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家父刘皇叔 > 第48章 河东故人

第48章 河东故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杨奉大营。

    刘登身骑白马,行走在营中,挺拔的身姿如青松遇风,在马背上悠然晃着。

    他一只手随意的握住缰绳,另一只手放在胯部,脸上满是轻松笑意,在阳光的照耀下,好似是外出郊游的贵公子。

    在刘登的身边并不是往常紧随护卫的许定,也不是好兄弟徐盛,而是一个彪形大汉,尖颌低额,蚕眉方面,一双眼炯然有神,端是不凡。

    这人恰好也姓徐,单名一个晃字。

    他是兴义将军杨奉麾下的骑都尉,曾是河东郡吏,不知何时投于杨奉部众,随之东征西讨,立下功劳无数,已是杨奉的心腹将领。

    这次刘登特意来拜见杨奉,为其送上了几十斛粮草,按他的漂亮话说就是:“将军兵精粮足,实力强大,定然是不缺这些东西的。只是晚辈来的匆忙,只有这些粮草尚能做犒军之用,还有几块上好玉璧,一并请将军笑纳。”

    这让杨奉怎么说?难道要说自己也是没什么米下饭,成天靠放纵属下打土豪过日子?他好歹也是朝廷册封的兴义将军,怎么能在一个晚辈面前露怯呢?

    于是虚荣的杨奉喜笑颜开的接受了刘登的礼物,又与刘登说了好些话,更耐着性子听刘登剖析利弊,讲了去雒阳的种种好处、以及继续留在河东的弊端。听得杨奉颇为心动,但碍于面子,仍不肯在刘登这个晚辈面前松口,只说会慎重考虑,再征求其他诸将的意见。

    刘登初步达成自己的意图后,便不再久留,反正他来杨奉营中也并不全是为了来游说杨奉,更重要的还是眼前这位被杨奉派出来相送的徐晃。

    看在那些礼物的份上,杨奉很给面子的让自己最亲信的徐晃来送刘登出营,这个结果已是让刘登很满意了。

    “听将军的语气,好像是河东人?”刘登眼睛在营地里四处打量着。

    这座营地就是当时他们在坡上观察到的最大的一座,里面比从外面看时还要乱,到处都是杂物、存在隐患又妨碍人通行。

    地上坑坑洼洼,有不少人和牲畜的排泄物,被踩得稀烂,和黄泥混在一起,蚊蝇聚如黑云,声如闷雷,空气里满是一股臭味。

    “我是河东杨县人。”徐晃在马上目光平视,不往旁偏移一毫,刻意无视了这片不归其管辖、却又实在看不下去的营地。

    说到这里时,他神色一动,稍微摆头朝刘登看去。

    刘登正顺嘴说着:“那将军是否认识……”

    “公子是否认识关长生?”徐晃忽然抢白道,他也没想到两人下一句会接得那么快、那么巧。

    “关长生?”刘登一愣,好耳熟呀,像是在哪听过。

    就在刘登将要想起来的时候,徐晃开口解释道:“就是关羽,他离开河东前曾表字长生,因犯事奔走出郡后,便改字云长。我有许多年没有见到他了,现在他应当还在刘使君麾下任事吧?”

    刘登恍然大悟,想起了关羽早年间的事迹,关羽曾经也算是道上的一条好汉,在河东犯事后逃出了州郡,不远千里去投奔涿郡的道上大哥刘备,从此与张飞一同成为刘备的左膀右臂、不离不弃——可见刘备当时在道上的名气有多响。

    只是让刘登纳闷的是,关羽是河东解县人,与河东杨县人徐晃一个在郡东北一个在郡西南,虽说是同郡老乡,可古代交通不便,这两人是怎么认识的?

    知道刘登的疑惑后,徐晃也不避讳,直言道:“当初长生犯事,府君欲派人去捉拿他问罪,此事应由河东郡与解县贼曹共同办理,而当时的河东郡贼曹掾,就是我。”

    好哇,原来当时是你包庇放跑的!照这么说,那关羽当年犯事估计也有你的一份吧?

