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革新军服与战术
现在有了赵培安这个钱袋子勉强能维持一下现今的军饷问题,王哲也终于可以稍微放开发展势力的步子了。
势力要壮大就必须有个地盘,现在保宁府就是自己发展的根据地,无非就两样东西:民生与军事。
民生什么的现在还不是重点,也轮不到王哲去管,也没有能力管。
现在最要紧的莫过于加强扩充军备了,不仅是为了报那劫道之事的仇,更是为了日后的发展早作打算。
反正自己以后是迟早要与朝廷碰上的,那些绿营八旗就先不考虑了,在远的北洋正在蓬勃建设的六镇新军也都初具规模,近的来说,这四川正在发展的新军也够他喝一壶的了。
在校场视察过军队训练情况后,王哲也是将目光转移到了官兵们的军服上。
不得不说这些旧军的衣饰是真的丑,官兵们依旧沿用着绿营的服饰。
甚至在保宁府一带新招募的官兵都还没有统一的军服,都是在自己头晕时所随身携带的衣服上绣上一个勇字。
这些包头巾,穿号衣,着长袍马褂的官兵,不仅卖相丑陋,影响军队整体面貌,而且本身也是宽大松垮,平时极度影响了官兵们的训练。
所谓人靠衣装马靠鞍。
一个军队,如果有了一身精神的新军装,对本身士气也是有一定的加成的,而且王哲也想让自己这支军队在百姓眼里与其他绿营有明显的区别。
说干就干,王哲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中,关上房门就开始设计起来。
由于他早先就让赵封虎去采购一批西洋钢笔,所以,在设计纸笔方面还是没有什么阻拦的。
忙活了快一个时辰,新式军装的大概轮廓已经形成了!这也让王哲累的不轻,忙叫上赵封虎与刘子汶一起来商量参考一下。
新式军装是参考了后世北洋新军与威廉第二帝国陆军的部分设计。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红帽墙的大檐帽,帽子前边最中央镶有一块龙形徽章,紧接着就是一套深蓝色军装。
军装正面有八颗纽扣捆紧,上衣两边都各有两颗金色口袋,领口采用的是红色铲形标章。
而军衔则是仿东洋式的肩章另外,还特地设计了行军包,刺刀鞘,与皮制子弹盒,军用水壶,绑腿皮鞋,工兵锹铲等配套相对来说也是十分齐全。
而军官服饰只设计了平时指挥作战时用的常服,也是深蓝色军装不过,比士兵们的更加深色一点 。
大檐军帽的帽墙也由士兵的红色改成了金色,领口的铲形标章同时也改成了金色条纹,袖口与裤边都绣上了金色龙纹。
黑色皮制长筒靴与西洋皮带当然也有另外还有一把英吉利国制造的陆军1895式军官佩剑傍身。
可以说相较于之前的马褂长袍,号衣园笠帽,这身装扮更加的有精神扮头!
就是让王哲唯一不舒服的地方:这近代军服,脑后还带着根辫子,看起来还真是很违和。
最关键的现在还不能剪掉这让王哲心中很是恼火郁闷!
赵封虎,刘子汶二人也是对着新式军服评头论足,连连称好。所以这新式军服的换装事宜就这么定了下来。
这军装生产的事儿自然是交给我们和善的赵培安知府了!
正好阆中城中有几家不大不小的纺织商家,虽然是裁缝纯手工制作,无法流水线快速生产,但好在自己这人也不多,等一两个月就好了。
既然在军队军容上得到了新一步改进,那部队在战术上也要进行大规模的更改。
之前依旧训练陈旧落后的线列战法,并不是为了在战场上发挥作用,而是为了更利于训练士兵们的纪律性,而如今,世界上流行的是散兵冲锋,堑壕战与步炮协同。
步炮协同那高级的玩意咱先不玩,这个需要长时间的步兵与炮兵之间的协调磨炼才能出来的了,干着急是没有用的!
