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篇,参观新农村
顾春花解决了一直纠缠不清和个人生活问题,她就全力以赴投入公司经营中。
开发荒原土地项目在王小洪管理下,正在有条不紊向前发展,截止到过完年后,已经有一半土地翻耕出来。对这片翻耕后土地种植和管理,顾春花早就想好了,让合作社社员参与种植管理,按照合作社社员人员数量分配土地数量,各自承包管理经营。
顾春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合作生正副社长安伟和单敏君,让他们去统计一下社员人数,然后和王小洪把荒原土地丈量一下,把社员承包土地分化出来。
而她自己又投入为合作社社员建设新农村福利项目上。建设新农村,为合作社社员造福,好是好,可是顾春花还真不知道新农村具体怎么个新法?都新在哪里?要真想在乡镇建设新农村,就得出去考察一番。于是顾春花果断带着闫丽出发了,她们在县里领导指导下,去到一个据说真正新农村典范地方参观一下。
顾春花和闫丽两人坐了一上午公交车来到这个传说中的村庄,之间村庄河两岸古树参天,河尽头远山如黛,150余间古民居隔河相望、错落有致……新春的村落景色,宛如一幅山水画,让每一个来此参观的人流连忘返。
这是一个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在村镇工业化浪潮中也曾一度凋敝落寞。现在这个村被确定为该县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为此,这个县还专门成立了一个专业的村里景区管委会,从各乡中选举了一个有文化和能力的年轻人担任景区管委会主任,负责村里新农村改造。
顾春花和闫丽找到了村里景区管委会主任,一个叫张主任的30多岁年轻人。
张主任听说她们就是远近闻名的返乡人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非常热情接待她们,并陪同她们在这个美丽乡村走走看看。
张主任告诉她们:“刚上任管委会主任的第一天自己就很快发现,自己虽是这个村改造的“总指挥”,却连挪动一棵小树的权力也没有。这个村一开始秉持的就是‘修旧如旧’,充分尊重古村落原有的肌理,坚持不挖山、不砍树、不填塘、不截弯取直、不大拆大建。正是在这种理念下,村子每一处最细微的美,都得到了尊重。
村庄的建设并非一概不动,动则有矩。不建没有规划的村庄,不建没有设计的房子。张主任解释道。这个村邀请了大学、设计院等规划设计团队,专门为村庄做美学设计。
村两委也广泛动员村民开展“厕所革命”、拆除违建、清淤河道,村里攒了上百年的垃圾被清扫一空。与此同时,通过申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改造项目、整合涉农资金,乡村道路、地下管网得到完善,也让现代设施和功能进了村……
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也留下乡愁。村里还是那个“乡土的村落”,但村落早已不是那个“落寞的村落”。”
为了让顾春花和闫丽她们彻底对新农村景色有一个大概了解,张主任带着她们走进一些居民院落,拜访一些这村里居民,第一个拜访是这个村里土生土长一位70多年老村民,据这个村民说道:“这个村子第一代房子是青砖垒的瓦房,小黑瓦像鱼鳞一样鳞次栉比地在屋顶排列着。院落围合,偏房是土坯和砖的混合墙体。现在这样的房子越来越少,现在主要由老人居住。这代房子大都是父辈们娶亲时所建,那时物资匮乏、兄弟姐妹很多,很多事情需要亲力亲为。
