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哥哥科举我基建 > 第16章 第16章

第16章 第16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老李头在芙蓉县城,找牙人买了三进的大院子。

    三个儿媳妇收拾了三天,添置了家具和一应物品。

    家里不缺钱了,如今最重要的就是娃儿们上学的事了。甭管什么年代,望子成龙的父母心是不会变的。

    现在买地已经不是老李头心里的头等大事了,这些年太太平平的,除了个别出了败家子,或是家里有病人的人家,没人卖地。

    再说家里地也不少了,钱得留着孙儿们科考用。

    老李头如今走路带风,已经人生完满了,该孙辈们去奔前程了。老李头自觉已经带领老李家,把农户这行当做到极致了,就等着孙儿们改换门庭了。

    儿子们就算了,太老实,都是指哪打哪的货。

    孙辈们跟着桃花儿,被桃花儿的机灵染染,说不定还有救!

    既然桃花儿说要识字,那就不光孙子们都去念书,儿子儿媳也得跟着学几个字。

    孙子们上私塾,全家人都跟着学些字才不亏。束脩那么贵,能多学一个字就多学一个字。

    还有啊,万一以后哪个孙子出息了,考上个举人进士什么的,出去做官。家里爹娘大字不识一个,岂不是平白惹人笑话?

    李桃花:阿爷,你膨胀了啊!

    事实上家里上上下下,除了李桃花,其他人都不时就有身在梦中的幻觉。

    自家这富起来的速度太快,去年还吃不饱饭呢,今年就银钱多得花不完了!

    现在老李头家不光是老俩口把李桃花当宝护着了,爹娘伯伯婶婶哥哥们,一个不漏的,全拿李桃花当眼珠子。

    老和尚的故事听了太多遍,大家伙早琢磨过味儿来了。

    和尚道士乞丐生人来讨水喝,这事可太常见了。

    就他们桃花村这么偏的村子,一年也能遇到两回和尚道士来化缘。不光给水喝,有时候还给把米面吃食呢,咋没听说谁家就得了啥稀罕物呢?

    再说了,去县城的路上水塘子不少,前后随便走一段路,想喝多少就喝多少。村里人每年去交粮税的时候没少喝,自家前些年大热天的去县里也喝过不少次。

    爹会拿竹筒带着水,那是因为桃花不让喝外面的生水。还有那句除了自家人,外人都不知道的“给你家囡囡甜甜嘴”,这不就是怕桃花过了苦日子,特意给送来的么?

    还有爹娘跟桃花一起嘀咕,那西瓜和红薯怎么种,怎么保存留种,商量啥时候剪藤,啥时候去掉多的小西瓜

    这中间老多的事了,就算是爹娘有遮掩,也瞒不住家里人。

    桃花儿小人儿一个,之前地里都没去过,咋就知道这许多事?

    还有那两种肥料,一细究,都是桃花儿折腾出来的。还不是因为桃花她是农神娘娘身边的小仙童托身啊?

    家里几个小子都被自己爹娘嘱咐好几次了,在外头可不能说妹妹的事。

    要是有人问起来,就说妹妹就是家里人都喜欢,尤其是爷奶喜欢。除了长得好看点,聪慧点和其他小女娃没啥两样。

    那化身为姑娘家,给农家小子当媳妇,报浇水之恩的桃花精,被发现了都有地主家的儿子来抢。桃花儿这样好看的福气娃,那得有多少人来抢啊?

    他们庄户人家可遭不住。

    人最怕多想,一多想,日常的点点滴滴,都能想出个自圆其说的缘由来。

    李桃花有点着急,她哥哥们将来是要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当上官之后是要走科学发展道路的,咋在迷信玄学的路上越奔越远了?

    甭管儿子儿媳愿不愿意,反正老李头定了,以后三房儿子儿媳,轮流在家照看田地,特别是那五亩红薯地。

    六月底从那三百株红薯藤下剪出来,重新扦插的红薯苗如今有五亩地,不知道多少株了(其实是一万株了,数太大,老李头数不清了)。王县令说了,这批红薯果实也留着育苗,收获了还给皇上送去。

    家里新买的那一百亩荒地,今年得开出来,施上肥,明年种西瓜和红薯。

    村里人来帮忙干活,虽然是早就说好免费的,但家里得管中午和晚上的饭。

    还得招几个长工,给长工住的屋子得盖。村里愿意来打短工的,得算好工钱,这些事也不少。一百亩荒地要的肥料太多,老李头和县里收夜香的说好了价,每天往自家荒地那边送,一片地一个大坑用来堆肥。