也就来说这堑壕战!在世界大型战役中,第一次采用战壕的案例是在上世纪50年代,沙俄帝国与萨丁王朝,高卢,奥斯曼帝国的克里米亚战争中首次出现。
当时只是挖凿了简易的坑道,用来躲避子弹,而现今的堑壕技术已经被军事家们发挥得越发成熟!
碉堡,机枪堡,交通壕,掩壕,猫耳洞,射击座等一系列防御工事已经几乎被完美的配合在一块,而威廉国人更是已经将钢筋水泥大规模的运用到这方面上来。
欧罗巴大战时西线战场上,威廉国可以说是把这方面做到了淋漓尽致,修筑了犬牙交错,成千上万的战壕,配合着凶残的马克沁机枪布置下一层层的火力网,英吉利国人一天就要付出数以万计的生命代价,给战壕留下了绞肉机的称号。
威廉国人的战壕最为精良,有铁丝网,沙袋墙,据马桩,拦水槽等多种防御体系,其中更是被划分出生活区,有战地医院,军火库,食堂,宿舍,厕所,指挥所等地域。
在一战刚开始的时候,各国都是提倡主动以优势兵力歼灭敌有生力量,从而使对方崩溃瓦解,说白了就是主动进攻,但他们其中没有人能意识到克劳塞威茨提出的一个军事理论:“防御是较强的一种战争形式。”
在马克沁这种步兵克星的重型武器登场后,没有装甲车与坦克掩护的步兵冲锋时代,这无疑是一种另类的自杀方式。
至少到一战后期来说,这将成为欧罗巴战场上的主流战术,甚至会影响到二次大战时期高卢国高层采取永久防线,这个极度错误的方案!
王哲不仅仅是想让士兵学会堑壕战的打法,更是希望用这种方式磨练出士兵的血性,更好地锻炼出一批老兵!
而再来说说散兵战术,他始创于1775年开始的米利坚国独立战争,首次改变了自17世纪起至19世纪末的线列步兵。
在米林弹被发明后,使得步兵的射击射程与速度大大提高,而在1883年发明的马克沁机枪更是让步兵与骑兵头痛的存在。
或许在马克机枪还没有发明出来的时候,骑兵的作用有所削减,依然是战场上较为重要的机动力量。
但这机枪这种重型杀伤火力出现后,自古以来的集团式冲锋被彻底淘汰,为了应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变革,欧罗巴各国当时极需要一种有效的进攻方式!
于是散兵线这个老朋友又被再次提起!
这种为了响应烈国号召出现的新战术讲究散而不乱,宽而不裂!将有效地减少了敌方火力的打击。
例如,线列步兵时期仅仅是一枚实心弹,就有可能杀伤十几人甚至更多,而在散兵时代后,实心弹甚至是榴弹及开花弹的威力也会被大大降低,运气不好,可能只能杀伤1到2人。
并且这种战术能将火力,运动与突击相结在一起,可以更好地疏散和集合队伍,使行军队列与战斗队列能够快速互换攻防替换。
并且配合这种战术出现的后装枪的火力,甚至在分散兵力后,仍然能保持与线列步兵时期集体开火的水准!
不得不说,这种相比于线列步兵时期死板的战术来说,是更加先进有效的!
但19世纪60年代,各国也仍没有采取这种战术,就算是在40年代就开始装,背后装枪的威廉国,也是仍然采用老旧的线列步兵战术!
直到了19世纪末,各国在后膛枪与机枪的压力下,终于尝到了线列战术的痛苦,纷纷进行了军事改革,都是采用成规模的散兵战术,而线列步兵战术则退居二线,成为日常的训练科目。
不仅如此士兵们还必须熟悉游击战,运动战,伏击战,阵地战,三三制与四组一队的步兵战术。
而基层军官及高层将领则需要学习围点打援,重兵围合,迂回穿插,一点两面等军事指挥理论。
这些都是后世一支著名军队的七大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