我父亲说在娶亲的前两年,他一个人用了一个春天的时间,刻了12000多块土坯,然后晾干入窑,那时烧窑用的煤是父亲用人力车一个人拉的。烧窑的时候先小火烧后大火,等小火烧掉砖坯所有的水分,在大火整整烧了一个星期,等土坯变成灰白色,然后进行降温、浸水,嘭的一声热气腾腾,就出窑了一万多块的青砖。夏天的时候盖了一座三间的青砖房子,旁边用土坯、稻草和泥,以及零碎的砖头垒一个小小的厨房,然后在院子里又种了两棵枣树。
我就是在这样的屋子里出生的,并在这里度过童年的时光。记忆中,这样的屋子没有天花板,铁丝在屋顶十字交叉织成格网,上面工工整整地铺上了层旧报纸,防止屋顶掉落的泥土灰尘,可这就成了老鼠的天堂。夜里,人睡了,老鼠爬上报纸做的屋顶,在报纸上噔噔地跑来跑去,留下一串窸窸窣窣的足迹声。有时候几只老鼠挤屋顶一角,像开会一样叽叽叫个不停,吵得人睡不着,这时老人会厉声骂道,老鼠们会象征性地停顿几秒,可没多大一会就又放肆起来。它们在报纸做的屋顶上哂笑、拉屎、撒尿,也不怕人呵斥,简直都快成了精。小孩子自然也害怕这些老鼠,见骂没有用,为了壮胆让自己睡着,就躺在床上大声唱起歌来。夏天汛期来的时候,房子总是漏雨,补了这块,那块又漏了,像打不完的地鼠一样。童年的时光总是飞快,父辈们常年在外,记忆中的房子总是漏风漏雨。这样的房子,因为返潮、狭窄,后来被大规模取代。但在很多人眼里饱含着乡村特色,留下一些农耕的、偏僻的、关于公共生活的记忆。”
张主任又带她们到一位40多岁村民家里,这个村民对她们介绍道:“我们过去住的房子是村里第二代房子,是红砖大瓦房,圈梁和柱子结合,瓦房和平房围合成院落。红色的砖、彩色的琉璃瓦,院子的外立面有水泥、瓷砖、彩色的碎石等覆盖。那时候第二代农民工已经介入社会,父辈和子辈们在城市里积累经验,也积累建房所需要的资本。城市里的房子钢筋水泥浇筑,外立面富丽堂皇、空间宏大,这是城市给他们的直观感触。于是,坚实、够住、华丽成为这代乡村自建房的基本原则和向往。
这代房子用钢筋水泥表达坚实,只是再也不用自己烧砖了,而是拉来砖厂烧好的红砖。谁家的儿子快到了结婚的年纪,谁家院落外就会整整齐齐码上好几堆红砖。等到农闲时雇一些本地的老乡拆老房、建新房,而拆出来的青砖就成了地基和院墙的重要部分,继续发光发热。那时表达华丽的主要方式在墙上贴瓷砖,但由于大家审美各异,墙砖的颜色形态五花八门。
盖好的房子外面光洁闪亮,可是住了好多年,房子里面都像城市里的毛坯房,弯弯曲曲地扯上了灯泡,直到孩子结婚才会认真地修正地平、吊顶、盘线。原因很简单,一方面由于资金有限,农村所有的自建房的投资都指向下一代的婚姻,老子为儿子娶亲筹建一个房子是农村婚姻关系建立的基本逻辑,盖完房子,他们又需要去城市打工,筹集装修所用的钱。
另一方面是他们对城市里的住宅没有完整的体验。往往一个住宅区建好了,他们迅速转移到包工头承包的下一个工地,城市的住宅里面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的体验毕竟有限。因而回乡建设的房子后来广受诟病,比例不和谐、造型不美观,五花八门的墙砖、审美不一的壁画,给人有一种东施效颦的感觉。但和第一代房子相比,它的确宽敞、干净、不漏雨。这类的房子在村里的占比很大,约45。
历经15年之后,这样坚实的房子也开始返潮、漏雨,而彩钢瓦的出现,将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于是乡村里的房子也纷纷带上了蓝色的帽子。很多人吐槽彩钢瓦让村落显得廉价而丑陋,掩盖了乡村风貌特色,且存在具体的安全隐患。但是这些加盖的蓝色屋顶丑陋且必要,它隐藏着乡村建筑材料选择的基本逻辑,因为它的确让房子冬暖夏凉,且造价低廉,加盖的空间正好可以放置农具。这个时期,城镇化在村子以外的远方发生着,村里更多的人去了远方,更多的故事在远方发生、发展。个体的轨迹散进城镇化的浪潮里。传统的农民经验与正在生长的市民经验、本土经验与全球化经验混杂在一起,城镇化对乡亲们的价值观改变深刻而复杂。”
