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家父刘皇叔 > 第68章 殷勤

第68章 殷勤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殿中,杨彪留下来正试图向天子解释:“今日本是让杨奉等人彼此争功,各自离心,以效当年管仲二桃三士的故事,陛下何故又带出刘登?殊不知陛下一言,险些坏此筹算,更无异于将刘登置于火上。”

    “是这样么?”天子此刻回过神来,认为自己刚才的举动是有些孟浪了,但他率先想到的是计策是否有效:“那如今怎么办?倘若他们三人仍彼此联合,朝廷无法将彼等分而化之,今后他们还会继续闹出事端来。”

    “陛下且宽心,方才臣观其神色,皆有惊有怒,可见计已见效。”杨彪神色安定,抚须道:“只是刘登这边……”

    “他那边如何?无非是让朝臣有所准备罢了,到时候我想让刘登担任黄门侍郎,侍从左右。”天子松了口气,浑不在意刘登此刻会沾上什么麻烦,仍得意于自己刚才的灵机一动,迫使三公同意了自己的意见,这可是不多见的事情:“杨公,话已至此,可不许再谏阻我了。”

    天子执意要把刘登捧得高高的、把最好的赏赐给对方,却没想过这是否是刘登当前所需要,更没想过树大招风,杨彪知道天子有时候性情执拗,对此也只能无奈的叹了口气。

    “我记得孝昭皇帝时,身边侍中金赏、金建也才八九岁,年纪与其相若,这也是有先例可循。不让刘登担任侍中,已是照顾诸公情绪了,也是为刘登今后的升迁留下余地,让他做黄门侍郎再合适不过。”杨彪已经没有说话了,可天子还是饶有兴致的说着。

    金赏、金建的父亲是托孤大臣金日磾,刘备父子能和他们比么?何况孝武皇帝时的侍中只是近臣加官,给皇帝端虎子,地位也没有现在这样贵重。

    杨彪在心里忍不住反驳,他已经能预想到那些朝臣会怎么看刘登了。

    董昭在朝会时一眼看出了三公针对杨奉等人设下的的计谋,但装作不知,来到杨奉营后还明知故问道:“将军这是怎么了?因何事动怒?”

    杨奉刚一脚踢翻了桌案,怒气未平,看到董昭进来也不客气,径自招呼道:“我因何事动怒,你难道还不知道么?议郎,你……”他素日还是看重对方,最后没有发作,说道:“你先坐吧!”

    董昭嘴角勾起一抹笑,也不介意营帐中狼藉的地面,慢悠悠走到杨奉下首处坦然坐好:“今日居然不见胡将军。”

    “他献殷勤去了,说是要快些将宫室建好,宫室早日建成,也能早一日封赏。”杨奉讥讽的说道,在空荡荡的席榻上坐好:“居然还亲自带兵入城帮工,以为自己做这些能让天子看到,事后封赏时可以多计一份功么?哼!他手下的兵还有一半是我给的呢!”

    “那将军大可以将他叫回来,再不济,勒令那些兵马不去不就好了?”董昭轻声说道。

    “哼!他自要去献媚,我为何要拦他?且看他在张杨、董承哪里会有什么好脸色看。”杨奉不怀好意的说道。

    董昭知道杨奉其实并不笨,只是思虑的不够周详,喜欢意气用事罢了,但就这份才智,也是白波军诸将当中的佼佼者了:“原来如此,张将军等人营造新宫已有两个月,眼见将要建成,又岂会让旁人分走功劳?将军真是英明。”

    杨奉得意的笑了一声,但转瞬苦着一张脸说道:“诶,要不是赵温他们突然说了这么个主意,哪里还至于……议郎,你说,朝廷当年受制于李傕之手,是我先举兵反正,攻打李傕,之后又护送朝廷东迁,一路上吃尽了苦头。如今麾下兵马也最是精良,难道就不配得个首功么?”

    “将军当然是首功。”董昭迎合的说道。

    “可为什么赵温又要说那种话!”杨奉十分不满的说道,今天这次让他彻底的感到寒心:“我知道,他们一直在防着我,可没想到来雒阳以后,居然再不掩饰了!”

    董昭在一瞬间流露出惊讶的神情,似是没想到对方会看得这么透彻。

    然后杨奉转口便说:“什么粮草困难?今后军中的粮草我只管我自己,他们要用就去找张杨、董承他们去。既然不想让我占大功,我倒要看看他们下个月会饿死几个!”

