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金殿对策
胸怀大志欲出征,投笔从戎扬威名。入得虎穴得虎子,气势磅礴狼烟平!
光武帝刘秀在南阳起义,推翻了王莽政权,一统了天下,建立了东汉王朝。传位到了他的儿子——也就是汉明帝刘庄时期,经过父子二人几十年的励精图治,东汉王朝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局面。
特别是汉明帝刘庄自继位以来,整顿吏治、轻徭薄赋、劝督农桑、兴修水利,可谓是力行节俭,勤政爱民!到了他统治的中后期,那是海内晏然、家给人足,百姓安居乐业,全国一片盛世繁荣的景象!
就在刘庄继位的第十五个年头儿——也就是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西北边疆却发生了一件大事儿!什么事儿呀?北匈奴蒲奴单于派他们的右谷蠡王襄知牙斯,率精兵五千大寇河西!就是把河西走廊上的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等郡县洗劫了一遍,劫掠男女老少两千多人,抢走金银财宝、马匹牛羊无数哇!等敦煌太守明白过味儿来,派兵去跟他们打的时候,人家早就跑没影儿了!
嗬,可把汉明帝刘庄给气坏了:“岂有此理,简直欺人太甚!”气得刘庄“啪”把这份敦煌太守上的表章,摔在了龙书案上!
其实在刘庄心里,他不光想做一个有道的明君,他还想像汉武帝刘彻一样,做一位开疆拓土,征服四夷的一代雄主!现在可倒好,还没等你去开疆拓土呢,人家北匈奴打过来了,河西四郡还叫人家给洗劫一空,你说刘庄能不生气吗?我还雄主呢?可不是熊主嘛,狗熊的熊!气得他吩咐一声:“来呀,宣众文武上殿议事。”
工夫不大,众文武全都来了。施礼过后,刘庄赐坐。赐坐?啊,就是在地上铺块席子,大伙往席子上这么一跪,把屁股往脚后跟上这么一坐,这就叫坐了。其实啊,在宋朝以前,大臣门上朝议事都是这么坐着说话的,坐而论道吗!后来在唐朝末年,有人发明了椅子,这大臣们就坐在椅子上议事儿了。到了宋朝,这宋太祖赵匡胤一看,噢,我坐着,你们也坐着?还翘着二郎腿?这怎么能行呢?他还不好意思明说。据说有一次上朝哇,这赵匡胤拿着奏章看了半天,就对大臣们说:“哎?这个字儿我怎么不认识?你们都过来瞧瞧!”“呼啦”这些个大臣们全都起身来到了龙书案前。等他们回去的时候一看呐,哟,椅子全没了!敢情趁这功夫,这些椅子都被武士们撤走啦!得了,我们还是站着议事吧。从此以后,这朝堂上就不再设椅子了,大臣们也就都站着了。
刘庄等大伙都坐下了,这才把这表章给文武们看了看,说:“列公,敦煌太守上表,说北匈奴蒲奴单于派精兵五千入寇河西,劫掠两千余人,抢走金银财宝、牛羊马匹无数!哼,北匈奴如此猖狂,屡屡犯我北部边境,不知列公做何想法?”那意思是说,我们怎么办?是像以前那样总是被动挨打呀,还是出兵打一打他北匈奴?说说你们的意见吧!
刘庄这话音儿还没等落下呢,武班中就恼怒了一位:“气煞我也,真是气煞我也!陛下,此等跳梁小丑有何惧哉?还请陛下给我一支人马,出塞北伐,我定能杀入匈奴王庭,生擒蒲奴单于!哇呀……”好嘛,好悬把这位给气炸了!
谁这么冲啊?大伙儿一看,怪不得呢!但见此人长相魁梧,腰带八围。这腰带八围是多少啊?汉代一围等于五寸,八围就是五八四十寸,四尺的裤腰你说粗不粗吧?生得是粗眉圆目,狮鼻阔口,大耳垂纶,颌下无须。
这位是谁呀?原来是谒者仆射耿秉耿伯初!这个耿秉可了不得,他是大司农耿国的长子,建威大将军耿弇的亲侄子。这个耿秉打小就喜欢舞枪弄棒,又喜欢读一些兵书战策,特别是《司马兵法》,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精熟的地步。这个耿秉一开始以他父亲的功劳,被选为郞官。后来他多次向刘庄上书,谈一些军事上面的建议。刘庄呢也非常喜爱这员小将,任命他为谒者仆射,经常带在身边儿咨询一些边疆军事上的问题!
