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国家事业 > 第44章 “我转正了,最该感谢她!”

第44章 “我转正了,最该感谢她!”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信中最后,“灯笼花”又添写了几段话:

    “艾华,你可能觉得奇怪,谁的姥娘不心疼外甥女呢?但我的情况特殊。

    小时候,因我家兄弟姊妹多,爹妈怕养不活了,只好将只有半岁的我,送到姥娘家。从此,我在那里长大。

    我说到这里,你明白了吧?

    记得当初我曾给你介绍过我姥娘的故事片断,可能你早忘了。

    如今我可爱又可怜的姥娘已仙逝多年了,但姥娘的身影犹在眼前。

    为表达对姥娘的思念之情,我民师转正不久,就与志远一起,去姥娘坟头上拜祭。”

    看了“灯笼花”的来信,艾华想起来,对于她姥娘的事,在松树沟时就听她讲过。

    还是在她那间窄小的闺房里。“灯笼花”的心情似乎很好,笑着说:

    “你们知青屋里好热闹,总是讲这说那的,都是些记忆深刻的童年往事‘钩沉’。咱们今天也‘钩沉’一下。你先来一钩。”

    接着她又说:“好像听你说过,你与姥娘的感情深,心里装着不少她老人家的故事。”

    艾华说:“我今天不讲了,先听你讲,以后你到知青屋,我再讲与小荷、“梦鸭蛋儿”、“美酒窝”和琼枝你们一起听,好吗?”

    “灯笼花”说:“那也行,不能光是你们讲,我心里也封存着不少好东西,因没听众,尚未开启。

    但不能总在自己心里收藏着呀,时间长了会生芽发霉的。

    不过,我的姥娘,在我心里,她的形象如泰山般高大。

    她善良勤劳,无私付出,可以说,体现了我国广大妇女的优秀品质。

    她对我那几年的扶养和关怀就不说了,单说她帮我及我们的家人有衣穿,御寒冷,就足以让我思念到永远了。

    为便于你的理解,我给自己出了个题目,叫《姥姥的织布舞》吧”。

    艾华心想,到底当了老师就不一样了,像是给学生出作文题。

    “灯笼花”美丽的大眼睛忽闪着,对艾华说:

    “先还是来个开场白吧。其实呀,你们以前讲的,我听了些后,也心动,想讲些什么。今天,就试讲给你一个人听。”

    艾华说:“好啊,听专场评书,也不付费。”

    “灯笼花”道:“对于我的姥娘,书面语言多用外婆二字。但我们这地方都称姥娘,不像你们那里称姥姥。

    不知道我讲的,与你姥姥的故事相比,谁的更能戳动泪窝?”

    说着,她开始了对往昔的回忆:

    我姥娘个头不高,但生得白净端正。

    娘家在檀园村,是姥爷的前妻病逝后,填房嫁入到这个小山村的。

    姥娘的织布机是何时置办,我不得而知。

    反正自打我记事儿时起,姥娘家那个庞然大物便时常发出“咣当,咣当”的声响,我也时常在那催眠曲似的响声中酣然睡去。

    织布机是一架长方形的大设备。

    一根高高的横木上有许多铁钩,用来挂扯着一排排纵向的棉线儿,平铺了,从姥姥面前,顺溜儿一直到机子下面的转筒上卷起来。

    姥娘坐在下面的一根横木上,脚下踏着两块木板儿一上一下的踩动。

    木板儿带动纵轴上的线,不断地交叉着,两排绵线便留出了一个整齐的空隙。

    姥娘左右双手不停地将一根带有棉线的梭子穿越过这空隙中。

    梭子每穿过一次时,姥姥一手向自己的方向拉动面前的一根横木,平行挤压刚刚穿梭过来的一根棉线,那线儿就紧靠在前面织好了的布边儿上了。

    这样不断地手脚并用,棉布便一寸寸地增长着。织好的绵布往下面退了去,被卷在了转轴上。

    随着踏板上下交互,姥娘双手一左一右将梭子快速传递,她的身子也随之有节奏地左右摆动,像美妙的舞姿。

    当姥姥突然停止穿梭和踩踏板时,往往是因为纵向排线中的一根绵线断了。

    于是,她就在食指头上沾点唾沫,拿起断的两根线头,对接挽圈儿系好,再摘除松软的棉绒。

    既使姥娘生病了,待稍微退烧后,又坐在了织布机上,说天快冷了,要给小外甥女做件棉袄。

    那时我不懂事,觉得她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

    到了8岁了,我父母家里境况也好转些,才从姥娘家回到了松树沟,去油子寨大队的小学读书。

    但放了寒暑假,就一定去看姥娘。因我认为,那里才是我真正的的家。

    还未进院,便听到卧室窗户里传出熟悉的织布声。

    进了屋,姥娘在织布机上的空隙间看见是我,随即露出了笑脸,停下机杼。

    她老人家一边让我坐,一边拿出装在陶土瓦罐里的柿饼干儿递给我。

    我说:“姥娘,你还织布吧,别耽搁了。”

    姥娘立在那里伸伸胳膊,活动下腰身,慢声细语地说:

    “姥娘累了,姥娘也该歇会儿了。”随后发出了她特有的“哼哼哼哼”的笑声。

    讲到这里,“灯笼花”突然停了下来,说:

    “我也累了,也歇会儿,这一段怎么样?不过,我心里是酸楚的。”

    艾华的心情也好不到哪儿去,不回她的话,像小学生那样举起手来说:

    “高老师,我渴了,想喝点水。好吗?”

    听艾华这样说,把“灯笼花”逗乐了,忙致歉道:

    “看,我忘了,还没给你这个学生倒茶呢,我也讲渴了。”

    说着,她出了门。

    看着“灯笼花”的背景,艾华想:以后知青屋、榆树下,还能否举办什么“故事会”、开什么“钩沉”社,也说不定呢。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