    “将军把粮草都拿来了?”本来云淡风轻的董昭震惊的说道。

    “朝会之后就取来了,来时的路上这些粮草本就是归我等调配的,不过是派人去拿了而已。”杨奉无所谓的说道,在他看来自己建有这么大的功劳,把粮食抓在手里又怎么了?

    这个兵荒马乱的时代,粮食才是硬通货:“韩暹、胡才他们也都派人拿了些,现在府库里可能剩下不多粮草,朝廷有那么多人,也不知道能吃几天……”

    董昭听杨奉话里的语气,似是打算最后以粮草来胁迫朝廷低头,这样确实不失为一条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好计策,真不知道杨奉气到头上了还能想出这样的法子。

    他有心提问,但此刻他正是带着另一项重要事情,便停止了好奇,开口说道:“将军应当知道,虽与韩暹、胡才等人同出白波,但袍泽之情远逊于名利,直到如今,此二人仍对将军心有不服,时刻想着一争高下,眼下朝廷封赏还未下来便已如此,倘若……”

    “议郎想说什么?”杨奉知道自己并不被韩暹、胡才等人认可的原因,还是他当年是白波贼时投降了李傕,并帮助李傕来攻打他们,因为这次‘背叛’的经历,让韩暹等人久久不能忘怀。

    董昭转身正对着杨奉,拱手说道:“将军虽然兵马强壮,但却为朝廷、张杨等人掣肘,眼下支持朝廷的兵马也有四五千人,与将军麾下实力相当,而韩暹等人又非完全服从将军。既做不到势倾朝野,又引人注目、成为他人眼中大敌,将军可有想过之后该如何么?”

    这一点杨奉确实没想过,要是撕破脸打一仗吧,会打的两败俱伤,要是就这么下去,迟早会把他排挤、憋屈死。

    “在下这里有封信,不知将军可愿一看?”董昭说着从怀中取出一份信件,递给杨奉。

    杨奉接过了信件,拧着眉看着上面的内容,没看几行就抬眼看向董昭,神色有些狐疑。

    董昭立即恍然,他忘记杨奉不识字了,嗨,早知道随便写点了,他忙干笑着说道:“让我为将军读一遍吧。”

    他重新拿回信件,假模假样的读了起来,内容大致是仰慕杨奉的威名,认为他解救天子与危难之中,千里护驾回归故都,其功劳无与伦比。

    可如今天下不得安宁,朝廷微弱,作为臣子的就应当联起手来重建秩序,恢复太平,但这不是一个人就能做到的。心腹与四肢要互相依赖、缺一不可,若是双方联手,一为外援,一为内应,相互接济,则天下就没有不能平定的。

    落款的人是:兖州牧、镇东将军、费亭侯曹操。

    杨奉知道曹操这个人,早在安邑的时候他就通过董昭收了曹操不少好处,对其大有好感,甚至鼓动众将推荐曹操坐上了镇东将军、费亭侯的位置。此次没想到曹操听说他来了雒阳,又写了封信过来,信里居然是提出结盟,这可是瞌睡时有人送枕头。

    “兖州的军队就在许县,有兵有粮,朝廷就应当倚靠这样的大臣!”杨奉兴奋的说道,他已经可以想到在朝廷粮尽的时候,自己靠着曹操拥有充足的粮食,有了这些粮食他就可以收买、打压各方势力,获取最大的话语权。

    朝廷又如何?给不出粮食,底下谁还会听他的话?

    “是啊,若是诏曹将军入朝,必成将军一大助力。”董昭附和说道,他其实很早就暗自投靠了曹操,从他说服张杨在河内为曹操的使者让开道路、使通关中开始,到自己入朝后替曹操写信给李傕等人,献殷勤示好。

    虽然与曹操没有正式见过面,但说他是曹操的第一迷弟加舔狗也不过分。

    杨奉此时笑容一滞,警惕的说道:“召他入朝做什么?我看不必了,让他今后多送粮草来就好了,我自会向朝廷请命,给他封赏。他信中不也说了么?今后我在朝中,他在兖州,互通有无,死生契阔,相与共之。 ”

    他现在是朝中兵马最强的,在没有威胁的情况下,杨奉可不愿意拉个强援进来与他分享权力。

    董昭没想到杨奉在这种事上精明无比,他愣了好一会,见杨奉暂时无法说动,也不去说了,只好等下一个机会。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