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河中的冤魂
人群顿时做鸟兽散,在唐悠悠的位置,清楚地看见水里浮起的一具尸体。
唐悠悠第一时间把念儿抱怀里,遮住她的眼睛,乔震则拉着乔咏荷和乔咏澈两人,让他们背靠河边。
乔咏清四人也回来了,显然个个都吓得不轻“爹,娘!”
“别说了,收拾东西赶紧走。”
大过年的,竟然遇上这样的事,所有人的脸色都不好看。
大家匆匆收拾好东西,往回家的路走去。
乔震临走前,又不小心看到了一眼尸体。
不知怎么回事,他总得心里怪怪的。
好像尸体是曾经认识的人一样。
他把东西交给乔老大,“你们先走,我回去看看。”
“当家的,你赶紧跟上啊!”
唐悠悠带着孩子们走到看不见河边的地方,等乔震。
乔震则返回河边,再一次仔细看了看尸体。
竟然是他!!!
来福县县令,孟申荣!
他的左手上有一颗很大的痦子,乔震有一点印象。
孟县令死了?
谁这么大胆子,竟然敢杀朝廷命官?
他是动了谁的蛋糕?
还是陷入了官场斗争?
尸体这会还漂浮在河中,也无人敢去动。
乔震心思百转,孟县令是难得的好官,竟然就这样横死在河水里。
他找画舫借了根木筏,把尸体勾到岸边,然后把他捞了起来。
“咦,这不是顾先生家的表侄儿吗?”
来福镇只有一个顾先生,就是顾季同。
孟县令竟然是老师的表侄?
乔震从不知道,他莫名觉得自己好像走进了一张无形的大网。
不知道危机何时会出现。
可是,尸体捞上来了,他现在也不能马上离开。
他对刚刚那个说话的人说“这位兄台,麻烦你去通知一下顾先生吧!”
“应该的,应该的。”
人群没有走光,好奇心不分身份和时空。
乔震撕下自己的一侧的衣角,盖住孟申荣的脸。
等了好久不见人的唐悠悠,这时找了过来。
“当家的,怎么还不回家?”
乔震小声地跟她说“死的人是孟县令。”
“来福县的那个清官?”
“对。”
唐悠悠想说,朝廷命官的死,可不是他们这些老百姓能插手的。
一个不好,就能被当成替罪羊。
“当家的,咱们什么时候回去?”
“走不了了。”
“为什么?”
“他还是老师的表侄儿。”
唐悠悠心里咯噔一下,这人是顾季同的侄儿,他死了,乔震将尸体捞了上来。
顾季同没来之前,乔震走掉没法给老师交代。
顾季同来了以后,乔震就更不能走了。
这件事,他们只怕要被牵连。
“他娘,你先跟孩子们回家。等这件事了了,我就回去。”
乔震让唐悠悠先离开,人命关天,又是县令身亡。
万一牵连无辜,他不敢想。
但是,要说捞起孟大人的尸体,他却不后悔。
孟申荣是个好官,心里有百姓,看他浮尸河中,不管不顾,乔震也做不到。
唐悠悠显然也很明白,复杂地看了乔震一眼,就转身离开。
“娘,爹怎么还不走?”
“他有事,咱们走吧。”
唐悠悠走了几步,又停了下来。
“老大,你带着弟弟妹妹们先回去。”
“娘,你?”
唐悠悠语气坚定,不容置疑“听话,先回去。”
“别告诉外公外婆,就说我们在拜访朋友,晚一点回去。免得老人家担心。”
“可是,娘?”
“清哥儿,别说了,听娘的,赶紧走!”
乔老大几人不再吱声,只得点头。
看着孩子们消失在视野里,唐悠悠才松了一口气。
她又回到河边,
乔震看见她,“你怎么回来了?”
“放心吧,孩子们已经回家了。”
我不放心你。
乔震还想劝她走,此时顾季同正好也赶到了。
“子良?”
“老师。”
顾季同不敢看地上的尸体,只问乔震“这,这是谁?”
乔震行了个礼,“老师,您还是自己看吧。”
他弯下腰,飞快的揭开孟申荣脸上的布巾,又快速盖上去。
唐悠悠也看了一眼,赶紧别过头。
顾季同张着嘴,半天说不出一个字,他极力镇定自己的心神,颤抖的双手却出卖了他。
“子良,真的是大荣吗?会不会人认错了人。”
乔震不知道孟县令的字,不敢答应,只说“学生与孟县令只有过一面之缘,他的左手上有一颗痣。”
顾季同双眼闭上,将泪意压了回去。
年轻气盛,年轻气盛啊!
跟他说了要徐徐图之,他根本没有听啊!
冲动的年轻人,傻孩子……
顾季同再睁开眼时,乔震明显看见了老师眼里的悲愤和怒气,但老师的语气依然保持着镇定。
“子良,你找几个人帮忙把大荣的尸体先抬到我家去吧。”
“是。”
顾季同在来福镇很受人尊敬,乔震没费什么力气,就找到了两个人,加上顾家的仆童一共四人,用布和绳子一起把孟申荣的尸体抬到顾家。
顾季同的妻子葛氏早已哭红了眼睛,见到尸体的那一刻差点晕过去。
夫妻俩膝下无子,这些后生晚辈,是他们从小看着长大的,就跟自己的孩子也差不多。
孟申荣在来福县当官的这几年,经常到顾家来,他对长辈又十分恭顺亲热,是葛氏最喜欢的孩子之一。
“荣儿,荣儿啊!”
葛氏抓着门框哭,哪个杀千刀的害了荣儿啊,表妹就这么一个孩子。
她要是知道了,得伤心成什么样。
好好的孩子啊!
“老爷,你一定……”
顾季同摇头,示意妻子不要再说。
他知道她的意思,会为荣儿报仇的,但当务之急,是把这个消息上报。
大年初一,来福县县令死于非命,这事没法善了!
到底是哪个胆大包天的人,敢下这样的手?
来福县距离蜀王府所在的成都府,有三百里。
“来人,送我手书一封,交给急递铺,火速送去蜀王府。”
渊朝恢复驿传制,但这里并没有什么八百里加急。
传递重要的文件,都是靠人力跑步。
因为缺好马。
在驿道之上,会设立许多个急递铺,两铺之间平均相隔十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