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忧心
刘登果然提起了兴趣,他再度确认道:“他是河内人?是河内温县么?”
裴潜觉得刘登的关注点好像有些不对,但还是点头说道:“是河内温县人,当初关东联军以讨董卓,聚集在荥阳及河内等地,不少兵卒劫掠当地,司马子华便在那个时候负母南奔。”
“喔。”刘登几乎可以确定司马芝就是河内司马氏的一员,但看起来与司马懿一家关系并不如何亲近,不然当年司马朗带全家逃难时怎么没带上司马芝?
刘登注意到裴潜忐忑的神情,心里顿时明白对方的想法,加上他也需要树立自己重孝的形象,于是对司马芝表现出了超过王粲的热衷:“此人真是一个孝子!却不知他为人如何,有何才干?”
“此人忠诚坚贞,不徇私情,善于断案明狱,面指人过,退无异言,以慎独知礼闻名。”裴潜立即打起精神,张口夸赞起来,他算是彻底明白刘登是实用主义者,不喜欢王粲这样的虚浮文士,而司马芝就不一样了。
刘登于是点了点头,说道:“既是如此才士,岂能碌碌无为?文行,有劳你修书一封,派人往荆州招徕,他若是肯来,一方县令不在话下,今后也大有施展他才华抱负的时候。还有王粲,我早已听闻其人文采斐然,也愿一见。”
他到底还是考虑到王粲的家世与名望,不能真的置之不理,花瓶也有花瓶的用处。
裴潜高兴的说道:“都尉志向宏远,慎于择士,务于求贤,必能匡济华夏,潜愿效力于使君与都尉麾下,以实现往日夙愿。”
“你啊。”刘登伸手指了指裴潜,好笑的说道,他如何不明白对方的言外之意?既奇于对方的敏锐,又联想到随着刘备势力的扩大,手底下的人也开始有所分化了:“你我之间,性情颇有几分相似之处,真是让人相见恨晚。”
由于从小所受的家庭环境影响,裴潜的性情很是不羁,又聪明机灵,善于在常人面前装出一副正经模样,在私下与朋友结交时又是无拘无束。
今日让刘登见到裴潜最真实的一面,裴潜个人也是下了功夫的,好在他对刘登观察的足够透彻准确,此举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接着,裴潜带引刘登去了另一侧的偏屋里,见到了刘备的掾属诸葛瑾、吕岱等人。
诸葛瑾相貌清癯,彬彬然有君子之风,为人恭敬谨慎,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很好;吕岱的风度则是稍逊一筹,表情有些僵硬,但胜在极具器干,右手习惯性的捏着、作握笔状,看就是个干吏。
刘登一直都很想与这两人好好聊一下,可惜一回来就遇到与纪灵交战的大事,最后竟耽误了下来,眼下瞅住机会,他立即与对方交流了起来。
“子瑜,我听闻你还有兄弟姊妹四人,不知现在何处?”刘登为了拉近关系,明知故问道:“你如今也算安定,何不将家人一起接来团聚?”
“承蒙公子挂心,舍弟舍妹四人数年前便与叔父南下。后家叔从豫章太守任上离职,因与荆州牧刘公有旧,故往投奔,彼等也随从依之。”诸葛瑾不紧不慢的说道,清澈的双眼看了下裴潜,复又看向刘登:“此前从裴文行口中得知,舍弟等人尚在南阳躬耕读书,拜师于名儒,起居也算安静。”
刘登闻言沉吟一会,此刻的诸葛亮也才十五六岁,正是学习的关键时期,自己身边有诸葛瑾,想把他弄过来其实也不难,但就怕会打扰了对方的成长。
反正这个年纪来了也帮不上什么,倒不如顺其自然,让他在荆州打好基础……以后未尝不是一招好棋。
“听闻荆州有宋公、司马公、庞公等名儒宿老,研经问典之风大盛,实乃乱世中少见乐土。贵兄弟能在荆州受教,衣食无忧,怎说不是一件好事?”刘登轻声笑道,至此也暂时熄了招徕诸葛亮的心思,说完这些,他笑着看向诸葛瑾:“都说长兄如父,你身为兄长,虽然不在诸兄弟身边,也需时刻问候,联络兄弟之情才是。”
诸葛瑾拱手作了一揖,温声说道:“谢公子体谅,只是家叔曾是荆州牧刘公属吏,如今又……”
“无妨,虽然认识不久,但你的品性我是信得过的。”刘登摆摆手,知道对方在顾虑什么,笑着说道:“阿翁也是宏量之人,你不必顾虑那么多。”
诸葛瑾会意一笑,通过这段时间的接触,他也知道刘备的确是那种胸怀坦荡的人,不会因为自己向荆州寄家书而顾忌什么。
在与其他掾属一番交流下来,刘登开始摸清了诸葛瑾是什么样的人,对方的情商很高,性格温和宽容。
虽然才来刘备麾下不久,但人缘却是极好,没有一个人说他坏话、嫉妒他的,反倒都是称赞对方的品性出众。
但要说具体治军理政的才能,诸葛瑾就比不上吕岱了。
吕岱原是广陵郡县吏,与避难南奔、中途被刘备布置在江淮一带的招贤馆舍招待的诸葛瑾不同,吕岱是主动慕名来投,托招贤馆舍引荐至小沛的。
问到这其中的缘故,吕岱的回答是:“不敢相瞒,在下见广陵一地,处之于徐扬之间、江淮之中,既多兵燹,又肆匪患,故早有逃离之心。本欲渡江至吴,谁知听闻刘使君在淮上设置馆舍,优待流离士人,求贤如渴。我早知刘使君声名,如今更见实迹,岂有不起投效之心,矢志辅佐的?”