看完第二代乡村依然保存完好的房子,张主任又带他们到一位和自己曾经是同学的家里坐坐,看看这个村里第三代房子。
据这个张主任同学介绍:“第三代房子是拔高了乡村的整体高度,也代表了乡建水平质的提升。房子有两耳,有弓形的窗,以及欧式的廊柱,房子造型相似又各不相同。随着环保理念的流行,原来的实心砖也变成了空心砖。和第二代房子相比,居住条件和审美水平有了极大提升,室内厕所、全封闭油烟机、自来水管这些原来城市里的功能,开始在乡村流行。
我常常以为村里的年轻人都走了,因为我所在的乡村,没有工厂和企业、没有名山大川、也没有历史伟人,30年了田地里还是种着那些作物,辣椒、棉花、玉米、小麦、大豆……,既没有外向输血优势,也没有向内挖掘的资源,我常常担心,这样普普通通的乡村,有一天会不会消失。可是这次春节回乡,走完村里每一条小巷,才发现村西头纷纷建起了两层、三层的小楼房,一个个像城里别墅一样。还是有人会回到这里、建设这里、营造这里,那一切就有希望。”
参观完这个村庄三代房子,顾春花和闫丽犹如走进一个乡村建筑博物馆,村里风景各异的建筑已经让她们眼花缭乱,根本不知道该看向哪里。
张主任陪在他们身边,一边走一边说道:“ 关于乡村的发展路径,没有终极范本,不是所有的乡村能够实现城镇化,乡村发展的终极目标并不是城镇化,每个村庄都在成为它们自己历史是万花筒,比如狂热的的农民出外打工潮、升高的离婚率、乡村教育的困境……。”
顾春花对张主任说道:“故乡的泥土,可以烧成房屋的骨骼。父辈们房子充满了艰辛和浪漫,需要泥土成坯、淬火成砖,然后用一块砖一块砖去拼接成一个小小的房子,一座矮矮的院子。子辈们的房子带着城市导向的东施效颦,虽然广受诟病,但也在摸索前进。孙辈们的房子已经在走上现代化,乡下小院有了归园田居的感觉。”
张主任带着她们又来到一个从事乡村建筑多年老工匠家里。听听他谈谈对乡村建筑看法。
老人姓陈 ,今年75岁。在外奋斗一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盖栋新房子!
老陈对她们说道:“一年前,和家人商量后,向村里提出了建房申请。旧房新建,村里的土地协管员上门,和自己仔细沟通起了建房流程。“近几年农村建房出了新规定,面积不能超过120平方米,总高度不能超过14米。此外手续要全,审批要过,建设过程中也不能出半点岔子。”土地协管员对自己说。
以前只要村子里的邻居没意见,农村的房子几乎是想怎么建就怎么建。超大面积,五六层的房屋,在当地很常见。也因此,过去农村自建房“违规” 问题不少。
土地协管员仔细核查自己的建房是否符合“一户一宅”、村庄用地规划等建设要求。资格审查通过后,村里需要召开村两委会议审议,四周邻居无异议后签字按手印,并将审议结果在村委楼公示15个工作日。之后,所有材料还要提交镇政府审批。
经过一个多月的等待,自己终于盼来了施工公示牌。去镇上领施工公示牌的那天,自己特意骑了辆小三轮,像得了宝贝似的把牌子“抱”了回来。半米见方的施工公示牌上,房屋建设人、建筑红线图、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建筑平面图、工匠带头人等信息一一在列。
把牌子往门前一立,自己喜笑颜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里,自己的房子开始动工了。
自己早年干过工匠,可还是毫不犹豫地请了个专业工匠。“建房是大事,不能马虎。”建新房,自己做足了功课:“现在的乡村工匠都得经过培训,持证上岗。找他们建房,安全和质量都有保障!”
