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买皮袄赶大集
“真买啊?”
黄豆腐站在卖皮货的店铺前犹豫不决, 有些不确定地问妹夫的意见。
“买吧!钱都带来了,这次不买,下回咱俩可就摊不上这种好事了。”
自从媳妇说要给他买皮袄和皮靴, 赵晟就一直惦记着,好不容易可以把皮袄买到手了, 没成想大舅哥竟然临阵退缩了,他赶紧力劝。
“咱俩挑最便宜的买吧?”
黄豆腐虽说眼红董大壮的皮袄, 但人家那是自己做的,不用花钱。
黄豆腐一想到这些皮子的价格,就有点突突,卖的这点药材钱都未必够用。
“咱别在门口挡道了, 先进去看看呗。”
赵晟见不得大舅哥这磨叽样,不由分说地把大舅哥拽进了铺子里。
“二位要看点什么啊?”
赵晟和黄豆腐刚进店铺, 小二就热情地迎了上来。
“我们想买皮袄, 还有皮靴。”
“好嘞, 您二位这边请。”
虽然是卖皮货的,但是店铺里的客人大多都是妇人,鲜少有男客人, 小二还是第一回见到两个爷们一起过来的,所以异常热情。
“我俩钱不多, 你给我俩介绍点便宜的就行。”
赵晟不想让小二白费口舌, 直接就把老底交代了。
小二听罢, 脸上丝毫不见鄙夷, 依旧热情不减。小二的态度让赵晟和黄豆腐十分熨帖,两人自在了不少。
两人最后在小二的建议下, 买了兔毛拼的皮袄和一双鹿皮靴子, 皮袄要价四贯钱, 皮靴要价三贯钱。
涉及到钱财问题,黄豆腐也顾不上畏怯了,跟掌柜磨了好久,最后每人花了六贯半,配齐了一身皮货。
好在吉德县里养鹿的人家不少,而且山上各种野鹿也多,鹿皮靴子做得也不那么精细,这才让这对郎舅买到了便宜货。
这一身皮货,基本上把赵晟和黄豆腐两人整个秋天赚的药材钱都花光了。
郁臭苗是一年生的作物,每次收集茺蔚子时,赵晟和黄豆腐都会留些种子撒在附近,这才没把郁臭苗割绝了。
今年挖的葛根比较少,也没有太多时间找寻防风和远志,所以二人卖药材的大头还是茺蔚子和松油。
赵晟和黄豆腐买了皮货后,兜里就剩下几百文钱了。钱还没捂热乎呢,就到别人手了,说不失落那是不可能的。
不过看着买到手的皮袄和皮靴,黄豆腐和赵晟难掩笑意,就连走路时,都不由得挺直了身板。
“这大冷的天,咱俩直接把袄子套上吧。”
此时还只是深秋,没入冬,更没下雪,还没到穿皮袄的时候。但黄豆腐的个性不容许他低调,一有好东西,就忍不住想嘚瑟。
“套上!买都买了,干啥不穿!”
赵晟是个行动派,听了大舅哥的话后,立马把从家里穿来的袄子脱了,把新买的皮袄穿在了身上,顺便把皮靴也穿上了。
在关外,能穿上一身皮袄,那可是相当有面了。
黄豆腐是后迁过来的,对皮袄都相当追捧了,更别提赵晟这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了。
在关外,皮袄意味着一切!意味着保暖,意味着有钱,意味着地位。
一件皮袄穿在身,就能抗住大冰渣子和大雪片子,就连西北风也不用畏惧了。
关外一旦进入深冬,西北风呼啦啦地刮,跟往身上刮刀子似的,刮得你浑身拔拔凉,一般人都不敢出远门,因为很可能会冻死在外面。
但是有了皮袄就不一样了,皮袄可是相当抗风了,再大的风也刮不透皮袄,人再也不用被冻得鼻涕拉瞎了。
最最重要的是,有了皮袄,就不用往身上套一堆衣服了,裹得跟熊瞎子似的。
皮袄里面只要穿一件薄袄子,就可以轻装出门了,一点不耽搁干活。
在村里,只有体面人家的老爷子和老太太才有皮袄可穿。
老人辛苦了一辈子,到老了,儿孙孝顺,会给他们置办一身皮袄,而这件皮袄也会成为传家宝,一代接着一代地传下去。
当然,只有家里的长子才有资格继承这件传家宝一样的皮袄,像是赵晟这种家里的小儿子,就只有眼馋的份了。
所以当赵晟听到媳妇要给他买皮袄时,才会表现得那么兴奋。
赵晟的爷爷是在过六十大寿那年,才穿上皮袄的。而赵家奶奶,至今没舍得钱为自己置办一身。
皮袄对于赵晟这个本地人来说,不仅仅是件衣服,更是地位的象征,尤其是这种花钱买的。
虽然赵晟买的袄子是最便宜的野兔皮,但好歹也是皮袄。只要是皮袄,穿出去就比普通袄子有面。
皮袄穿在身,黄豆腐和赵晟感觉路上的行人都盯着自己瞅。两人十分得意,立马坐直了身体,接受众人的“瞻仰”。
“晟子,你们关外人为啥反穿皮袄毛朝外啊?”
