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碎银 > 第26章 东宫教谕3

第26章 东宫教谕3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这枚如烫手山芋的小印,便这么莫名其妙地留在了陶三春手里。

    再送回去,总是寻不到合适的机会。

    特意送回去的话,又实在是尴尬。

    唉,寄人篱下,好多事容不得她多想,也容不得她少想。

    偏偏她是极不擅长猜测人心的笨蛋。

    要是所有的人情世故,都像账簿一样,条条框框按规则走,该多省心。

    好在事情实在太多,她发一下感慨,就再顾不得了。

    想将户部积压的褪色布匹、和快烂成粉末的茶叶搭配着挽回一些损失,她想到了茶染之法。

    陶子义等人在京师中跑了两天,还真寻到了可以茶染的染布坊。

    不过户部积压的量实在太大,仅靠一两家染布坊根本吃不下。

    况且,谁敢保证,茶染布推出来后,就能被百姓接受?

    另外,布和茶的成本在户部账上明晃晃挂着呢。

    卖亏了,户部宁愿继续烂在库房里,也不会拿出来减价出手。

    ……户部就是摆烂了,你能咋地?

    军政司也不能伸手太长,想把户部揽过来吧?

    当然了,你要想揽,尽管揽去。

    ……

    陶三春倒是无所谓,她主要是怕养伤的人气裂了伤口。

    所以,这些天她亲自外出跑了好多布庄,但收获不大。

    回来了,也不敢同养伤的先生说。

    因为在不了解的人看来,她纯粹也是没事找事。

    户部积压啊闹亏损啊,同你一个娘子有什么关系?

    值得你这么跑老跑去?

    沽名徼誉。

    生气不?

    上火不?

    陶三春倒是不在乎被人怎么说。

    反正也没人在她眼跟前说。

    她只是想多做些事,好不白吃襄王府的饭。

    她心思就是这么淳朴,简单。

    再说,往外转转,还是很有好处的。

    比如可以从不同角度,听到好多小道消息。

    尽管有许多小道消息,就是从襄王府偷偷放出去的。

    例如今上在大朝会上,龙颜大怒,一下子摘了宝泉局好几名官员的官帽。

    理由是铸造铜钱不利。

    官员忿忿叫屈。

    说铜价太高,不敢收铜。

    今上龙手一挥,不管这些。

    只下旨要宝泉局尽快开炉铸钱。

    例如据传得利当铺一下子收了几座纯铜山,宝泉局主动上门求售,结果因价格谈不拢,不欢而散。

    市面上立刻闻风而动,家有余财的人都想分一杯羹。

    铜价一日之间从二百文猛涨到了二百二十文一斤,而后又涨到了二百四十文!

    一些财力单薄的人,不敢跟进了,悄悄出铜。

    宝泉局以二百四十文的价格敞开了收。

    可是铜价即刻又涨到了二百六十文!

    宝泉局一斤铜料也没收到。

    据说宝泉局门前,突然之间出了好几家商铺,专门收铜,背后不知是哪家贵人。

    车载的,筐背的,甚至有百姓,直接拿着铜瓢铜锅来售卖。

    铜料买卖顿时盛况空前,成了人人谈论的话题。

    宝泉局咬牙将收铜价格再调,到了二百五十文。

    世面上商家即刻跟进,调到了二百七十文。

    来交铜的小贩络绎不绝。

    一日之间,商家收购铜料竟多达千万斤。

    人人目瞪口呆。

    冷静下来,有商家手忙脚乱想收手。

    顾不得再幻想多少红利,赶忙去敲宝泉局的大门。

    宝泉局大门紧闭。

    宣告停止收铜。

    理由,太贵。

    ……

    疯了。

    手里有铜的,日夜难安。

    千方百计找门路打听内里实情。

    内里实情,自然有。

    实情就在襄王府内书房。

    帐幔掀开。

    许久不见的小郎君元寿兴冲冲地跑进来,少见地没了一贯的少年老成。

    “先生!西北来的急报!”

    他几乎是一路小跑着过来,小脸红扑扑的,多了几分孩子的雀跃。

    “娘子也在!”

    他奔到暖榻前才看见了陶三春。

    笑着打个招呼,他才惊觉自己刚刚实在是失态了。

    忙敛了脸上的笑,肃正几分,他朝着周秉钧躬身施礼。

    “像什么样子。”

    微摆手让他起身,周秉钧不怎么严厉地随口斥一声。

    “悲欢不溢于面,回去了写十张字给我。”

    “是,是元寿冒失了。”

    小少年抿唇,露出浅浅的酒窝,根本没把这小小的惩罚当回事。

    偷偷朝陶三春眨眨眼,将手里的信笺恭敬地递上去。

    一边噼里啪啦说出他刚刚开心的原因。

    “王朝卿已平定安达拉部大部领地,收了一座可月产百万斤上等黄铜的大铜矿!”

