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家父刘皇叔 > 第109章 合作

第109章 合作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孙乾来到许县后便被曹操派人安置在馆舍内,不得随意外出,他也正啧啧称奇,想起了那日西行雒阳,途径此地时,刘登随口说的一句望气之言,没想到竟然真的一语成谶。

    就在他感慨之时,曹操已派人将他接至府中。

    孙乾先是奉上了刘备的贺表以及击破袁术、保卫地方的捷报等奏疏,然后静静地坐在一旁等曹操看完。

    “袁术拥兵数万,坐守江淮,麾下强将不少,刘玄德不过万余人马,新练之兵,是如何破敌?”曹操反复翻看着捷报,觉得上面写的还不够详细,好奇的问道:“公祐不妨细细说来,总不会真是吕布出兵了吧?”

    他一副随意的样子,却让孙乾打起警惕,曹操和吕布之间有着深仇大恨,他可不能说错话。

    “曹公睿鉴,此战多是诸君运筹帷幄,将士效命,上下齐心之故。”孙乾自忖战事的具体过程不用说曹操也会自行打听到,没有隐瞒的必要,故而坦诚的将大概的经过说了出来。

    其中不乏大量夸大其辞的内容,极力吹嘘刘备军是如何的神机妙算、骁勇善战,以一敌十云云。

    曹操闻言笑了笑,不置可否,他可不信刘备麾下真是什么神兵天降,但要说通篇的谋算,从料到吕布解围开始,到安排关羽抄袭纪灵后路,衔尾追击等等一系列操作,环环相扣,料敌于先,确有不少可取之处。

    以他对刘备的初步了解,对方是没有这个谋略的,而对方身边的人却又没听说有这方面的大才……

    曹操忽然想起了一个人,半开玩笑的问道:“这回你家公子怎么没跟着过来?”

    孙乾一愣,没想到对方居然惦记着刘登,忙回答道:“公子近日正潜心读书,说是要先读万卷书,然后再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曹操细细咂摸了一下,点头说道:“刘升之好志向。”

    侍坐在下首的曹昂听到这里,有些坐不住了,负气之下,正要说话,却被曹操一个眼神止住了动作。

    “你家将军的奏表与书信我都已经看过了,他尊奉朝廷,始终如一,此心此迹足可褒扬。如今朝廷暂以许县为都,颍川郡便如同京畿,周边郡县皆负拱卫之任,他这个豫州牧可不要见怪。”曹操转动着鹰隼般有神的眼珠,重新看向孙乾。

    孙乾忙拱手说道:“不敢,刘使君向来以中兴汉室、匡扶社稷为己任。昔日朝廷板荡,天子不安,刘使君常西向泣泪,恨不能提兵护驾。今幸赖曹公扶持,君臣得以暂安,刘使君感激欣慰之余,特遣在下为使,代为转陈;我军愿为藩屏,自陈国以东,公可无虑也。”

    “喔?”程昱诧异的看了过来,慢条斯理的插话问道:“那汝南呢?”

    “听闻李通已率部曲投效朝廷,被曹公拜为中郎将,守汝南西界。既如此,刘使君愿上奏表,将汝南郡西部分设阳安郡,任由曹公调遣。”孙乾神情平淡,一字一句的说出了来时开好的条件:“如今袁术仍有兵马盘桓于汝南、沛南等地,此人野心昭著,我军愿为曹公将其逐出豫州,还一方安宁,这也是刘豫州应尽之责。”

    眼下的汝南郡分成了两个势力,以西的部分是李通所镇守的阳安等县,以东的大半部分仍在袁术麾下的孙香手中。

    在没有解决刘备这一不稳定因素之前,曹操还不想贸然与袁术开战,听到刘备主动提出与袁术交兵,鹬蚌相争,他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

    “刘玄德能有如此之志,事成之后,我自当上表朝廷,以彰其功才是。”曹操笑着抛出一张不要钱的空头支票。

    汝南的边界已经划好了,董昭直接问到了最关键的问题:“那陈国呢?”

    “我军最远只驻于武平。”孙乾看向曹操,轻声说道:“为曹公守卫封邑。”

    “哼!”董昭冷笑一声,直接说道:“你既然知道武平是曹公封邑,自然就没有假手于外人的道理!”

    “什么外人?”孙乾装作听不懂的样子,反唇相讥道:“刘使君与曹公俱是朝廷大臣,刘使君是朝廷封拜的豫州牧、安东将军,本就有治豫州属郡县之责。莫说县侯封邑,便是藩王封国,也可治得!”

    董昭被对方拿话一堵,气得伸手指着对方,道:“你……”

    “既然如此,朝廷也当在陈国驻兵。”程昱摆了下衣袖,止住了董昭将出口的气话,冷静的说道:“这也是为了拱卫许县。”

    “陈国境内本就安定,驻兵扰民,更加不美。何况陈相贤明,治国有方,倘若驻兵,岂不说朝廷不信其能?”孙乾语气坚定,从容不迫的说道:“至远只能驻兵长平、扶乐,不得驻于陈县。”

    孙乾话里的潜台词很明显,如今刘备既让了一半的汝南和大半部分的陈国,既是为了让朝廷有足够的‘安全感’,同时也是划出缓冲区,让双方的基本利益得以保障,并不代表是怕了曹操、在这做割地求和的事情。

    真要干起来,刘备也不介意与曹操真刀实枪的争一争陈国的归属。

    “孙君是不信朝廷天兵,守不住区区一个陈国了?”程昱话里话外透着一丝威胁。

    孙乾也浑然不惧,针尖对麦芒的说道:“我军新胜袁术,士气正盛,皆欲以保卫豫州自效,何劳朝廷干预?莫是不信地方郡兵?”