黄豆腐也见过几个穿皮袄的客人,都是毛朝外的穿法,这让他很好奇,但又不想在外人面前露怯,就一直没问。
“咱这是穷人的穿法,富人也把毛穿里面。人家那皮袄,皮板外面挂着面,皮毛里面挂着衬,老好看了,皮货店都不会做,得找专门的裁缝做。”
“咱这皮袄是兔皮接的,要是毛朝里穿,那得老磕碜了。”
“况且咱还得穿着皮袄干活呢,毛朝外,打渔时就算是溅到水了,有毛,一抖水就下去了,咱就不用穿湿衣服了。”
“赶车走远路时,把两个毛袖子往脸上一捂,也不怕把脸冻煽了。”
赵晟一边跟大舅哥解释,一边用袖子往脸上捂,黄豆腐立马就懂了。
“这皮袄是暖和,穿这么一会儿,我都有点冒汗了。”
黄豆腐见路上行人比较多,立马夸张地用手扇了扇风,那嘚瑟样,让人看了,特别想揍他。
要不是还有赵晟跟在黄豆腐后面,没准还真有“壮士”上去给他一拳头呢,给他点教训,看他以后还敢不敢臭嘚瑟了。
“以后咱俩打渔、赶集的时候,就把这皮袄套上,皮靴穿上,肯定老有面了。”
相比于保暖,皮袄在赵晟心中的价值,更多是有面子。
虽然已经当爹了,但赵晟也才刚过了弱冠之年没几年,还没法做到成熟稳重。
再加上他身边还有个更爱嘚瑟的大舅哥,他那好面子的少年心性也被激发出来了。
一路上赵晟和黄豆腐就跟开了屏的孔雀似的,嘚瑟得没边了。
等到了村里,这对郎舅更是连家都不回了,把车停在村口,跟村里的老少爷们这顿显摆。
黄念文连着去喊了三回,才把他爹喊回了家。
“我给你买衣服是让你嘚瑟的吗?我是为了让你出去赚钱的。”
“有点好玩意,就没好地瞎嘚瑟,有啥好嘚瑟的?你也不怕把贼招来。”
“你自己嘚瑟就得了呗,还拽着妹夫跟着一起瞎嘚瑟,好好的一个爷们,都让你带坏了。”
金氏生气还真不是因为黄豆腐瞎嘚瑟,而是她见这败家爷们除了袄子和皮靴啥都没买。
虽然男人去县里前,自己千叮咛万嘱托让他别乱花钱,但男人真啥也不买时,金氏又忍不住地生气。
可能这就是女人的口是心非吧,总希望啥也不说,男人就能懂自己,但最后发现,这老爷们是真傻。
“真不用我去啊?”
