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出嫁
正月初十,杨家嫁女。
门前的两个石狮子脖子上早早系上醒目的红绸。
一路走来,红色的灯笼、大红的喜字随处可见。
到了杨清羽居住的院子,映入眼帘的是已收拾妥当的十余抬金漆雕花抬箱,杨清羽的嫁妆已送去尹家,这些是李氏私下又给添置的,快将院内的空地摆满。
自家女儿的婚事,自然得李氏这个亲娘得多费些心了,三房的于氏跟在一旁帮忙张罗。
说也奇怪,初六家宴之后,王氏一直没有露面,连着每日给老太太请安时也见不着人。
府里有传闻前几日夜里二房院中传出一阵摔碗砸盆的动静,第二日杨承畴现于人前时,脖颈处还有几道没遮住的血痕。
接着便是传出王氏病了的消息,病到了今日也未见好转。
杨老太太在自己院内招呼许久未见的老姐妹,老爷子则只露了露脸,只待新人见礼。
与杨家结亲的尹家是从三品的京兆尹,这门亲事怎么看都是杨家高攀了,如今杨家这头只能尽量做到再不能让旁人挑出错处。
早起到现在,前厅后院来来回走了十数趟。
上一刻还听着下人的回禀后紧皱眉头,下一瞬就已打起精神与于氏齐齐站于待客厅内与上门道贺的各家夫人寒暄说笑。
手忙脚乱时,李氏少不得暗暗埋怨几句临时撂挑子的王氏。
一身大红喜服的新郎官尹元钊长得极好,单是接亲一路,已为杨清羽惹来不少城中女子艳羡。
进门时李氏细看后更是满意的不得了,只见新郎官生得那叫一个眉目雅致,举手投足清秀如玉,这样的女婿怎能不叫人眼热?
照习俗,新郎官进门时要被拦在门口,娘家弟兄得好一顿刁难的。
杨凌舟惯爱凑热闹,一肚子的馊主意攒了许久,只等着今日想着多敲几个红包,不料大招还未放完,便被得了李氏交待的小厮给劝走了。
若不是怕被别家笑自己心急,李氏巴不得自己冲出去为姑爷荡平一切。
好容易等到新人向长辈行礼时,李氏顿时觉不到累了,盯着厅内的一双璧人,嘴角都咧到了后槽牙。
杨凌安身为兄长自得要背着妹妹上花轿的,只在见着杨清羽上轿那一刻,李氏终是还是掉了几滴眼泪。
杨家众人齐齐聚在门前,送走了杨清羽,接下来便是他们尹家该忙活的了。
只是上门道贺的各家还得招待。
“开宴!”
待到两日后清羽回门,王氏的病还未见好。
李氏对这位拿乔的二弟妹也失去了耐性,索性也不去在意她的缺席。
新婚夫妇到了杨府时,阖家老小除了王氏是都到齐了。
杨清羽看来过得不错,向祖父祖母见礼时,提及新姑爷是一脸娇羞。
杨老太太心中欣慰,眼中了然,杨清羽是家中孙辈里第一个女孩,又曾养在她身旁几年,虽说是嫁出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能亲眼见着孩子们好,便也足够了。
想着小夫妻二人还有许多人要见,故也并未留她们太久。
杨凌安与新妹婿尹元钊原就有同窗之谊,如今又成了一家人,寒暄过后便是拉着他与诸位弟妹见礼。
花厅内是妇人聊些琐事的地方。
“听闻你们成亲,就连太子殿下也送去了贺礼?”李氏拉着女儿的手问道。
杨承志虽是翰林学士,却只五品小官,若不是与京兆尹尹家结亲,太子这种身份的贵人哪里是他们所能接触到的。
当着弟妹于氏。母家亲戚的面,她自得要拿出来说上一说。
杨清羽自然晓得母亲的小心思,她成亲前家中发生的事情都还记得,进门到现在也没见着二叔母王氏隐约能猜出个中缘由,不愿母亲借着自己的亲事再开罪了于氏,只淡淡回道:“这些都是婆母操持的,我没留意。”
那是那是。
李氏不以为意,再要继续追问姑爷待她如何时,杨清羽已将视线转移到一直不发一言的杨清月身上。
“月儿,今日怎么了,可是哪里不舒服。”
杨清月对母亲王氏这几日所为原就很不认同,奈何父亲劝了几回仍无济于事,只能由得他去。
就是因着这些说不出的原因,连着她面对一贯疼爱她的杨清羽时有些不自然。
大人之间的疙瘩,李氏自然不会迁怒到孩子身上,杨清羽这已提醒,她才发觉短短几日这孩子已然瘦了一圈,看着比她这个刚操持完一场亲事的大伯母还要憔悴些。
“没没什么,有劳大姐姐挂念。”杨清月眼神飘忽,喃喃回道。
李氏带有一些安抚意味,亲昵拉过杨清月。“这孩子估计是见你嫁出去了,家里只剩她一个,一时有些不习惯吧。”
“母亲说的这叫什么话,阿宁不也还在家中。”杨清羽立即纠正,此刻厅内坐着的还有一些是李氏母家那边的亲戚,若被她们听见,怕也会因此轻视秦君宁。
若她们这些骨肉血亲都不从心底将秦君宁视作一家人,又怎么去奢求她将这里当成自己的家。
“呵呵是啊,“李氏觉出自己失言,好在这会儿老太太不在这里,赶忙圆了回来。”话说阿宁呢?方才还在这里呢,你们可瞧见她去哪里了?”
照着秦君宁的性子,凡是杨家的大场面,若没长辈传召,她是绝对不会踏出那处四方小院,为他们、也为自己自寻麻烦的
怎知过了个年,所有人都似转了性子。
先是稀里糊涂入了族谱,杨清羽出嫁那日,老太太是片刻见不着她便要人去寻她,不管见着谁都得提一嘴她新进京的外孙女儿。
这番隆重的介绍,饶是对方对杨家曾经的往事有所了解,也不会当场拂了老太太的面子。
这番苦心秦君宁怎会不知?老实配合笑了一天,脸都要僵了。
今日是杨清羽回门的日子,她站在人群中一同簇拥着小两口进了花厅。想着今日的主角都在,不会再有人注意到她,借着人多脚底抹油先溜了。
李氏母家来了不少人,几位嫂子领着家中孩子上门都要认一认尹元钊这位新姑爷。
说也是有趣,以尹家在京中的地位,这门亲事原是轮不到杨家的。
尹元钊若是个没本事的也就算了,偏尹元钊贵为尹家嫡长子还是个彬彬有礼、谦虚好学的,还未入仕前就有人家主动上门相看,更不论后来的尹元钊早早中举入仕。
若不是尹元钊早年曾投入杨家远亲门下读过几年书,与杨家是绝无可能扯上干系的。论说起来,这门亲事还是那位远亲给牵线搭桥的,也是因着这个缘故,李氏一直对侍奉杨老爷子心虔志诚。
攀上个好亲戚,李氏可不得要顺带着提携下母家。
厅内里笑声一片其乐融融。
进出都是炭火烧得热意炕人的屋子,还是出来走走,人更舒服些。
秦君宁抱着手炉裹着厚斗篷暖袖,一片萧瑟之意的的园中逛了这样久也觉不出丝毫冷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