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家父刘皇叔 > 第82章 新宫

第82章 新宫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这时长水校尉毌丘毅与谒者仆射裴茂相继走来,在拜祭完周忠以后,便与刘登到一处静室简单叙了一会话。

    “升之,那几天因为军中缺粮,我麾下的匈奴人都在闹事,不听管教,好不容易才稳住,可再想调令他们出兵却是难以成行,所以在升之攻打胡才时未能出手相助。”毌丘毅主动解释道:“现在说来倒是有些惭愧,此等大事,理应与升之共担才对。”

    “不敢当,此事因我一人而起,本该由我承受,我岂能再将毌丘君拉进来?”刘登说道,他想起被他拉下水的伏完,对方能力不行,但责任倒是洗脱得极快,那天在朝中除了董承,倒是没有其他人对他提出指责。

    毌丘毅点了点头,说来他现在这个长水校尉还是托了刘登的帮助,一直以来都没有还上这个人情,打胡才时又没帮上手,让他有些过意不去。

    裴茂此时接话说道:“来时我路过尚书台,听到了一件事有关于你。”

    刘登心里好奇,看向裴茂。

    “天子有意诏拜升之为卫士令,掌宫门卫士。”裴茂说道。

    卫士令与刘登现在的右都候都是六百石,职权也差不多,不过是离天子更近些,从院里巡逻的变成了看守宫门的,也不用担心和左都候李堪分权,但这算什么封赏?还是说天子对他的补偿?

    刘登摇了摇头,拒绝说:“周公的丧事要紧,我既然是以子侄的身份代为治丧,就该以子侄的身份尽孝。等陛下迁居新宫、朝局稳定以后,我会上书请辞,护送周公灵柩回乡。眼下这卫士令,我会上书拒受。”

    “你要回豫州了?”毌丘毅吃了一惊,他还想继续与刘登合作抱团的:“留在朝廷不好么?天子如此信重于你,可是人人都称羡啊。”

    裴茂倒是看的透彻,他早知刘登不会再朝中久留,心里也有获取刘备这等地方实力派支持的想法,便也不劝,只说:“回去也好,以你之才,在州郡或许更合适你建立功业。”

    刘登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临近八月的时候,豫州刺史刘备再度派遣孙乾从陈国、梁国等地调集了粮草,送达雒阳,如及时雨般、立即解决了朝中愈加严峻的粮食问题。而荆州方面,张绣也接受了贾诩的建议,与刘表冰释前嫌,驻守宛城,南阳的道路由此畅通,荆州的粮草也开始陆续北上运送到雒阳。

    天子大喜过望,并录刘表前后助修宫室、贡输军资之功,命持节督交、扬、益三州,委以东南之事,又诏拜刘备为豫州牧,增加食邑。

    得到豫州、荆州供奉的朝廷总算恢复了元气,百官再也不用蹲墙角拔野稻子了,很快张杨与董承也适时地传来好消息——新宫室建成了。

    于是在好吃好喝休养几天后,朝廷君臣们于八月初八,这个由太史令王立推算出的吉日,君臣来到修在南宫故址上的杨安殿。

    杨安殿,顾名思义就是朝廷全靠张杨才得以安定,于是才修的殿。虽是张杨有意自夸,但实事求是的来说,张杨确实在朝廷东归过程中居功至伟。若是没有他,朝廷便无能制服白波诸将,不说回雒阳,半路上估计就饿死了。

    但在刘登看来,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别具意义的新宫室,张杨未免也太‘张扬’了。