这个谒者仆射是个什么官儿?就是掌管朝庭礼仪和传达命令的这么一个官儿,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吧!
耿秉耿伯初这话一出口,打文班里站出一位来:“耿秉此言差矣!”你说的不对!哎哟,大伙儿一看,原来是老司徒邢穆。
老邢穆冲着刘庄一拱手:“陛下,老臣以为不可出兵!”
呦,这句话一出口,原本静悄悄的大殿里“轰”的一下可就炸了锅了!文班之中有很多人赞成老司徒的说法儿:“对对对,不能出兵!”“老司徒说的不错,出兵伤民呐!”“不能出兵!”“陛下,不能出兵啊!”
文臣们这么一嚷嚷,这些个武将们不干了!什么?你们不同意出兵,那哪儿成啊:“陛下,北匈奴欺人太甚,应该北伐呀!”“对,对,对,应该北伐!”“文臣胆小如鼠,不可与谋军机大事!”“老司徒简直一派胡言!”“老司徒猪狗不如!”好嘛,不知哪一位武将骂上啦!
文臣之中有人一看:“何人在此出言不逊,老夫定要弹劾于你!”
下博侯刘张一撸袖子:“来来来,你弹劾我试试,我先把你打得满地找牙再说!”说着就要上前动手!
可把这文官吓坏了,他往后一缩脖儿,右手举着象牙笏板:“刘张,你别过来!陛下救命啊!”好嘛,这通儿乱!
刘庄这鼻子差点没气歪喽!心说,你们干什么呀?知道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这里是皇宫大殿,不是菜市场,还骂上大街动上手儿了?气得刘庄大喝一声:“刘张,不得无礼!还不速速退下!”
“嗯……”下博侯刘张强忍怒气,这才回班坐好!众文武一看皇帝有点儿火儿了,行了,咱们也别吱声儿了,要不非得治我一个殿前失仪的罪不可!“呼啦”一下,这大殿里可就静了下来!
刘庄一看大伙儿都不说话了,这才问邢穆:“邢司徒刚才所言是何道理?”这怎么就不能出兵了呢?
老司徒邢穆清了清嗓子,头一晃,嘴一撇,拿眼角扫了扫众人:“陛下,书戒‘蛮夷猾夏’,诗称‘戎狄是应’,春秋‘有道守在四夷’,夷狄之患久也。故自汉兴,忠言嘉谋之臣何不运筹策相与争于庙堂之上乎?昔高帝兵发平城,始有白登之危;世宗穷兵黩武,方有轮台之诏!观文景之盛世,昭宣之中兴,无不外和亲而内养民也。先帝复兴汉室,一统宇内,文臣如云,武将如虎,边疆事起,则有‘中原未定,未遑外事’之论。陛下继承大统,以德孝治天下,励精图治,十数载矣。方今海内晏然,百姓殷富,盛世之像已现。如与匈奴用兵,必虚耗钱粮,海内靡废,父子累死沟壑,良母泣血北向。如有陈吴之徒登高一呼,四方响应,危我大汉江山之基业,陛下悔之晚矣!”
嗬,老司徒邢穆摇头晃脑,不慌不忙地把这番话一说,文官当中有不少人是双挑大指,暗赞邢司徒学问渊博!