刘登恍然,更惊奇于吕岱的敏锐洞察,竟然能发觉广陵不是久居之地,能事先找好退路,这个眼界可不多见。
“原来如此……”刘登心里转着主意,随口将自己在刘备刚被吕布背袭时想好的南取广陵、进图江东的战略说了出来,虽然这个战略仅止于口头上、并未被采用,如今也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但说出来后,还是让吕岱眼前一亮。
“如今扬州刺史刘正礼不敌孙策,弃丹阳而逃豫章,江东之地不日易主。当日公子若说动刘使君,整顿精兵南下广陵,早图江东,未尝不能建有殊功。”吕岱心里盘算着,最后还是想到这个战略的不足之处、以及刘备曾尝试攻打广陵却无功而返的事,叹息道:“可惜时势不利……”
刘登却是笑笑,他早已习惯了计划赶不上变化,眼下这个情况也未尝不好,与其在江东与孙策争锋,倒不如在豫州多刷刷袁术经验包。
抛开这个废弃的计划,刘登与吕岱之间关于军事等方面有许多共同话题,畅聊之下,刘登对吕岱是越看越喜欢,想将其收为己用的心思也愈加坚定。
此前刘登身边还有个田豫为他出谋划策,但现在田豫已是谯令,新官上任,屯田、安民、赋役等各种事情忙的他脚不沾地。
刘登也不便任意指使对方,然而他作为都尉,手下有徐盛、关平等几百人,身边还是缺一个专司文书、筹谋计略的人才。
看着年长他二十岁、精明干练的吕岱,刘登暗自起了挖自家老爹墙脚的想法。
另一侧,刘备招来陈群后,将刘登的献计与之说了一遍,陈群听后大为肯定,认为交好曹操,联弱制强,对当下的刘备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出路。
“你也这么认为?”刘备捻须沉吟道。
陈群当然要表示支持,如今曹操控制了颍川,若是曹刘两家交兵,也会有损陈氏的利益:“如今曹操已辅佐朝廷迁都许县,奉天子以讨不臣,使君正应与之交好,联手以定天下,不比交好袁公以抗朝廷更得大义乎?”
刘备捻着颌下胡须,眉头微微皱起,似乎颇有微词。
“使君……”陈群以为刘备还没转过弯来,忙出声劝说道:“公子才智卓然,自海西至小沛、自小沛至朝廷,都是谈笑间而定大事,可谓人杰矣。使君有此麟儿,能助我军屡建奇功,匡扶天下,正当欢喜,何忧之有?”
刘备叹了口气,缓缓说道:“阿升的才智我是知道的,他适才提出的计策,合纵连横,即便是战国策士也不过如此。可我担心的却是……”
他担心的是刘登的那一番言论,把‘利’看得比‘义’还要重,重视谋略而忽视仁义,即便结果是好的,但过程却并不为刘备所接受。
“以利而合,终以利分……方今士大夫,无不以仁义为重,可他却不以为然。”刘备说到这里,话头一顿,着眼看向陈群,见对方神色如常,不由暗自松了口气,继续说道:“我实忧心于此,想着过两天,左右无事,命其多往尊家君门下求教。多学些经义,知道些先贤教诲,或许就知道义利了。”
陈群听了一愣,心想刘备以前在道上混的时候确实靠得慷慨仁义博得了名声,聚集了一批游侠剑客,此后又是靠着这个名望一路从平原、青州、徐州走来,才逐渐有了这片天地。
刘登虽然看重谋略利益,但也只是分出了先后轻重而已,并不是不知仁义,刘备这样会不会太苛刻了?
但听到对方让刘登多与其父走动,陈群心里还是很乐意的,轻轻点了点头。
其实刘备顾忌着陈群的身份,有许多话没有说出口,在他看来,刘登诚然是年纪轻轻,靠着算计利益得失而立下这么多功绩,难免会尝到甜头无法自拔,甚至不把世人所看重的‘信义’当回事。
他想靠仁义王道、堂堂正正的取天下,想通过这个方式来实现他匡扶汉室的理想,阴谋霸道也只能是不可多用的辅佐,而刘登的路子却与之迥然不同,完完全全的一个现实、功利主义者。
在刘备看来,这不是一个好兆头。
尤其是在次日,孙乾临行前向刘备告别时,刘登突然提议举荐张辽为朝廷正式封拜的鲁相,以分化离间吕布部众,还是那一套‘以利相合,终以利分’的理论,让刘备更是眉头微皱。
直到陈群在底下将视线看过来,刘备才回过神,勉强同意了刘登的建议。
至于刘登进一步打算找刘备索要吕岱时,被刘备一口回绝。
随后刘备找了个由头将刘登责骂了一通,将其麾下义从都交给徐盛打理,勒令其全心侍奉陈纪,静心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