经人介绍,自己与专业工匠师傅就建房细节和设计图纸前后沟通了4次。图纸一出,双方签订施工合同、安全质量承诺书。
往后,在房子建造的安全和规范方面,我就是第一责任人。专业工匠对自己说。
隔三差五,自己就会在工地上碰见镇、村干部。一打听才知道,市里对新建房的监管出了新规定,明确了镇村干部必须在建房过程中“四到场”——宅基地申请审查到场,批准后丈量放样到场,施工关键节点巡查到场,竣工验收到场。
村党支部书记来得最是勤快。对自己村建房中的问题,村领导要发现在第一线,解决在第一线。不能解决的,要及时上报镇“两违”办处理。“超出规定限制一厘米都不行。”在现场,村领导一看安全是否达标,二看建房每一步是否符合规定。
“建房要审批,施工要挂牌,无牌必停工。”写在村里墙上的这句标语,村里人人都会背。
自己知道,这句话可不是说说而已。村里有户人家,就因为建房不规范,公示牌被收走,整改后才能重新开工,一拖就是一个月。
“这谁耗得起!”有了前车之鉴,自己建房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
三声鞭炮后,自己房屋主体结构终于大功告成。镇里请来专业团队,对照着原先的施工红线图、平面设计图,开展竣工验收。
拿着尺子和测绘仪,测绘机构人员一一丈量房屋面积,“长105米,宽1133米,总高不超14米……”全部指标合格后,拿着验收报告的老陈一家,终于换到了新房产权证。因为质量、安全各方面达标,自己的新建房被评定为a档,并被纳入房屋结构安全监管范围。
“经过标准化改造,自己家原先的危房,变成了安全牢固的新房。自己建房的故事,就是村里自建房建设走向规范的一个生动缩影。”
顾春花和闫丽两人跟着张主任走了几家居民家里,了解了当地村民建房和建筑事情。但是对村里领导如何领导新农村建设还是不清楚。
于是在顾春花请求下,张主任告诉她们:“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管理体制,把村庄规划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所有村庄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电话,电视入户率100,电话拥有率均要达到70,基本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公路硬化率达到30,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100。基本清除农村脏、乱、差现象。村庄改造面实现以上要求,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的基本标准。
第二、村庄建设根据实际情况,以新型民居工程建设为中心,全面进行村庄整理改造、拆旧建新和建设新农村住宅三种基本模式进行村庄改造。
村庄改造:按照“一户一宅”的要求,对村庄内废弃的旧房、猪牛栏、厕所和一户多宅闲置的房屋进行全面清理。对尚可利用的房屋允许流转,对废弃的或是无人管理的建议折掉,在规划范围内重新建设。村庄整治改造:以“环境整洁,道路通畅”为基本目标,在全村全面推开“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工作,整治脏、乱、差现象。准备增设垃圾箱处,柴草垛设在村上指定位置。搞好房屋建设规划,实行人畜分离,适当完善公共设施,搞好绿化美化,建立村规民约,使村庄达到“环境整洁、道路畅通、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基本要求。
第三、建设新村:在做好新型民居工程建设的同时,将维修学校、建好村卫生所、文化活动室、阅览室。
第四、服务中心建设:坚持以建立“为农服务中心”为主要内容,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服务中心要按照便民利民、实用有效的原则发展。服务中心一般应设置村民购物、村民教育、农资供应、农技服务、文化娱乐、幼儿教育、计生医疗、信息服务等服务项目。
第五、村庄绿化:在村中“四旁”(村旁、宅旁,水旁,路旁)以绿化为主,把村庄绿化和发展庭院经济结合起来,绿化、美化村庄,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实现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100以上,把我村建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新农村。
第六、村里准备引导农户大力发展无公害大田蔬菜生产和日光温室蔬菜生产,追求蔬菜品种的多标准化,蔬菜品质的精细化,使蔬菜产业成为我村农业的一项产业。品种布局上重点黄瓜、西红柿等蔬菜品种,规划发展种植面积20亩,日光温室10亩,加强专业化生产基地建设,提高蔬菜生产的技术水平,基本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求。
第七、村里有着良好的自然风光,山水秀丽,景色迷人,适宜发展生态旅游业。今后我们重点开发生态旅游业,修建水上乐园,开展钓鱼、划船、餐饮、生态观赏农业等旅游项目,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发挥村所在区域的优势,依托新农村住宅发展农家乐旅游。
随着乡村旅游的井喷,村里现在年接待游客超过3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0万元。当地也正大力发展“后备厢经济”,建设一批油茶、板栗、葛根等现代农业观光体验园,带动村民就业创业。
乡村振兴归根到底是为了群众。,建设一个发展共享、守望相助的宜居家园,这既是农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