    “好了。”眼看这两人就要当场掐起来,曹操轻咳一声,收回了众人的目光:“刘玄德既然能击败袁术,自然可以守卫本土。但天子驻跸许县,完全之安,不可不慎,依我看,长平、扶乐、阳夏三县由朝廷派兵,武平、苦县与柘县则还是由你们来驻守,至于其余三县,还是交给骆俊吧,他的能力,朝廷是信得过的。”

    就这样,陈国九县被分成了三部分,东部归刘备,西北部归曹操,剩下的南部则归属骆俊。

    骆俊原本还是郡国之相,几句话后,势力就缩水到三个县,他却没有任何反抗的资格与实力,这就是弱者要生存所应付的代价。

    有了骆俊、李通等人作为缓冲,许县东、南两个方向可以算是安定了,曹操稍感满意,然后又感慨道:“吾生平之志,只愿为征西将军,为国建功。怎奈时运如此,竟荷兴复之任!千钧之重,乌获不能举,众人齐一,则百人尚有余力。我身边急需一名帮手,与我志同道合,共担大任,刘玄德有雄才,从此东南之事,便托付于他了。”

    孙乾未料到事情会如此顺利,他还以为自己得抬出袁绍的威胁才能成事呢。

    “曹公忧国家之危,悯百姓之苦,功高卓著,乾实深服之!”孙乾离席下拜道,在他看来,曹操未尝不是一名有大胸襟的志士,只是与刘备风格不同罢了。

    随后孙乾又趁热打铁,拿出一份表奏张辽为鲁相的奏疏,曹操看后,想也不想就同意了,甚至还夸刘备一心为公,不用私人。

    这让孙乾受宠若惊,高兴的退下了。

    不单是董昭,就连程昱也不理解了,忙问道:“张辽是吕布所属,此前吕布也曾上疏为其求官,明公都置之不理,如今为何刘备上疏,反倒允准了?何况鲁国位置险要,毗邻兖州腹地,怎能授予张辽?”

    曹操冷笑道:“正因是刘备荐举,所以我才封拜张辽,若是吕布……哼。”

    “明公是想让刘备与吕布再度失和,为此事生龃龉、以至于相争互斗?”董昭率先明白过来。

    曹操点了点头,说道:“刘备东有吕布,南有袁术,他的境况,不比我的容易。”

    董昭担忧的说道:“可那刘升之并非易与之辈,刘备本就不凡,又有其子相佐,恐怕……”

    恐怕会养虎为患。

    曹操眼睛眯了眯,显然是也想到了这个,但如今的形势,袁绍在北、吕布在东、刘表与袁术在南,若再树刘备这一劲敌,他的境地就更危险了。所以是迫于这样的形势,才促使两家联合,而不是曹操真的想与刘备并肩作战。

    他一时也不好对刘登做什么,只得叹道:“一切只待明年出兵讨平张绣,解决许县西患,巩固朝局。届时无论向东、向南还是向北,讨袁、讨吕还是讨刘,局势都将大不一样。”

    “阿翁!孩儿愿做先锋,为阿翁讨平张绣,然后我再去会一会那个刘升之!”曹昂迫不及待的起身说道,他从刚才就忍不住了,刘登究竟是什么人物,竟让他最尊敬的父亲如此慎重。

    “好!有你这话,我心甚慰。”曹操不想打击儿子的积极性,笑眯着眼鼓励道:“你自用心学习兵法,今后多的是你用武之地!”

    董昭见状,也在旁夸赞不停。

    曹昂像是得到了认可,高兴的笑了起来。

    程昱这时还有些放不下,垂眉说道:“但鲁国到底是……何不改封彭城?一样也能挑起他二人不和。”

    曹操收起了笑,摇头说道:“刘备表奏的是鲁相,我若改为彭城,吕布、陈宫岂会不知这是离间之计?”

    “可是……”程昱还欲再说。

    曹操立即接口道:“如今朝廷威权已堕,天下人各行其政久矣,一封诏书就能得到的东西,实在不多了。”

    言外之意,就是即便让张辽做了名正言顺的鲁相,其也未必能从曹操手中夺走鲁国。

    如果单靠诏书就能从别人手里拿走地盘,那天下早就太平了。

    程昱听到这里,这才放下了心。

    曹操看到了程昱的忠诚,想到对方一直竭尽才智的为自己效力,想了想,便说道:“兖州是我起家之地,失而复得,最为珍视,今后我将常驻许县,兖州之事,非得托付心腹不可。”

    话说到一半,他故意顿了顿,紧盯着对方:“仲德,我欲请诏拜足下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如何?”

    程昱大喜过望,但又深感责任重大,上一个被曹操这样交付重任的,还是张邈、陈宫等人,如今曹操不将兖州交给自家人,反倒交给他,可谓是极度信任。听对方话里的意思,若非他是兖州人,恐怕直接就是兖州刺史了。

    “谢明公厚爱,信重如此,在下自当竭诚效力,为明公守好兖州!”程昱离席拜倒。

    曹操点了点头,他向来是用人不疑,何况兖州人心未安,安排忠心有能力、在本地又有名望的程昱驻守兖州,负责河北、徐州、豫州等方向的防务,比安排任何亲族的效果都要好。

    “君既如此,我无虑也。”曹操一语双关。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