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独宠哭包老公 > 第21章 第21章

第21章 第21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孩子还是更喜欢跟年龄相近的人在一起,会更有认同感,之前请的阿姨,浩浩从来没有太深的印象,即使是带着他长大的。

    现在每天晚上回来,就“易姐姐、易姐姐”不停,在他眼里易抒就是无所不能的超人。

    他写作业的时候易抒会在一旁陪着看书,不会玩手机或者做其他事情,有什么不懂的问她总能得到答案,做饭也好吃,还会做好吃的蛋糕点心,还能陪他玩,问她什么问题都会认真回答。

    别看孩子小,他们对善恶很敏感,谁对他好,谁是真心,他们心里清楚得很,浩浩看着大大咧咧,但其实内心很敏感。

    他能感受到别人身上的善意和恶念,也能分辨出那些夸赞是真心还是客套。

    现在浩浩暑假作业基本写完了,他现在早上很少赖床,有时候会一大早就跟着妈妈来公司,易抒也不用那么早起,直接去公司就好。

    这样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安排出行,全部费用由浩浩妈妈承担,她给浩浩的账号里充了钱,在经济方面她从不亏待儿子。

    但也不是每天易抒都会给浩浩安排一整天的外出项目,而是实行劳逸结合,虽然作业是写完了,但那不还有很多故事书嘛。

    每天的行程安排主要还是上午悠闲地看看书、喝茶、聊天、玩游戏,下午就活动活动,时不时也会去去培训室一起听听课。

    练习生的课程安排真的很紧凑,练习生中竞争还很激烈,在公司里基本看不到他们休息的时候,休息时间加练的比比皆是,上课偷懒的根本没有。

    易抒都不禁感叹,这样有天赋、自觉、努力的,应该是老师们会爱死的神仙学生了吧。

    之前浩浩来找小哥哥们玩,从来不敢上去跟跳,一方面是那时候一动就满身大汗喘不过气,另一方面也是他怕别人笑话他。

    现在看得兴起时也不是只敢在后面扭动身体了,而是大胆站起来跟跳,虽然动作跟其他人完全不是一回事,开始也有人会笑话他。

    他知道对方没有恶意,浩浩并没放在心里,下一次激动的时候还是会跟着跳,跳得多了,也和大家能玩成一片。

    少年们也会跟他分享自己的珍藏,胶带球、乐高、模型、卡片,虽然易抒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小卡片也能分限量版,但不影响这些在浩浩看来就是大孩子们玩的高级玩意儿,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之前都是下午过来,现在上午来听了几次文化课老师的课程,易抒发现这里文化课的老师都是请的大学兼职家教和培训机构的老师。

    练习生们年级不同课程进度也不一样,老师们要一对一教学,就是教一个科目的老师,要教三个年级的知识,不同年级的错开学科进行辅导。

    毕竟不是专业的,老师们的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有时候还有些找不到重点。

    因为是暑假,课程主要围绕着暑期作业和下学期的课程在进行,可能也是因为如此,老师们无法及时发现学生们基础的薄弱点。

    看到有题目做错了就布置一样的题型多做即便,采用题海战术,但很多讲究逻辑的课程,是没办法靠题海来弥补的,记不住、记不牢、不会用。

    而且练习生们最缺的就是时间,就这么浪费在一望无尽的题海中了。

    这些都是公司请来的老师,易抒也没多说什么,就是课间有人过来问起,才会帮忙解答,谁叫浩浩极力在为她打广告,说她什么都会呢。

    不过事情很快就有了转机。

    这天教育机构的两位老师跟公司提出不做了,刚好是暑期旺季,机构那边忙不过来,之前是每周过来两三天还好,假期开始后需要她们每天过来,机构里的课程也都排满了,实在抽不出空来了。

    假期开始她们就提过这个事情,公司这边没办法,只能让她们回去,后期有机会再合作了。

    这可就有点难住了,公司这边一时半会儿也招不到合适的老师,好在这两门课程的暑期作业都写得差不多了。

    这些孩子中,最小的开学上七年级,最大的开学上高一,内容跨度大,需要不同年级,不同科目的老师,找到合适的不容易,也不可能一直找家教,训练期还不知道要持续几年。

    两位老师分别是教英语和语文的老师,连续两天未安排这两门课程之后,少年们也看出问题了。

    最先提出疑问的是吴斯启,他这两门课程学得最好,也最喜欢这两位老师,好吧,他口中的最好是起码能保证每次都不用担心考不及格。

    吴斯启:“我们是不是没有语文老师和英语老师了?”

    李明宇昨天就有些疑惑,去问了工作人员,知道一些情况。

    “李老师和阮老师有事来不了,听说已经在找新老师了。”

    其他同学纷纷开始抱怨。

    张恒:“啊呀~我这两门课最差了,没有老师怎么学啊?”

    吴斯启撇了对方一眼,抱怨的这位张恒同学,比他高一个年级,每次考试语文都能得优,你的最差、我的最差好像不一样?

    “我作文没写完呢,不知道怎么写。”

    “英语怎么办?我发音老不准,啊,我的口语考试。”

    “我怕之前学的都忘光了,开学马上就要考试了。”

    ……

    吴斯启用胳膊撞了下一旁的李明宇:“新老师什么时候来?”

