名字是我曾祖父起的。我的曾祖父去世时,我还没出生。所以是先有的这个名字,再有的我。我们这儿有句古语:要想富,起名就得曾祖父。所以,我还没出生,这个名字就已经在等着我了。我的家族中人起名字时,都要根据“字”辈来起名。我是“不”字辈的,所以和我同辈的兄弟,他们的名字前两个字,也是“中不”。据说,当年我曾祖父给“不”字辈留下了十四个字:

    懈怠避凡虞倦离,

    潜默若尘惑独羁。

    我在我们这个大家族里面排行第十,所以用了这个“若”字,取名:中不若。不过我不喜欢这个解释,我更喜欢我父亲对这个名字的解释: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写给马君则的一篇赠序中有: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前半句的“中”字和后半句的“不若”,正好就是我的名字。我很喜欢这个寓意,所以当别人问我为什么取这个名字时,我总以此来说。

    我考上大学时十八岁,读的是哲学。上大学嘛,大家也都知道,新鲜了几个月之后,就是整天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更何况我读的是哲学,看书听课不知所云,太没劲。当时要是能多考几分也能去学个历史文学考古学什么的,也不至于被调剂到这个专业。不过也不是一点好处没有,最起码我有大量的时间研究从家中带的古书和一些国学类的书了。

    在大学的哲学班里,有一个高中时我们就是同一个班的同学:老五。从高中时,就一直老五老五叫着,我都把他的真名给忘了。他之所以会有老五这个绰号,源于我们高中时的一堂历史课。那天正好讲到现代历史,老师说那时像老师这种知识分子都被叫做“臭老九”。为什么叫做“臭老九”呢?这就要从蒙元时期的等级制社会说起了。蒙元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从始至终,蒙元政府依据社会地位的差别人为地划分了几个高低贵贱不同的等级,就像印度的种姓制度一样。据清朝史学家赵翼在他所著的《陔余丛考》中记载,元朝把社会等级分为了这几种:“元制,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顾名思义,老九就是第九等人---“儒”,也就是知识分子了。再加上一个“臭”字,鲜明地表达对知识分子的憎恨和厌恶。

    当老师讲到这里的时候,我看向了长相有点憨但是有点壮实的憨二,他是我的死党,整个班里,我俩的关系最好,那时他的绰号是憨二。我似有所悟地说:“憨二,这样子说的话,那我就不应该叫你憨二了,我应该叫你“臭老五”呀。”憨二有点纳闷地问到:“为什么?”。我摇摇头说:“我说,你能不能好好听老师讲课,老师说排第五的是医生呀,你爸你妈不都是医生吗?所以你就是老五了。”憨二叹了口气说:“行,老五也比那个憨二好听呀,但是不能给我加那个“臭”字”。憨二就是这么仓促地变成了“老五”。

    关于我和老五的认识,还得从分班前说起。我所在的高中,是在高一下半学期开学时,分的文理科。分科后,我才和老五一个班。但是在分科以前,我就已经和老五认识了,并且还是不打不相识。而我们的这次“打”竟是源于盛传已久的一段校园灵异事件。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