老司徒邢穆这之乎者也的一大套,说的都是什么呀?大概的意思是说,《尚书·舜典》里说有蛮夷扰乱中原的危险,《诗经·鲁颂》里有赞美鲁僖公讨伐蛮夷的壮举,《左传》里有“古之天子,守在四夷”的告诫。并总结说,北方匈奴之患,不光是现在,在以前几千年前就有。
那是怎么回事儿啊?这得从头说起:这个匈奴族据说是大禹的后代,在殷商时期就迁徙到了现在的蒙古高原,以游牧为生。据《汉书》记载,匈奴姓挛鞮氏,其国称之曰“撑犁孤涂单于”,匈奴人管天叫“撑犁”,管儿子叫“孤涂”,单于者广大之貌也。意思就是“大天子”吧。
匈奴人打小就练习骑射,男孩在五六岁的时候就让他们骑羊,用小弓小箭射鸟啊、老鼠什么的,再大一点呢就让他们射狐狸、兔子。这样到了成年的时候,他们就能练就一身过硬的骑射功夫,同时也就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匈奴士兵。
到了秦汉之际,匈奴族的冒顿单于统一了北方,匈奴开始强大起来。这个时候西汉王朝才刚刚建立,整个中原经过十几年的战乱,已经到了满目疮痍的地步了,国家穷得连四匹一个色儿的马都找不着,据说大臣们上朝都得坐牛车。这个冒顿单于就看准了这个机会,屡屡派兵劫掠北方。汉高祖刘邦被迫御驾亲征,结果险险全军覆没,这才听从大臣刘敬之计与匈奴和亲,以求边境平安。到了汉武帝刘彻时期,西汉王朝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已经大大增强,这才派卫青、霍去病主动出击,四伐匈奴,另外再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南北两条丝绸之路,使西域各国与中原结成了抗匈联盟,使匈奴腹背受敌,最终迫使匈奴败退到了现在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到了汉宣帝刘徇时期,更重视与西域各国的联合了,还专门设立了西域都护府,为西域各国的最高军政长官。由于连年的战争、饥荒,匈奴族开始内乱,呼韩邪单于就带领他的族人归降了汉朝,汉宣帝就把这部分匈奴族安排在了现在的陕西甘肃一带,并赐以“刘”姓,让他们都姓刘了。这部分匈奴族在历史上称之为南匈奴,那留在漠北的那一部分就叫北匈奴了。从这个时候开始,汉朝的北部边疆才算安定下来,一派“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和平景象。
可惜好景不长,到了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之后,夜郎自大,倒行逆施,裁撤了西域都护府,与西域各国断绝了联系,这些个国家没有了中原帝国的军事支持,都纷纷投向了北匈奴。汉光武帝刘秀起兵反王莽,连年战争,无暇北顾,北匈奴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逐渐强大起来,屡屡进犯中原。
老司徒邢穆的意思就是说,这个匈奴族屡屡侵犯中原,那不是现在的事儿,几千年前就已经存在了。自从汉高祖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与匈奴是打是和到现在几百年了,还是争论不休。
他说,这个汉高祖刘邦曾经亲率三十二万大军北进平城,讨伐匈奴,没想到中了冒顿单于的诱敌深入之计,在白登这儿被围困了七天七夜,多亏用了谋士陈平之计,这才闯出重围。汉武帝,那么个雄才大略之主,在晚年不是还下了个罪己诏嘛,对自己穷兵黩武的一生进行了自我批评,还告诫后人不要像我这样整天打来打去,结果打得百姓赋税沉重、十室九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一定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他说,像什么文景之治,昭宣中兴这些个盛世都是与匈奴和亲,休养生息得来的。光武帝刘秀起兵兴复汉室,一统了中原,那身边的文臣武将多了去了,像什么文有邓禹、寇恂、李通、伏湛,武有吴汉、冯异、岑彭、王霸,身边这么些个能人,可对待北匈奴和西域诸国的策略是不战不和。
说陛下你自登基以来,以仁孝治天下,十几年的时间就把天下治理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也算是太平盛世了吧。不过,如果你要是出兵打匈奴,那可不得了,怎么呢?那得用多少粮草,多少钱财?这钱粮谁出啊?都得老百姓出。老百姓一旦负担不起这么些个赋税,那就会起兵造反呐!如果再有个像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这样的农民起义军振臂一呼,四方响应,那我们大汉就完了,到那时候,陛下你后悔药都没地方买去!
