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神都夜行 > 第479章 忠贞李思文

第479章 忠贞李思文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没有半点意外,出示了来通杯,那胥吏亲自领着李秘,来到了城中的刺史府。

    润州的治所设置在了江宁,所以江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重镇。

    一路上,李秘也算是见识了江南地区是何等的热闹与繁华。

    虽然基础建设连长安等都城的九牛一毛都比不上,但热闹程度却又另有一番风情。

    江宁城如同江南的小家碧玉,处处流水淙淙,杨柳依依,民居大多白墙青瓦,如同水墨一般清雅。

    然而刺史府却显得有些突兀,因为刺史府红墙黑瓦,雕梁画栋,颇有长安的建筑风格。

    胥吏拿着李秘的龟牌进去通报,不多时,一个痴肥的老年人便快步迎了出来。

    李思文看起来该有五十岁,但并不太精确。

    因为他实在太白太胖,胖子反倒不容易看出真实年纪。

    他给李秘的第一感觉是有些古怪。

    通常来说,胖子的眼睛都不会太大,因为脸部肥胖,会挤压眼睛的位置,很多人笑起来就只剩下一道眼缝,仿佛弥勒佛一般,时刻保持着微笑的表情。

    但李思文的眼睛却很大,而且很清澈,没有半点浑浊。

    “李补阙,大驾光临,李某有失远迎,有失远迎啊!”

    刺史乃是一州牧守,妥妥的封疆大吏,大唐朝的州府分上中下三个等级,根据管辖的人口规模来定级,刺史的官职也从三品到五品不等。

    比如一些偏远的下州,刺史可能就是个五品官去担任,而江南地区乃富庶之地,润州这样的重镇,刺史通常由从三品以上的官员来担任。

    李思文作为李勣的次子,虽然不是长房,没能继承英国公的爵位,但到底是个厉害人物。

    然而就这么个堂堂从三品的上州刺史,封疆大吏,在李秘面前却如此谦卑。

    可见他是个懂官场的,知道补阙拾遗是何等位卑权重的官职,是如何都不好去招惹得罪的。

    李秘可没有那么大的架子,笑呵呵回礼道:“府君这是要折煞李某了,可不敢当,可不敢当!”

    两人推推拉拉,李思文亲亲热热就将李秘请到了茶厅来。

    “府君这刺史府可真是气派……”

    李秘随口赞了一句。

    然而李思文却赶忙站了起来,冷汗直冒地解释道:

    “这都是前任刺史留下的,鄙人可没有这等家底……”

    “前任刺史?”

    “是,前任刺史王美畅王公,乃是南梁名将王僧辩玄孙,侍中王珪侄孙,郑州刺史王思秦之子,如今在洛阳养老去了,圣人授了正议大夫,上柱国,薛国公,可是有钱的很……”

    李思文虽然满脸油汗,但给人的感觉却清清爽爽,有话说话,毫不矫揉造作,很得李秘好感。

    “府君不必多虑,圣人派我来,不是巡查地方官府……”

    李思文却摇了摇头:“身正不怕影子斜,便是来巡查,本官也清清朗朗,没什么可怕的……”

    “李某人之所以如此客气,是听说过李补阙的事迹,心里确实佩服。”

    “府君听说过我?”

    “李补阙如今可是炙手可热的红人,这官场之中,但凡五品以上,谁没听过李二郎的名声?”

    听说过倒也好办了。

    “府君谬赞,李秘愧不敢当……”

    “既是如此,李秘也就不拐弯抹角了,圣人今番派我下来,是为了扬州平叛,府君就在地方,对扬州之事,想必比我更清楚吧?”

    既然要争取李思文,就必须试探他的态度。

    李秘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那么多花花肠子。

    等你耍弄心计,魏思温带着庐陵王进城,想要争取就来不及了。

    然而令李秘吃惊的是,李思文突然就站了起来,面朝长安方向,跪拜道:“臣李思文铭记家训,忠君报国,片刻不敢淡忘,臣之忠心,日月可鉴!”

    起码表面上,他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立场,这是个很好的开始。

    “府君快请起!”

    李秘赶忙将李思文扶了起来。

    “府君,我收到线报,徐敬业眼下正带领兵马要来润州,您作何打算?”

    李思文眉头紧皱,但很快就拉着李秘的手,道:“李补阙且随我来!”

    李秘跟着他,很快来到了内院。

    到得内院里,李秘也是傻眼了。

    偌大个内院,如同军中校场一般,一家老小,全都在练武?

    “李补阙可知圣人收到的密报,是谁发入长安的?”

    “是府君?”

    “正是!”

    李思文大义凛然,昂首道:“我徐家从龙有功,赐了李姓,我等子孙,又岂能辱没了先辈的英名!”

    “徐敬业这逆子,竟敢大逆不道,我这个做叔父的,自是要大义灭亲!”

    李秘是万万没想到,武则天收到的叛乱密报,竟就是来自于李思文。

    而且从李思文对侄儿的称呼,就足以说明了他的态度。

    起事造反之后,武则天龙颜大怒,夺去了赐姓,所以李思文刚才没有习惯性的称呼李敬业,而是徐敬业。

    此等细节,就足以说明,他不是临时起意,也不是敷衍应付,是打从内心里与侄儿割席,划清界限了。

    李秘如果知道史料上的记载,也就不会怀疑李思文的决心了。

    照着记载,徐敬业想要劝降李思文,因为润州是金陵门户,拿下润州,就能进入金陵,占据金陵王气。

    但李思文却不肯投降,非但如此,他还据兵死守,最后力竭被俘。

    军师魏思温建议李敬业处死李思文以振奋军心,但李靖就只有两个儿子,李敬业就剩下李思文这么个叔叔,没造反之前,两家关系也亲近,与那些堂兄弟姐妹都非常融洽。

    虽然没有处死李思文,但李敬业还是将他投入了监狱之中。

    他甚至骂李思文说,阿叔你替太后卖命,你干脆改姓武算了!

    没想到的是,平叛之后,武则天开始清算李敬业的家族,却饶过了李思文。

    平叛大军从牢里救出李思文之后,武则天说,徐敬业让你姓武,那你以后就姓武吧,于是李思文就变成了武思文。

    武则天对他的优待更是没话说,不断升迁提拔,甚至还封他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开国县公等等。

    此时的李思文热血激荡,指着正在训练的家人道:“我李思文的家眷全都在此,徐敬业这逆子来攻打润州之时,我李思文家中上下老小,全都上阵,至死方休,绝不会让润州落入贼军之手!”

    见得李思文如此姿态,李秘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老天眷顾,总算顺利了一回,不需要他多费功夫。

    就以李思文这样的心态,魏思温想要策反他?

    怕是没门!

    当然了,李秘也是万万没想到,一切都高兴太早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