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国家事业 > 第54章 “拉练”

第54章 “拉练”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这年秋季一开学,松树沟中学的朱校长,一改往年新生无军训活动的做法,打算在中学里,试行军训活动。

    朱校长在教师会议上说:

    “城里的学生年年开展军训,而咱整个乡十几所农村学校,没这个先例,主要是条件限制。

    不过,我觉得可以创造条件嘛,简化一些程序,慢慢积累经验,也是可以的。”

    副校长“灯笼花”听了,十分赞同,说:

    “朱校长的想法很好,就从今年招收的初中新生开始吧。当地没有部队,我哥是复退军人,可以请他做教官。”

    朱校长说:“看看,我刚说了,你就给我解了个难题。虽然咱校地处农村,但办法总是有的。

    我是怎么想的呢,学生开展军训好处很多。可以通过严格训练,能够提高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还能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坚强毅力,以及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

    各位老师都认为,朱校长的想法好,对于增强班上的组织纪律性,养成良好的学风,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都有益处。

    达成共识后,“灯笼花”当晚跑到松树沟,对她娘家哥高登平说:

    “大哥,我给您这位复员军人弄个官当当,好吗?”

    她哥不解,笑道:“你能提拔我当干部呀?别开玩笑,管好你自己的学校就行了。”

    “灯笼花”道:

    “我说的是真的嘛,谁有时间跟您开玩笑?今天学校开会了,朱校长打算请你去帮几天忙,当教官,对三个班的一年级新生进行军训。

    你这位从部队这个革命大熔炉里锻炼出来的光荣退伍军人,不会不乐意吧?”

    “哦!还真是个官。那是我的强项,没问题,你也知道,我在部队曾拿过团里军事技能比赛第二名,还到南西大学给新生开展过军训呢。”她哥说。

    第二天,高登平跟妹妹“灯笼花”一起到了中学,与朱校长他们一起商量具体方案。

    于是,新生一报到,老师就告诉他们准备军训。

    同学们感到新奇,没听说过这所中学还开展军训呀?随后又兴奋起来,按照要求做好准备。

    高登平教官身着没领章和帽徽的旧军装,对学生进行了为期三天的队列和内务训练。

    打背包最不好学,也是内务的重要内容。

    他教学生们使用三横压两竖的传统打法。

    先在被子一端打上一横,反过来两绳交汇,旋转90度来一竖,再到背面在另一端打一横,旋转90度来一竖,在背面中间打最后一横。

    最后,把打好的绳结藏在被子里。

    列队正步走,卧倒,匍匐前进,教官精神抖擞,认真指导。

    校园喊声震天,引来周围农民和小孩子观看。

    最后进行野外拉练,计划时间为一天,来回15公里。

    学生们携带的物品很简单。

    用薄被子打成个小背包,背上自己的书包,带些干粮,有的不知道从哪儿弄来了军用水壶。

    出发前,朱校长和高登平教官分别讲话,学生代表发言,表示决心,领队的副校长“灯笼花”提出注意事项。

    野外拉练活动开始了。

    一名块头最大的男同学举着红旗,走在最前面,队伍整整齐齐,一个挨一个,走在山村的小道上。

    “灯笼花”起头,与学生们同唱“三大纪律”和“下定决心”等歌,各班级间也开展了唱歌比赛。

    同学们劲头十足,有说有笑。

    可后来,队列就乱了,有的女同学落在了后面,有的走一走,歇一歇。

    “灯笼花”副校长就让同学们停下来,各班老师整顿一下队伍。

    教官介绍一遍行走姿势和注意事项。

    他们拉练的目的地,是七公里外的一座山。

    快到山脚下时,同学们又累又乏,有的同学背包散了。

    见此情形,“灯笼花”又让队伍停下来,进行整休。

    在各班老师帮同学们把背包紧固一遍的同时,她对大家的表现进行了讲评,表扬顽强精神,鼓起向山上挺进的劲头。

    立过秋的天,太阳金灿灿的,觉得天更高,气更爽。

    刚下过雨,初晴的地面上,含着潮气,正好压住了尘土。

    抬头望石鸡山,就像巨大的屏障,堵住去路。教官高登平在前面开道,带领大家按计划路线,沿一条小路上山。

    石阶山道平均宽约一米左右,石阶缝里生长着青草,绿苔。

    两旁树木参天,白杨,松树,麻粟树,青藤盘绕,树荫蔽日。

    各种形状的山石,被早几天的雨水冲刷得青黑洁净,无一粒灰尘。同学们总想在上头坐一坐,但谁也不停下来。

    “灯笼花”走到一棵松树旁,指着说:

    “你们看,它在三块巨石缝中长出来,虽然艰难,但毕竟争得一缕阳光,一个空间,长成了大树。它给我们留下的启示是什么?是不是只要顽强,大石头也奈何它不得呢?”