好家伙,这一通长篇大论,听得明帝刘庄半天没言语。你说的这都是些什么呀?穷兵黩武,劳民伤财,这就是不出兵的理由?可人家北匈奴现在都已经打到咱们家门口儿了,还不出兵?那我这大汉江山干脆拱手送给人家得了!
气得刘庄把脸一沉:“邢司徒,依你之见,河西之事如何料理?”你说怎么办吧?
“依老臣之见,还是和亲休战为上。”
“和亲呐?行,就依你!明天你就把你亲孙女送给他蒲奴单于为妻,怎么样?”
“哎,啊?”把邢穆吓了一跳:“万万不可呀!老臣之孙她……她不配呀!”
“那谁配呀?”
“那得是宗室之女才配!”
“嗯……那北匈奴要不是不和亲呢?”他蒲奴单于不同意怎么办?
“那就放弃河西四郡,将兵马撤回中原罢了!”
什么?放弃河西四郡?把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全都送给北匈奴?那哪成啊?
他这话音儿还没等落下呢,就听下博侯刘张大喝一声:“呔,老司徒胡说八道!”好家伙,这一嗓子就跟睛天打了个霹雳似的,“咔嚓”这么一下,震得大殿屋顶“嗡嗡”直响!
可把邢穆给气坏了,你们这是干什么呀?还让不让人说话了?刚才你们骂我一派胡言,猪狗不如,现在又说我是胡说八道!刘张,别看你是齐武王刘縯刘伯升的亲孙子,当今天子的表侄儿我就制不了你,你等着,等今天的事儿一了,我非上表章弹劾你不可。从今往后,这朝堂之上是有你没我,有我没你呀!
老司徒想到这儿,冷哼一声:“刘张,你休要猖狂!我怎么就胡说八道了?”
“啊,他这个……”刘张勇猛归勇猛,可他肚子里的墨水儿实在少得可怜,叫人家一问给问没词儿了!他看了一眼耿秉,心说,哥们儿,这老头儿问我呢,我怎么说呀?
耿秉倒是不慌不忙,一拱手:“陛下,老司徒所说实乃误国之言!今天他北匈奴入寇河西,我们把把河西四郡拱手相送,那么明天他们要是侵占陇右,我们是不是也要把陇右之地拱手相送呢?后天他要是再来攻打我们的都城,那么依老司徒之言,咱们再把洛阳送给人家,那陛下您,岂不成了亡国之君!陛下,臣等请将邢穆这个卖国之人明正典刑,以塞天下悠悠之口!”
啊?把邢穆吓了一跳,怎么说着说着就要把我给斩喽?可把下博侯刘张给乐坏了!行,哥们儿,有你的!
汉明帝刘庄刚才也让邢穆的一番话给气了个倒仰儿,他刚要发作,就听耿秉来了这么几句,刘庄一口茶水差点儿没喷出来!他强忍住笑:“哎,朝堂之上议论政事,大家畅所欲言嘛。如果因一言而杀大臣,那朕岂不成了昏君!耿秉,你有什么想法不如也说一说,集思广益嘛!”
耿秉一听,冲着刘庄和众位大臣一拱手:“陛下,列位大人,方今海内晏然,天下乂安,然中国虚费,边陲不宁者,其患专在匈奴。陛下应遵武帝故事,击匈奴、通西域,以战去战,实乃盛王之道也。”说现如今虽然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了,可还是不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为什么呢?因为这边境不安宁啊!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向汉武帝学习,打击匈奴,出使西域,以战争来消灭战争,这才是王霸之道啊!
这番话听得刘庄是暗暗点头,心想此人年纪轻轻能有如此见识,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哎!想到这儿,刘庄不仅叹了口气,怎么呢?自己的父亲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一统华夏,他手下有多少人才啊?光武将你数都数不过来!我刚登基那会儿,还亲自下诏,把那些个功劳最大的武将都画影图形,挂在南宫云台之上,号称“云台二十八将”!可现如今这些个老将都死得差不多了,我要北征匈奴,就得靠这些年轻的小将了。可他们勇猛有余经验不足,要想一举消灭北匈奴,还得挑一名能征贯战的老将领兵才是啊。哎,对了,我怎么把他给忘了?刘庄突然之间想起一个人来,对呀,只要这个人能领兵攻打北匈奴,是大计可成啊!只不过这个人目前待罪在家好多年了,他还能不能愿意为我大汉建功立业呢?我先问问他们吧!