    桃花村村人觉着老李头这是得了农神点化了,啥好法子都能想出来,纷纷效仿。三个儿媳妇娘家人也跟着学,亲家鸿运正当头,跟着学肯定没错。

    老李头吩咐儿子儿媳:“你们也不用下地烧饭啥的,咱家如今有钱,长工短工,烧饭的妇人都请了人来,你们看好了人,把地里的活整好。”

    三个儿子儿媳都频频点头称“是”。

    荒地肥料足和良田不差多少,养上两年,那岂不是家里就有一百三十亩的良田了?

    家里有这许多的地,县城有大院子,手头还有银子,这辈子都不愁了。

    在李家兄弟眼里,田地才是让人心里踏实的家业。银子只要够花用就好了,多多的田地才是能一代代传下去的基业。

    爹娘让他们在家打理田地,他们心里欢喜。去县城不知道干啥,闲着不得心慌?

    老李氏收拾家里的东西去县里。

    前些日子,村里人来吃席,虽说不用礼钱,可也没有空着手的。

    东家十个蛋,西家两双鞋底的,东西也不少。能吃的都留家里,每天管那许多人的饭,这些吃食几日就用完了,不怕坏。

    日常用的老李氏都规整好了放着,家里有钱了也不兴浪费的。

    在县里的生活稍微有那么点不习惯,啥啥都要花钱买。

    柴火要买,菜要买,每日醒来就要花钱,还没啥活干。不过手里有钱心不慌,搁去年要是让老李氏和三个儿媳妇一起上县城,几人心里都有点怵,身边得有家里男人跟着。

    自从这两次来县里大肆采购之后,李家婆媳就觉着县里也就那样。就是地方比桃花村大点,人比桃花村多点,想买啥走几步路就能买上。

    现在县里各个铺子的伙计,看见她们进去都可亲得很。

    头一个月是赵氏和刘氏跟着来县城,妯娌两个早上一起出门买菜。回来做好饭,等孩子们和公婆吃完,收拾收拾屋子,洗洗涮涮的,吃完午饭就没啥事了。

    两人就会被老李氏打发出去逛县城,在家里瞎转悠看着眼花。李桃花的哥哥们现在啥活儿没有,吃完早饭去私塾。带着肉饼和鸡蛋中午垫肚子,到吃晚饭的时辰就回来了。

    家里顿顿有肉,来了县里,住上了三进的大院子,上了私塾。李家四个孙辈做梦般的就过上了,前几个月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按理说应该是轻松自在的,奈何妹妹太过聪明。

    每日私塾里学的字,妹妹一教就会还不忘记不说,每每教完了字,妹妹还睁大眼睛问:“哥哥,这个字是什么意思?这句又是什么意思?为啥书上要写这句呀……”

    天天学了今天的,赶紧记前面的,每日睁眼到闭眼都是字和算学。先生都夸勤勉了,进步大了,结果四个哥哥一起,还比不过一个妹妹。妹妹太过聪慧也是一种烦恼啊!

    哥哥们感叹完,继续埋头苦读。束脩太贵,他们不争分夺秒的多学点,心里就要觉着亏大了。

    李桃花每日吃完早饭后和老李氏出门去逛,回来吃完午饭小睡会,复习复习昨天学的字,下响哥哥们散学后,学识字算学。

    老李头听了王江的建议,带着两个儿子,四个孙儿,每日晚上跟着一个镖师学拳脚。

    没错,王江作为王文轩曾经的书童,现在的大管家,不光识字,还学过点功夫呢。

    老李头和儿子们本身就是做惯了农活的,有一把子力气,如今学些打斗的技巧。四个孙子还小,都还长骨头呢,没下过大力干活过,练基础。

    老李头自从请王江喝酒,从王江嘴里听到一个词“未雨绸缪”后深以为然。不愧是读过书的人,就是行事周全。

    万一以后哪个孙子上任,桃花想跟着去呢?那他们老两口不得跟着?就算儿子儿媳不跟着去,也有去看看的时候。总之,往后至少府城是要去走走的,孙子们往后科考,考秀才就要去府城考。

    如此还是学点拳脚,路上放心,不说和匪人打斗吧,至少不拖后腿。

    李桃花:阿爷不愧是能想出老和尚送瓜的故事的人,脑补不同凡响!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