    再往前走,教官和学生忽然叫了起来:“快看,这儿有水了!”

    果然,牌子上的“仙人井”三个字清晰可见。

    这给孩子们带来惊喜。因整个队伍里,只有教官和十几位学生带着军壶,里面的水,分着让大家润一下嗓子,早空空如也。

    可是,井在哪儿呢?教官领着同学们寻找起来。结果发现,茂密的草丛间,有条小路向下伸。

    他们走过去,拐过两小弯,在林木树叶遮蔽下,一眼直径近一米的井出现的眼前。

    井口下的半尺处就是水面,清澈见底。人一露面,井里便活生生现一个真实的自我。

    同学们高兴坏了。

    手一伸进去,透心儿凉,好清爽,他们俯身捧水喝。

    教官和老师们不仅不阻止,自己也喝了起来。因为在农村,喝生水习惯了。

    带军用水壶的学生趁机灌满了水。

    当最后的学生正准备离开时,忽然,一个少女也在树丛中姗姗而来,像是小学生。

    白色的衬衫,短运动裤,面皮白净,一脸的稚气,圆圆的腮上泛着红晕,光滑湿润的嘴唇像樱桃点缀。

    她看见同学们,便问:“井在哪儿?”

    学生指向下面的林中说:“就在前边。”

    她走几步,还是不见,又像是惧怕茂密的森林,迟疑不前。

    两位男学生只好带她过去,拐过弯,她忽然一声惊叫:“井,多好的井呀!”

    她将小手迫不及待的伸进水中,哗哗地撩动,井水划着弧线落在井壁上。

    她像个圣洁的天使,与大自然和谐的亲吻着。

    她问道:“这水能喝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接着问:“哥哥姐姐们,你们是哪儿的学生?”

    大家回答了,接着反问她从哪儿来。

    原来,她是吉州人,一家子来旅游的。

    她玩得高兴了,禁不住摇头晃脑。没想到太阳帽掉进了水里,同学忙捞起来。

    她缓缓离开水井,返回到正路上去,并向下边来的方向高喊:

    “哥,快来呀,这儿有井,有水呐!”

    不大一会儿,一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闻声而来,小姑娘拉起哥的衣角,充当起向导,径直来到水井那儿去了。

    返回后,她哥看到一大群孩子们有组织的上山,就问走在最后面的“灯笼花”:

    “看起来您是老师,你们是哪所学校的,来这里旅游吗?”

    “灯笼花”说:“我们哪是旅游,是军训,搞拉练。”

    女孩的哥哥惊讶了,说:

    “哪有你们这样拉练的?服装不一致不说,装备五花八门,要求不大严格啊。”

    “灯笼花”一打听,原来女孩哥哥是省城吉州的中学老师,不禁笑起来,道:

    “这些农民的孩子,哪有什么统一服装,更没什么装备了,怎能跟你们城里学校比?见笑了!”

    女孩的哥哥感到自己的失言,觉得不好意思起来,忙致歉说:

    “冒犯了,我见识淺,没听说过农村学校也搞拉练。你们学校能做到这一点,真不容易,精神可嘉呀!”

    再往前行,一处与一处的山势不同,一处与一处的树木各异,处处都有新感觉。

    这便是山的妙处,永远不重复,不单调,不乏味。若不是亲眼目睹,不亲临其境,难以体会出种种神韵来。

    同学们终于爬上了山。

    放眼望去,许多洋式建筑,点缀在万紫千红中。

    同学们集中在最高处的一座两层大楼前,坐下来,一边吃着面饼干粮,一边听“灯笼花”副校长讲话:

    “同学们,我们的拉练,大家克服困难,顺利到达了目的地。现在,我给大家讲一讲这座山,讲一讲这座楼吧。”

    她用手指向四周,说:

    “看到了吧,这座被誉为著名避暑胜地的石鸡山,近百座洋楼,是本世纪初西方列强欺侮我国的铁证。

    而你们面前的,这座建于1921年的中式大楼,气势恢宏,名叫‘志气楼’。

    因为,这是中国人自己建的楼,所处位置最高。

    今天咱们的拉练,说明一点,只要坚定信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你们要记住历史,用顽强意志,好好学习,给将来建设我们的国家打下基础,为中华民族争气!”

    “灯笼花”的话音刚落,石鸡山的最高峰那座楼前宽阔的场地上,响起了师生们热烈的掌声,在群山间回响!

    此时,一轮红日的金辉,暖暖地洒在群峰秀岭之上。

    石鸡山,给每一位同学留下为民族争气,为祖国争光的种子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