“列公,耿秉这以战去战的策略提的好哇!只不过要想北征匈奴,一战而胜,还得有一名能征贯战、经验丰富的老将领军才是。你们以为谁有这个能力领兵出征啊?”
老将军太仆祭肜一听,抢步出班:“启奏陛下,臣愿保举一人领兵北伐!”
“噢?不知祭老将军举荐何人呐?”
老将军祭肜一捋银髯:“他就是显亲侯窦固窦孟孙!”
什么?这些个武将一听,老将军祭肜举荐的是谁?窦固窦孟孙?哎哟,大伙不由自主地连连点头,暗赞祭老将军举荐的好哇!
窦固是谁?窦固字孟孙,是前老司马、安丰侯窦融的亲侄子。这窦融可了不得,祖上曾是汉文帝窦皇后的亲弟弟!这窦融字周公,保着光武帝刘秀征隗嚣、灭公孙述,南征北战,立下了无数的汗马功劳,可以说这东汉的一半江山是人家打给下来的,要不然刘秀怎么说窦融窦周公是股肱之臣呢!
这窦固打小就与伯父窦融出兵塞外,对边疆的事务非常的熟悉,而且此人喜欢读书,特别喜欢研究一些兵书战策。在他还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着捕虏将军、隃侯马武马子张东征西讨,立下了赫赫战功!特别是东、西邯一役,杀得西羌叛军全军覆没,威震陇右!
据说有一次,这西羌的一个部落首领宴请窦固,请窦固吃烤肉,就是在大帐中间生上一堆火,把整只羊放在上面烤,就跟现在的烤全羊差不多吧。这首领想巴结巴结窦固,要亲自给窦固割一块肉。这首领来到火堆前,跪在地上,拿起刀来,“唰”地一刀,肉下来了,血也出来了。怎么呢?肉没熟啊!哎哟,可把这首领给吓坏了,根据当地的风俗,请客人吃没烤熟的肉是大不敬!这窦固要是火儿了,回头领兵再把我们部族给灭喽,那不就完了吗?这首领越想越害怕,举着肉跪在那儿半天没动地方,这血顺着他的胳膊可就流了下来。窦固一看,哈哈大笑:“呵呵……知我者渠率也!”说着,就身就来到了这个首领的面前,顺手接过还在流血的肉,放在嘴里一阵大嚼,一边吃还一边点头称赞呢:“嗯,好肉,好肉哇!”唉哟,把这个首领给感动的长跪不起。从此以后,整个部族就像爱戴自己的父母一样,爱戴这个窦固,也就真心实意地地归降了大汉。
这西羌是怎么回事儿啊?这西羌是古代生活在我国西北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现在的青海、甘肃、四川一带。
后来光武帝刘秀还把自己的女儿——也就是刘庄的亲姐姐陧阳公主刘中礼嫁给了窦固。论辈份,当今天子,汉明帝刘庄还得管窦固窦孟孙叫一声姐夫呢。
刘庄继位之后,这窦固官拜中郎将,监羽林士。窦固为人性情谦俭,乐而好施,颇得人心。可惜他的堂兄窦穆犯法,他也受了牵连,现如今赋闲在家!
这祭肜举荐的是谁?窦固窦孟孙?哎哟,刘庄听到这,他双手一扶龙书案,差点没站起来。怎么呢?与自己想的是同一个人呐!
“啊,老将军所荐之人,正合朕意。来人,宣窦固觐见!”
工夫不大,打殿外传来一个洪亮的声音:“罪臣窦固,参见陛下。”罪臣?啊,他堂兄窦穆不是犯法了吗?他也受到了牵连。不光是他,所有窦家的人全都被罢了官,回家歇着去了。
随着这个声音,打外边就走进来一个中年人。大伙儿一看不禁暗挑大指!怎么呢?你别看窦孟孙都五十多岁了,可这精气神儿无人可比啊。只见他身高足有八尺开外,膀阔腰圆,好似晚霞的一张脸上两道浓眉斜插入鬓,一双眼睛炯炯有神,高鼻梁,四方口,颌下浓须密布,身穿朝服,峨袍冠带,往那一站真是威风凛凛,器宇轩昂!