    刘登心里忍不住吐槽道,他还以为两人只是认识,却着实没想到这两人有这么深的交情,这都算得上是救命之恩、刎颈之交了。

    也难怪在历史中,关羽水淹七军、威震襄樊后,徐晃率军前来解救曹仁,与关羽各自在马上叙了好一会的旧。结果徐晃回头一下马就翻脸,吆喝出赏金要杀关羽,搞得关羽听后惊怖不已,反应不过来,差点自闭。

    不过这么说起来的话,徐晃还真是公私分明,严谨克己,只是可惜他历史上与关羽各为其主,兵戎相见。

    刘登带着惋惜,从马背上扭过上身,对着徐晃认认真真的抱拳行了一礼:“原来当初二叔之所以从河东脱困,全赖徐叔倾力相助!登在此敬谢徐叔当年出手之恩!”

    “徐叔?”徐晃一愣,似乎没反应过来对方顺杆往上爬的功力,他伸手拦下道:“公子不必如此,我与长生情谊深厚,最为相契,他有危难,我岂能视之不救?更何况,当年的事,也与我有几分关联……”他忽然收住了口,似乎有什么年轻时的隐秘不能说。

    ?

    你们好像有故事啊。

    刘登竖起了耳朵,若是报仇杀人等义举,说了便说了,传出去也能博个义名。可徐晃却缄口不言,可见这里面似乎有什么隐情,徐晃为人正直,应当做不出那种坏事……

    可惜现在不是细究这个的时候,刘登准备以后再打听这个八卦,嗯,可以找关羽的正妻胡金定。

    当务之急还是挖墙脚。

    刘登早已存了把这个五子良将挖走的想法,尤其是在知道对方与关羽有这样亲的一段关系后,心里的把握就更大了。

    刚才还是徐将军徐将军的叫,现在直接改口叫徐叔叔了。

    这让徐晃有些不适应,但他很快理解并说道:“你既然说长生与刘使君恩若兄弟,你也常唤他二叔,那么你叫我一声叔也担的。只是这称呼只能私下叫,在公事上还得以公职称,切不可公私不分。”

    刘登点点头,悄然放缓了马速,在偌大的营地里走着,怡然自得,仿佛是在巡视自家的营地。

    他开始与徐晃聊起来关羽的事,从关羽跟随刘备开始,一路上讨伐黄巾、驰援北海、义助陶谦等等。

    有些事情徐晃知道,比如讨伐黄巾那两年他们还联系过,但后面的事情他就不知道了,于是听得津津有味。

    刘登也开始在话里夹带私货,着重说了他爹刘备是多么的重用、信任关羽,俩人恨不得天天都睡在一起,君臣相得,如胶似漆,当世再也找不到这样仁义的主公了。

    再对比一下有勇无谋的杨奉,虽然也很信任徐晃,但真要杨奉学刘备对关羽那样对徐晃,徐晃自己想都不敢想。

    在听到如今刘备暂时落魄,关羽仍跟随在旁不离不弃,徐晃叹道:“他还是这般脾性,一旦认定的事或人,千万人也劝不回来。不过刘使君的确值得他生死相随,倘若我也……”

    他话说到一半,又及时止住了。

    刘登像是没听到对方的感慨,朝后招手将许定唤了过来,介绍道:“还记得我等来时,在安邑城外坡上曾俯瞰过诸将营垒么?其中有一处营垒布置齐整,井然有序,颇有法度,让人眼前一亮,那时我等还惊呼猜测是何人部将。今日知道了,那正是徐叔扎下的营垒,说起徐叔,他还是我……”

    许定听了又惊又喜,惊的是能扎下那样严整营地的将领就在眼前,喜的是对方居然还和刘登有关系。不管是将对方收入麾下,还是借由对方的身份与实力为自己这一行人获得更多安全保障,都是值得惊喜的事情:“原来是徐将军,当时我等还在议论是扎下此等营寨的是何等人物,没想到将军当面,实在是失敬!”

    徐晃打量了一眼对方,看到身材魁梧,像座铁塔似的许定,眼睛眯了眯,暗叹刘登身边就有如此人物护卫,那刘备麾下怕是能人不少。

    他拱手客气道:“不敢,不敢!”