    “不清楚,可能没那么快的吧,我给你辅导吧。”

    他的成绩算不上太好,但也不差,今年刚转学到这边来,考上了不错的高中,之前在本市排行前三的中学里,成绩都能排进班级前十。

    他没有读直升的高中,现在的高中在市内排前三,只要跟得上考个好大学不难。

    王俊宏的成绩他倒不担心,妥妥小学霸一枚,他之前一直比较担心的是杜航和吴斯启,现在杜航回家了。

    吴斯启有点悬,文化课成绩是吊车尾的那个,总是在及格线上横跳,就怕他一不小心成绩就掉到及格线以下,被学校压着补课了。

    吴斯启:“算了,你自己还要学呢。”

    李明宇家里很注重他的成绩,每次考试都要跟家里汇报成绩,中考前那段时间他妈妈和奶奶还特地过来陪考了。

    要是成绩下滑,他爸很可能拿棍子来抽他,李父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一身的腱子肉,看着就不好惹,别到时候害得李明宇还要挨一顿揍。

    张恒在一旁眼巴巴看着,他想要李明宇的辅导啊,可惜他跟三人都不是很熟,进公司早的这四人小团体,感情牢固,其他人很难融入。

    李明宇平时就像邻家大哥哥一样,但也是有远近亲疏的,平时对王俊宏和吴斯启最是照顾。

    张恒:“我还是自己练发音吧~”

    张恒在一场钢琴比赛中表现出众,举办方拍了视频发布了出来,被弘文的人看到,将视频转发给文慧婷。

    是文慧婷亲自过去邀请过来的,他爸爸妈妈都是音乐老师,在音乐方面的很有天赋,他自己也喜欢。

    从小他就对能发出声音的东西充满了好奇,吹拉弹唱,即使给他根棍都想着敲出旋律来,现在年纪不大,各种乐器都有接触,且都可以快速上手,尤其喜欢钢琴。

    也是因为学得太杂了,爸妈怕他三分钟热度,要求他要将每一种乐器都学到一定级别,才被允许学习下一个品类,同时文化课学习也不能落下。

    小学时还好,课程不多,课业也比较轻松,上初中后,他理科因为基础打得还好,成绩也能跟上,到了需要大量时间大篇幅背诵的课程,他就比较吃力了,尤其是英语和语文。

    上学期他这两门课只勉强考了八十分出头,他爸妈就跟他下了最后通牒,要是成绩掉下八十分,就要减少他弹琴的时间。

    本还想趁着暑假补补课,下学期能轻松些,这时候没有辅导老师可怎么办哟?

    在文慧婷想把张恒挖掘过来,跟张家父母约谈的时候,对方很爽快就同意了,就一个条件,成绩不能下滑,成绩下滑马上结束训练。

    当时张恒也是在场的,这时候就有点着急,到这里之后他才发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之前的自己太自大了,跟这么多能力天赋都是顶尖的人一起学习,竞技,已经激发了他的胜负欲。

    唱歌他比不上吴斯启,舞蹈谁都比不过,其他就更不用说了,就是他引以为傲的乐器,在这里也能找出比他强的。

    比如权相举,他的小提琴就非常好,很有灵性,曾代表国家出国比赛,且拿到了第三名的好成绩,比他还小一岁,他自认不如。

    但钢琴方面的天赋他还是很有自信的,他缺乏的就是练习,也正因如此,他就更舍不得离开了。

    回家后,他们请不到这么好的老师,也没有这样的学习环境和竞技氛围,他也很喜欢这里的小伙伴们。

    之前在学校里,他是家长和老师们眼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所以同学们对他不是崇拜就是嫉妒,总是隔着一层,没有玩得特别好的伙伴。

    自恋一点的说法就是,无敌是多么寂寞。

    在这里不一样,每个人都有擅长且令人惊艳的才能,单独放在哪里都是佼佼者,所以他们能够和平相处、公平竞争。

    也有更多的共同话题,他们的交流是对等的平行的,没有谁高高在上,也没有低人一等,优秀的人想要找到同类很难,想要找到棋逢对手的更难。

    上学期期末他的语文考了八十分,放暑假之后他自己做卷子,好几次都没达到这个分数,现在就有点急。

    之前看到过易抒在空教室里教浩浩写作业,这天午饭结束,张恒怀着试一试的心态拿着习题册找到易抒。

    “易姐姐,这道题你会做吗?”

    易抒拿过练习册看了下,这是一道古文的翻译题,《与朱元思书》里的句子,《与朱元思书》是吴均所著的一篇非常著名的写景的小品,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的信。

    题目也非常简单,理解起来也不难。

    “你觉得应该要怎么翻译呢?”

    易抒习惯先看对方的思路,知道问题在哪里之后,才能对症下药。

    张恒挠头,说出了自己的理解:“风和烟都很干净,山和天共用颜色?”

    “很不错,字面上都理解对了,但这句话是不是有点不通顺?”

    “嗯。”说不出来,但他也觉得怪怪的,所以才会来问易抒。

    “古时候,人们说净跟我们现在有点不一样,不是干净,可以理解成没有的意思,你再看看第一句。”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