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灯笼花”两口子拉孔祥仁一把
话说孔祥仁的工作几起几落,小家庭一次次折腾,他在农村的父母亲日子也随着他境况的变化,而变化着。
当年,孔家育了一男一女,但女儿夭折了。
老夫妻俩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让他读了高中,指望今后出息了,能过上好日子。
后来,孔祥仁被生产大队抽调去干了民办教师,又娶了个漂亮媳妇,老俩口乐滋滋的。
但是,孔祥仁与关巧巧闹出了风流韵事,民办老师干不下去了,儿子与没啥文化的媳妇离了婚,孔家父母伤心不已。
没办法,他父亲花了些钱,求孔祥仁的二叔叔在城里找份工作。结果,他进了县商业局工作。
之后,孔祥仁干上了经理。儿子条件好了,他父母的日子也好过多了。
在村里,大家似乎把他当年与关巧巧的不光彩事淡忘了,开始崇拜他。
小伙子们议论说:
“祥仁与关巧巧混上,是他的本事。”
“是啊,‘百灵鸟’可不是随便到手的。”
“你羡慕了吧?当时还看人家的笑话呢!”
村民们对他父母说:“你们这个儿子没白养。”
他父母听了,很受用,感到光彩,有面子。
不少村里人求他买稀缺物品。一开始,孔祥仁看在乡亲们的面子上,不收礼就给办。
他父母成了村民们巴结的对象,他也成了知名人物,风光无限。
后来,他私欲慢慢膨胀起来。管他是谁,不送礼不办事。再后来,送礼少了也不给办事。
时间一长,村民们开始对他有了怨言。
他春风得意之时,不安分的老毛病又犯了,换了几个情人,又与关巧巧离了婚,跟一个年轻女人同居。
他在外面瞎折腾,把钱用在了私欲上,给家里的钱逐渐少了,他父母的生活受到影响。
谁知,世事难料。他下岗了,经济上一塌糊涂。
孔祥仁父母不但得不到儿子的接济,有时反过来还要给他些米面维持生活。
他父母的日子又回到了从前,门前寂寥起来,再也没有那种人来客往的热闹劲儿。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孔祥仁苦苦度日之时,他父亲突然得了重病,花了不少医疗费,其中有些还是借来的,最后还是撒手人寰。
家里撇下年迈的孔母一人,责任田不能种,旧债还不了,只好到城里与儿子一起生活。
孔祥仁也力不从心,一时陷入困境。
“灯笼花”知道这一情况后,心里想:
“孔祥仁虽然有一身的毛病,但他毕竟曾从事过教育,又是老同学,应该过问一下才是。”
她对志远说:“孔祥仁现在的状况,令人担忧。你公司需要用人么?”
志远说:“我这个民营企业,可经不起折腾。把握好用人关,是第一要紧事。我帮不了他。”
“灯笼花”想了想,说:“也是这个理,这个孔祥仁真让人不放心。不过,经过这些事,他应该能改掉毛病。
他如今的境况,我们不能看着不管哪?特别是他老母亲,跟着他受罪,有啥好办法呢?”
志远说:“他这种人,一是不能让他有权,二是不能让他有钱。否则的话,他又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灯笼花”说:“是的。但他下岗后,每月要缴纳养老保险金,还要负担老母亲,自己有两只手,但挣不来钱。真不行,你看这样好不好?”
志远问:“您有啥主意吗?”
“灯笼花”说:“咱们古渡岸乡的初、高中学校,在台商汪先生的帮助下,校舍焕然一新,招收的学生多了,不少是住校生。
但上次我去,看到学校周围,没卖学生学习和生活用品的店。咱不如支持他一下,帮他把店办起来,也能维持他娘儿俩的生活。”
志远一听,觉得是个好办法。但他一想,又有点担忧,说:
“他今后生意做大了,是不是又花心呢?”
“灯笼花”说:“我不是说了吗?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王阳明也说过:‘经一蹶者长一智,今日之失,未必不为后日之得。’
估计他会吸取教训的。若再旧病复发,后果自负,也怪不得咱们。”
志远最后答应了。
这一天,“灯笼花”和志远两口子请孔祥仁在小饭店里吃饭,把他们的想法告诉了这位曾经的民办教师。
孔祥仁听说自己不花一分钱,就开起了个商品销售店,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
最后,他道出了心里话:
“高局长,本来我记恨你呢。”
“灯笼花”吃惊地问:“记恨我什么?”
孔祥仁说:“我下岗后,年轻妻子把我给甩了,关巧巧又与孙顺龙结了婚,我俩复婚的路断掉了,听说是你介绍的。
你想想,作为老同学,在后面折我的台,对你能会没意见吗?”
“灯笼花”听了,哈哈大笑起来,说:
“你不说,我还蒙在鼓里呢。给那边办了好事,这边得罪了人。呃,祥仁,你把我的老同事一脚踢了,还不允许人家再嫁吗?”
孔祥仁不好意思地说:“都怪我,毛病多。如今,你俩还不忘拉我一把。看来,是我糊涂,错怪了你。”
由于孔祥仁是个精明人,又有多年的商业工作经验,销售商品对路,加上听从志远两口子的劝告,开始把聪明劲用在正道上。
他价格公道,服务周到,生意做起来了,还清了志远提供的开店本钱和欠下的旧债。
他老母亲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了。
看到这种情况,“灯笼花”和志远很开心。
他俩觉得,这种做法,不仅帮助了曾经的民办教师,还对下岗职工再就业做出了贡献。
同时,间接的让孔母这位老年人生活得到改善,也是尽一份社会责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