    陶三春简直没眼去看暖榻上垂眸读信的某先生。

    这么重要的事,他竟然连元寿也隐瞒地死死的。

    元寿却根本没注意到她的怜惜。

    只兴奋地说道:

    “军政司征用当地千辆马车,正将近百万斤的黄铜运送来京!”

    这消息,如同晴天霹雳,震得宝泉局门前的商号们失魂落魄。

    百万斤黄铜,对如今极度缺乏铜料的京师来说,虽说不过是杯水车薪。

    但这精铜大矿的横空出世,却犹如一剂强心针,顿时沸腾了朝野上下。

    铜价不说是应声而落,而是几乎一路暴跌。

    安达拉部发现精铜大矿,这消息刚传出来的当天,宝泉局的收铜价便直接降到一百五十文一斤。

    但消息到底是真是假,尚在求证之中。

    当初猛虎谷大捷,有人还暗中观察,如今这铜矿一出,自然也有不信的。

    等无数人纷纷各显神通,或从西北打探消息,或在运送路上想方设法探底——

    等到负荷沉重、望不到尽头的马车牛车进京,宝泉局大门敞开收料。

    那一车车黄澄澄的沉甸甸铜块,照瞎了许多人的眼睛,顺带遮掩了尚清明的心智。

    当下再顾不得其他,不顾暴露行踪底细,全跑去拍宝泉局的大门。

    降价,他们宁愿赔钱降价出售所囤铜料!

    宝泉局的看门小吏轻蔑一笑。

    早干嘛去了。

    总妄想着从朝廷嘴里叼块肉吃,也不怕这肉嚼不嚼得烂,齁不齁咸。

    一百文一斤,要交铜尽管来。

    众人不敢置信,如此低的铜价,前所未有。

    一个个又打了退堂鼓。

    人人都看积攒了据说几座铜山的得利当铺。

    得利当铺大门紧闭。

    众人人心惶惶。

    亏本出局,决心难下。

    很快,有人帮他们下决心了。

    朝廷将制大钱,以取代大部分铜币。

    以朝廷背书,制大钱,以一做五,做十,继而做百,以当铜钱。

    并由各地州府作保,联通天下的钱庄一起执行,大钱可随时随意兑换等额金银铜币——

    这消息,才给了囤积铜料的人致命一击。

    大钱代铜板。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铸造钱币铜用量将大幅减少。

    这意味着铜钱,以后虽然还是钱,但铸它的铜料不值钱了。

    也有人信誓旦旦,说大钱无法发行,因无人接受。

    可押送铜料返京的韩旭山拍着胸脯,愿以军令状作保,承诺军政司粮草军俸均以大钱甚至白银收支。

    他还哈哈大笑,说道先前以铜钱收支实在是太麻烦了,运输不便,保管不便,早想上书求改了。

    这话气得好些人吐血。

    那个坚持要以铜钱支付粮草俸银,前一阵子同人跳脚大骂、同董敏几乎干起架、被御史弹劾行径不端的人,难道不是你!

    但他的表态,所有人都知道,代表的便是军政司。

    更是如今在家养伤的皇叔,襄王周秉钧。

    大钱发行,兹事体大,尚在争论不休。

    但铜价,却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真真回落到底了。

    宝泉局暂停收铜。

    不要说一百文一斤,二十文一斤,也没人想要了。

    原本的香馍馍,转眼真成了砸在手里的破烂流丢,想吊死的人不知有多少。

    陶三春,成了新的香馍馍。

    她手握当铜契书的事,虽只是私下里的传言,但如今送到她还在打地基的家里的帖子,竟然就有十多封。

    人若急红了眼,真的什么也顾不得了。

    手里有铜的,都妄想卖给她,借她之手,转卖至得利当铺,好能收拢一部分本钱。

    “原本还想着,抓出所有囤积居奇的人很是不易,如今看来,这帖子简直是按图索骥的上好证据嘛。”

    秋光正好,和风徐徐。

    她闲坐书案旁,将一封封帖子翻开细读。

    嘉义夫人竟又给她下赏菊品蟹的帖子。

    冬天都到了。

    赏菊品蟹?

    胡都知已被秘密关押,单等铜钱案了结后,一应案犯定罪发落。

    换言之,嘉义府也成了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

    那她还有什么去头?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