窦固进殿冲着刘庄施以大礼——就是三跪九叩之礼。刘庄一看,赶忙起身绕过龙书案,亲手搀扶:“哎呀呀,显亲侯这几年可受委曲了!”二位都很客气,寒暄了几句,窦固又与众文武一一点头示意,就是客气客气吧,然后就进入了正题。
“窦固,朕今日召你进宫,不为别的,就为北匈奴之事啊,你来看!”说着就把这边关的告急文书给窦固看了:“啊,不知显亲侯你意下如何呀?”
窦固看了看这大殿中的众文武:“啊……陛下,罪臣不敢多言!”没敢说。怎么呢?我是有罪之人哪,除了显亲侯的这个爵位,我是什么官职都没有,这等朝庭机密我一介平民怎么敢胡说八道呢?
“哎?”刘庄乐了:“卿但言无妨,朕恕你无罪!”
“啊,他这个……陛下此话当真?”
“君无戏言!”
窦固窦孟孙偷偷抬头看了一眼刘庄,见刘庄正冲着他笑呢,眼神中充满了鼓励,那意思就是你有什么就说什么。他再看了看左右这些个文武,也都抻着脖子、瞪着俩眼珠子瞅他呢。窦固微一沉吟,就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噢,这肯定是众文武对北伐匈奴的事儿意见不统一呀,陛下是想让我说说自己的意见,尽可量地说服这些个主和派。
想到这儿他一拱手:“陛下,罪臣斗胆一问,何人主和?何人主战?”
刘庄向下一指:“文臣主和,武将主战!”
窦固听到这儿,“啪”把袍袖一掸,脸色往下一沉:“哼,这些个文臣,真乃腐——儒也!”
好嘛,他骂上了!
“十五年……匈奴寇河西。”
——《两汉记下·卷第十》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误亦各有分地。……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
——《史记·匈奴列传》
“单于姓挛鞮(低)氏,其国称之曰‘撑犁孤涂(图)单于’,匈奴谓天为‘撑犁’,谓子为‘孤涂’,单于者广大之貌也,言其象天单于然也。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
——《汉书·匈奴传》
“耿弇卒,子忠嗣。忠以骑都尉击匈奴于天山,有功。”
——《后汉书·耿弇传》
“耿秉字伯初,有伟体,腰带八围。博通书记,能说司马兵法,尤好将帅之略。以父任为郎,数上言兵事。常以中国虚费,边陲不宁,其患专在匈奴。以战去战,盛王之道。显宗既有志北伐,阴然其言。永平中,如诣省闼,问前后所上便宜方略,拜谒者仆射,遂见亲幸……十五年,拜驸马都尉。”
——《后汉书·耿秉传》
“耿恭字伯宗,……少孤。慷慨多大略,有将帅才。”
——《后汉书·耿恭传》
“窦固字孟孙,少以尚公主为黄门侍郎。好览书传,喜兵法,贵显用事。中元元年,袭父友封显亲侯。显宗继位迁中郎将,监羽林士。后坐从兄穆有罪,废于家十余年。时天下乂安,帝欲遵武帝故事,击匈奴,通西域,经固明习边事,十五年冬,拜为奉车都尉。”
——《后汉书·窦固传》
“显宗初,西羌寇陇右,覆军杀将,朝廷患者之,复拜(马)武捕虏将军,以中郎将王丰副,与监军使者窦固……合四万人击之。……大破之,斩首四千六百级,获生口千六百人,余皆降散。”
——《后汉书·马武传》
“十一月,复遗中郎将窦固监捕虏将军马武等二将军、四万人讨之,……秋,七月……大破之,余皆降散!”
——《资治通鉴·卷第四十四》
“羌胡见客,灸肉未熟,人人长跪前割之,血流指间,进之于固,固辄为啖,不秽贱之,是以爱之如父母也。”
——《东观汉记·卷十二·传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