东西已经装上车了,但黄豆芽还是有些担忧,害怕男人自己忙不过来。
“真不用,你就在家照看咱闺女吧。我一个人就能干得过来,我都在家练多少遍了,早就出徒了。”赵晟自信满满地说道。
饼卷猪头肉的做法很简单,只要把猪头肉剁得细碎,往里加点葱花和香菜就行。
赵晟已经拿家里的鸡肉练了好久,刀工已经炉火纯青了,对于饼里面卷的猪头肉的量也拿捏得很准了。
“行吧!等你到集上,把钱袋子放在文身上,让他帮你收钱。”
赵晟的手要接触吃食,没法收钱,自己又没法去集上收钱,黄豆芽就只能找大侄子帮忙了。
黄豆芽用一把肉干贿赂了自家大侄子,让他帮忙收钱。
赵晟这次带了一百张饼,饼是黄豆芽前一天就烙好的。
卤猪头肉的料也是提前配好的,装在纱布袋里,赵晟把猪头肉拿回家后,也没去喊媳妇,自己就处理好了,直接放在锅里卤上了。
黄豆芽本来就是个睡觉实的,炕上又暖和,一不小心就多睡了一会,等醒来的时候,男人已经装车要走了,只得披着被子,趴在窗边跟男人交代几句。
赵晟这次买的猪头肉有二十二斤,按照十四文一斤的价格买的,又抹了零头,最后给了屠户三百文。
猪头肉一般能出一半的纯肉,赵晟家的猪头肉能出十斤肉,按照四十文一斤的纯肉卖,要是全卖光了,能净赚一百文。
猪耳朵和猪舌头都是单独卖的,每个要价六十文。猪头肉若是卷进饼里卖,一个饼要价五文钱,一个饼里约莫放一两肉,若是猪头肉全卷进饼卖,能赚得更多。
这一趟本就是去试卖的,黄豆芽和赵晟也没敢多做,先做一个猪肉试试。
赵晟的摊位摆在大舅哥摊位的旁边,他自带了火炉和铁锅,也不占地方。
走了一路,猪头肉已经凝在锅里了,但只要加加热,热气一上来,猪头肉的香气立马就飘得老远,甚至盖住了麻花的香气。
黄豆腐家的买卖向来是镇上最好的,赵晟的摊位摆在旁边,也跟着沾了光。
再加上他家的猪头肉闻着确实香,饼卷猪头肉的要价也不贵,所以很快就开张了。
“小姑夫,你家买卖这么好,回家可别忘了给我工钱啊,我可不白帮人干活。”
黄念文跟赵晟的关系特别好,眼见着小姑夫家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就见缝插针地开起了玩笑。
“放心吧,指定少不了你的。”
家里买卖红火,赵晟也十分开心,对于大侄子的要求,答应得那叫一个痛快。
“好嘞,小的提前谢过掌柜的赏了。”
黄念文学着店小二的语气,跟小姑夫开玩笑。
“你这个皮小子啊,别跟你小姑夫闲扯了,赶紧过来收钱吧。”
黄念文一听爹爹喊自己,赶紧过去收钱。
他身上披着他爹新买的皮袄,浑身暖呼呼的,又两边来回跑着收钱,不仅感受不到寒冷,甚至还有点冒汗。
腰两边各挂一个钱袋子,铜钱在袋子里叮当作响,十分悦耳。
黄豆腐和赵晟这边生意火爆,可把两边卖吃食的人眼气够呛,尤其是卖油炸糕的那对夫妻,更是恨不得眼里能飞刀子,直接扎死这对郎舅。
自古圣贤多蒙妒,不遭人妒是庸才。
黄豆腐才不管别人怎么瞟自己呢,他俩、根本就没时间瞅别人。
生意都忙得脚不沾地了,哪还有功夫看别人眼色。
赵晟倒是没法做到像大舅哥那样淡定,但他这人就是喜欢气人,别人越瞪他,他就笑得越欢,那些眼红的人看完就更生气了。
赵晟卖的肉虽然价格贵些,但毕竟是集上的独一份,不少人还是舍得花钱买上一斤半斤的。
猪耳朵和猪舌头早早就被人买了,剩下的猪头肉除了卖了一斤半的纯肉,剩下的全都卷进饼里卖掉了。
大家都贪图新鲜,对于新吃食的接受度还是很高的,大家也乐于捧场,所以赵晟早早就把猪头肉卖光了,直接把炉子熄了火。
猪骨头可以拿回家炖萝卜,剩下的肉汤凉了就成猪肉冻了。赵晟这一趟不仅赚了钱,还给家里留了不少荤腥。
买卖开门红,可是个相当好的兆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