    两人又说了一会话,徐晃善于兵法战阵,许定喜好冲阵杀敌,两人风格不同,稍说了几句便难以深入。

    刘登听到这里,立即接过了话茬:“徐叔,其实我有话要对你说。”

    徐晃听后,脸上一点表情都没有,只轻描淡写的说道:“公是公,私是私,你我虽有些情谊,但有些话不便说的,公子……还是斟酌些为好。”他似乎察觉到了什么,立即将称呼从贤侄换成了公子。

    刘登点了点头,很赞同对方的话,当即说道:“徐叔,我要说的既是公事也是私事,既关乎杨将军,又关乎徐叔。徐叔只管听,我只管说,剩下的皆由徐叔自己决断,如何?”

    “公子请言。”徐晃的面上依然是没有什么情绪波动。

    于是刘登清了清声音:“刚才在帐中,我已向杨将军说清了利弊,徐叔在一旁也听到了,我也不多赘言。只是念在你我之间关系匪浅,我又很敬佩徐叔的为人,故而有两句话要说给徐叔。”

    “是哪两句话?”徐晃见对方卖关子,仍不动声色,但兴趣却被提了起来。

    刘登看着对方,笑着说道:“第一句话是,留在河东是没有前途的。”

    徐晃闻言微微颔首,内心深以为然,继续留在河东,显然是弊大于利。

    不说内部与外部的威胁,就说只有在雒阳的朝廷才是天下人心中的朝廷,跟在朝廷身边,杨奉这些人才会高人一等,若是脱离了朝廷,便是无根之萍,谁还会在乎他们是征西还是征东将军?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杨奉他们与朝廷是荣辱与共的,只有朝廷有威权,他们才会有威权。

    只可惜徐晃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但杨奉却一直执迷不悟。

    徐晃没有开口,静静等着刘登的第二句话。

    只见刘登说道:“第二句话是,留在杨奉身边,也是没有前途的。”

    “什么?”徐晃首次露出惊诧的神色,他全然没有想到刘登拐个弯子会拐到这上面去。

    当着他的面说他上级不行,这就是刘登要说的私事?难道不怕徐晃动怒拔剑么?

    徐晃眼角余光不由得瞥了一眼在刘登身边的许定,忍住气恼道:“何出此言?”

    “徐叔以为,当今乱世纷纷,能平天下者,应当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刘登反问道。

    徐晃本来不想回答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其实早已萦绕在心间、也早已有了答案,更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他挑选明主的标准。此时他本有意为杨奉回护粉饰,但看到刘登诚恳的目光,徐晃不由自主的开口道:“自然是要像太祖高皇帝、世祖光武皇帝那样,权略智数,能揽天下英豪而驱御之,讨贼平乱,克复汉业。”

    “善!”刘登抚掌称赞一声,随即又问道:“徐叔壮猛有谋,可称英豪,但杨奉又何德何能,算得上能是平天下之人呢?”

    徐晃有心反驳,但又无力说话,其实他早在刘登与他攀交情,叙旧说起关羽故事、几句话不离刘备的时候就已有猜测。

    本来他还想着,任由刘登如何巧舌如簧,自己也不会离开对他尚且有恩的杨奉,但没想到刘登的话直中要害,把徐晃给整不会了。

    思索了一阵,徐晃很快挽救道:“太祖高皇帝与世祖光武皇帝都是不世出的英主,古今少有,当今天下能比得上的,恐怕没有一个。朝廷只要举贤任能,选用良将,要使天下太平也不难。”

    “是么?”刘登幽幽说道,不置可否。

    徐晃心头一跳,他不知道对方是在质疑什么,是质疑这天下没有像刘邦、刘秀那样的人物,还是质疑当前的朝廷做不到汉室中兴?

    “你……”

    “话已至此,多的也不说了,二叔侍立于家父左右,随其周旋,不避艰险。徐叔也效力于杨奉,从长安一路走来,也是历经凶险。二人都是忠义之士,小子着实敬佩,只是人生在世,总要想到‘值得’二字,还请徐叔深思。”刘登也不给徐晃回应的机会,拱了拱手便要走:“有朝一日,若是能在徐叔和二叔手下习练武艺、讨论兵法,那可真是一大快事。”

    “告辞。”说罢,刘登便带着许定等人骑马出了辕门。

    留下徐晃一人在原地,久久出神。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