    “……新宫室出钱出力最多的是刘表,按理说应该叫表安殿,或者表扬殿才对嘛。”刘登站在宫门口,抬头看着匾额,忍不住吐槽道。

    这时君臣们都兴冲冲的逛着这座不大的新宫室,大家都很开心,谁也没有在意这个殿宇的名字,也没有人在意守在门口的刘登。

    “快别在门口说了,这殿里有回声。”徐盛小声提醒道。

    新宫殿建成了,朝廷回到雒阳也有旬月,再拖着不给封赏,别说杨奉,就连张杨都要闹脾气了。

    在杨安殿建成后的第二天,才美美的住了一晚的天子就召见了太尉、守尚书令杨彪、司徒赵温、司空张喜三人。

    “明日就要封赏有功,我等今日就将名册再看一遍,好让尚书台提前拟写诏书。”天子坐在气派的殿内,看着眼前这三个一路侍奉,从雒阳到长安、又从长安到雒阳,不离不弃的忠臣们,感慨说道:“如今先是以稳定军心为重,待他日再予以诸公封侯爵赏。”

    封赏也有个次序先后,天子本心是想将三公排在第一位,但这么做必然会招致杨奉等人不满,若排在诸将之后,又有失体面,所以君臣商量好,将其分成两批错开,先封赏杨奉等人以安其心。

    杨彪等人知道天子的爱护之意,心生感动,连连谦词谢过,表示无私奉献是传统美德,效忠天子是为臣者应该的,咱几个跟杨奉那些人不一样云云。

    天子也很欣慰,这些人一不擅权,二不失礼,三不昏聩,能有他们辅佐,实在是大汉之幸。

    “仰承陛下之睿鉴,臣等对封赏名册并无异议。”赵温慢悠悠开口道:“至于对右都候刘登的封赏,臣以为……”

    天子以为赵温还是会提出反对意见,正要开口,没想到对方居然改了口风:

    “刘登此人颇有智计,能以黄门侍郎之职侍奉陛下左右,赞襄顾问,臣以为可。”赵温突然一改先前拒绝过度提拔刘登的坚决态度,转而支持道:“如今朝廷逐渐安定,要想四方效命,修德理政之余,还得将兵权收归朝廷。”

    张喜疑惑地说:“赵公,杨奉等人势强,朝廷所依仗的不过长水、剑戟以及董承等麾下二千余人,收诸将兵权一事,最好还是从长计议啊。”

    “老夫不是在说杨奉,而是说刘登。”赵温定定地说道。

    杨彪察觉有异,轻声道:“刘登?”

    “刘登麾下剑戟士,虽属朝廷兵卫,私下仍称义从。前次捕杀城中乱兵、与胡才攻战,未有诏书而一呼百应,可见其号令之严,远甚于朝廷诏书。”赵温沉声说道:“此人深得军心,臣曾言,若其为祸,必较杨奉诸将更甚!”

    “司徒言重了,刘升之父子忠诚为国,断不至于此。”天子为刘登说起了好话。

    杨彪也接话说道:“是啊,刘升之聪明仁义,跟随陛下以来从未有过不敬,赵公或许是多虑了。”

    “陛下又何妨一试呢?”赵温跪坐在席上,身体微微挺起,目光看向天子:“索性陛下有意拜其为黄门侍郎,不若就趁此机会,收其兵权。将其麾下兵马打乱散布毌丘毅、李堪等将,若刘登果真忠悃,又岂会在意于此?”

    “君臣之间,不该轻疑,又怎能故意试探?此非明君所为,还望陛下……”杨彪太明白刘登对麾下部众的看重了,也能预见到这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想劝说天子不要采纳,可他却见到天子居然有所意动。

    “司徒所言……倒是有几分道理。”天子若有所思。

    杨彪急忙说道:“陛下,刘登长于军略,善于练兵,若调为近侍,朝廷恐失一良将啊。”

    “我知道他的能耐。”天子奇怪的看了杨彪一眼,在想对方为什么反应如此大,难道是因为和刘登关系好?他记得当初跟杨彪说起自己想让刘登担任黄门侍郎的打算时,对方也没有多反对,怎么赵温一提到要借此剥夺刘登兵权,杨彪突然就提出异议了?

    天子本就敏感,心里也不得不多想,他没有理会杨彪的劝说,口中接着道:“……正因如此,我才更需要知道他的忠诚。”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